新常态下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郑瑛琨

    摘要:当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必须理性地认识经济发展基本面中的积极因素,同时也需要看到黑龙江省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刚刚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各省GDP增速,黑龙江省4.8%,排在全国倒数第四位。尽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部署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据此,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69-02

    “新常态”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继续贯彻落实好“五大规划”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推动“龙丝路”建设,实施好黑龙江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65条政策措施,调动全省上下积极性,大力发掘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稳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路的更新

    思路决定出路,更新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完善思路,推动发展。

    (一)树立“无中生有”实现发展的理念

    我国发达地区多年的较快发展,就是在缺乏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吸引集聚资源补自己的短板,实现发展。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发展,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转化条件寻求发展。如河北省清河县并没有羊绒资源,但面向全国乃至境外集散羊绒资源,将本县建设成为了我国主要羊绒制品生产基地,进而建成全国最大羊绒制品网络销售基地,形成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羊绒产业。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利用俄罗斯木材打造木材产业集群的做法,也属于“无中生有”的发展举措。由此可见,缺少自然资源的地区可以将引进采购资源的视野扩展到国内外市场,吸引和集聚资源,为我所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源条件固然重要,但有无吸引集聚资源的能力更重要。

    (二)树立“反梯度”实现发展的理念

    黑龙江省作为欠发达地区,若要实现追赶和跨越式发展,只能走“反梯度”发展之路。如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是走的“反梯度”发展之路。成都市把自己最好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争取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00多家落户成都,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前20家中有13家企业落户成都。2013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74亿元,实现利税253亿元。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地区差距不大,有些领域甚至具有一定优势,应该引进和运用至少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反梯度”发展,力争打造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树立“飞地经济”实现发展的理念

    生产要素流动有“嫌贫爱富”的偏好。一个县或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在某些方面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时,招商方将项目推介给条件优于自己的区域落地,这已成为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且成效显著。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在发展“飞地经济”方面就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北林区引进的哈市2.9亿元的线缆项目就落户在了肇东市,望奎县引进的1万吨甲醛丙烯酸和3万吨硫酸铵化肥项目落户在了安达市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只要政府间达成利益分配(主要是税收分配)共识,发展“飞地经济”就不会有大的障碍。可以将发展“飞地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重要理念加以推广。

    (四)树立“集群工业”推动发展的理念

    集群工业是工业生产力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国沿海地区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集群工业”;我国百强县的经济支撑,也来自于集群工业。在这方面,浙江省温州市最为突出。通过建设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温州打造成了中国鞋都,制鞋企业达5500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打造成了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有500多家企业,产量占国内95%,占世界70%;打造成了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有企业100多家,占国内市场份额60%等。黑龙江省若要进一步提升工业规模,就要大力发展集群工业,通过园区为集群工业搭建平台和载体,通过提高装备制造业大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带动集群工业。由于集群工业工艺环节多,进入门槛相对低,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这也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

    (五)树立“多功能农业”推动发展的理念

    多功能农业已从WTO农业谈判非贸易关注的一个议题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全新理念。农业不仅具有产品和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与环保、文化与旅游、社会与民生、教化与示范等多种功能。我国一些地区,在发掘农业的产品与经济功能中,除了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外,还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彩色农产品、新资源产品等;在发掘农业的生态与环保功能中,针对沙地、盐碱地、石漠化地、山区冷凉地发展适应性农业,通过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延伸产业链等;在发掘农业的文化与旅游功能中,利用古建筑、戏曲、农业景观、休闲保健、农事活动、饮食、农业工艺品和各种民俗活动等开发农业文化旅游业等等,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有利条件。黑龙江省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应将其与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掘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同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条件与途径。

    二、推动黑龙江省区域发展布局的协调与整合

    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布局密切相关。针对黑龙江省已有经济布局的具体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协调和整合。

    (一)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向东西两翼延伸

    哈大齐工业走廊实际上是地处绥满铁路和绥满高速公路的中段,向东可以与黑龙江省的哈牡绥东对俄经贸加工区连成一线,向西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连成一线,中间有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等大中城市,东西两头有绥芬河、满洲里两大对俄陆路口岸,并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形成环线,可以将其打造成东北北部的一条经济长廊。通过两省区共建,力争将其提升为国家级战略。

    (二)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点的矿业经济区建设

    在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域,可建设集煤炭采洗、煤电转化、煤炭化工、矸石利用、余热利用、煤产品物流、煤区创意文化、煤区旅游于一体的煤业经济区。要注重建设四个新型矿业经济区,应以较高水平的规划和技术为起点,建设多宝山铜钼矿业经济区,建设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业经济区,建设萝北和密山石墨矿业经济区。在加强对松嫩平原以大庆为核心区的地热资源勘探基础上,谋划建设松嫩平原地热经济区。

    (三)以点带面推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建设

    两大平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基础存在差异,应以点带面加以推动建设现代农业。根据农业首先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建议可选择平原、漫川漫岗和黑土、盐碱地、白浆土等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区域的县域作为试验区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以提高和扩散对不同自然类型区域的示范引导效应。针对黑龙江省有14个国贫县和7个省贫县均分布在两大平原的这一实际,建议选择若干贫困县将现代农业建设同脱贫结合起来,以发挥现代农业的脱贫示范作用。建议两大平原现代农业建设应争取与主销区共建,并要继续推动场县共建向现代农业建设涉及的更多领域延伸。

    (四)沿边地区需构建内外互动的对俄开放新格局

    对内互动,不妨转变一下思路,将过去强调的在沿边口岸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转移到内地大中城市,应着力在哈齐牡佳这样的大中城市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基地。沿边口岸城市应主要加强窗口建设,着重提升其开展信息服务、通关服务、物流服务、境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俄互动,既要充分把握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所需要的市场信息、稳定的客户源、产业项目投资、技术合作、产品进出口等具体情况,也应加强对俄方政策动态和法律知识的了解,以提高合作的谈判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五)推动旅游线路由线状辐射向环状连接演进

    黑龙江省目前主要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但均为单向辐射,游客只能原线往返,性价比低。建议通过开发乌苏里江沿线的虎林——饶河——抚远段、黑龙江沿线的同江——萝北——嘉荫段、嘉荫——逊克——黑河段、黑河——呼玛——十八站段,与现有五条放射线构成四大环线,以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的旅游线路网络,同时带动沿边旅游业的发展。

    三、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落实好国家的有关支持政策

    大力转化好国家的原则性支持政策,尤其是推动国家“五大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对黑龙江省支持项目的政策转化。在国家普惠性支农政策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的特殊支持政策,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支持政策等。创造性运用国家的限制性政策,《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虽将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划为限制开发区,但这不等于限制发展,只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那么发展就与“限制”不构成矛盾。

    (二)大力推动工业生产力组织形式的创新

    可以利用已有的各类开发园区建设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集群,要着力建设好肇东绿色食品、嫩江大豆、安达精细石化、北安新型能源装备、富裕农机装备制造配套、桦南风电、虎林北药、林甸地热利用、绥芬河和穆棱木材(俄材)加工等十几个县域产业集群。通过工业集群建设,大幅度提高黑龙江省的工业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三)培育推广多功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将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应在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地理标志产品、特产之乡产品等,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应促进以农牧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大农业模式,这是两大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发展文化农业应积极促进农业的多种功能向旅游功能的转化,使黑龙江省农业不仅向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可以向社会提供赏心悦目的农村风光,使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四)努力破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瓶颈

    建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欣赏物,支持五大连池地质公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动扎龙湿地、漠河北极村、五营红松林和汤旺河石林等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工业游,开发三江平原国营农场的现代农业游,建设一批与重大历史进程相联系的重点历史人文景观。全力解决大众旅游面临的集散难问题,开行主要城市到主要景区的公交旅游班车。缺少景观资源的地区,可以大力发掘食、购、娱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县域城关镇为重点,然后对县域进行牵动。城镇化进程要与各地特点结合起来,推动工业带动、服务业拉动、场局县共建等各种模式的城镇化。城镇化规划应坚持平面规划与立面规划相结合,当前尤其是要加强立面规划,将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和欧式建筑文化元素融入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之中,将城镇化的工程建设同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的城镇形象和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张新颖.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 (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