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郝皓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样,是诗歌领域的开创者和佼佼者,由于它对诗歌的段落与布局进行了重新的创造,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辞别名“楚词”,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文体。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楚国地区的歌辞,后来随着楚辞应用的广泛,逐渐形成了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文体,另外一个是诗歌总集的泛称,楚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楚国文学的代表,其主要描写楚国地区(今属湖南湖北区域)的自然风光、人物风情、历史文化。楚辞以浪漫主义为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强烈的情感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且吸收了楚国地区的文化特色。《诗经》以四言体为主,而楚辞的句式变化多样,句式不再拘泥于四字式,且句中引用楚国方言,使楚辞句式比较灵活多变,更具楚地特色,并由于句式的多变性,其更加适合表达丰富充沛的感情。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在屈原作品基础上的创作整理,编辑成册,统称为《楚辞》。

    民族文化是经历千年不断沉淀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华,其作为文化精华对国人的意识指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学上的楚文化也叫楚学,是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2]楚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被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演绎,使其文化精神深深植入人心,而其传达出的民族文化意义也不断地被国人继承和发扬。

    随着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以楚文化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以楚文化为依托下的人物原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闪光点不断启发着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前期电影产业主要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大多数的电影作品经不起深入的剖析,后来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不再是娱乐大众的低俗产品,更多担当着启发国人,传播优秀文化的媒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媒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编剧把目光对准中国历史,电影的选材也越来越多地注重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和优秀文学作品;电影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运用以及重新演绎激发了国人对文学作品的热情,更好的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而其中亦不乏楚辞片段,通过这些片段的演绎,能够传达怎样的民族文化意义呢?

    一、 忠义顽强,永不言弃

    在影片中,公众不难发现主角吟诵那些被收录进《楚辞》的诗句时总是忠义顽强,永不言弃的形象。这无疑是电影中楚辞片段传达出的一种民族文化意义。影片《息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84年,以楚文化为背景,表现了“息夫人”息妫这一女性角色传奇的一生。息侯大婚,新婚妻子息妫因想念妹妹路过蔡国,被蔡侯调戏,息侯很生气,找到当时强大的楚文王寻求帮助,说:“蔡哀侯依仗齐国,不听你话,你想惩罚他,我可以帮助你。你假装来攻打我国,我向他求救,等他来到这里,你就可以捉住他。”于是,蔡哀侯被捉。楚文王准备杀了蔡哀侯,蔡哀侯说:“天下女人没有赶上息夫人的。”于是楚文王就到息国一探究竟,擒拿息侯,将息夫人抢来,息妫三年生了两个孩子,但却没有和文王说过一句话。在电影中楚文王问息妫原因,她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守节而死,又有何面目向人言語”。电影中楚文王死后,息夫人竭力辅佐太子熊恽,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作为一个弱女子,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影片中楚国的青铜锻造工艺、使用兵器、服装特点、建筑风格、音乐韵律舞蹈等方面都尽最大可能还原当时楚国的场景,这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影片中忠义顽强,永不言弃的理念亦得到展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电影《思美人》中生于名门的天才少年屈原(马可饰),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张馨予饰)。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他们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汩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在影片《思美人》的情节中,不时穿插着楚辞,让整部电影的基调显得无比悲壮。屈原的每一次感叹都让人为之震惊,这些词句里包含着屈原对国家的一片赤城。电影中的屈原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忧国忧民并最终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其中的情感变化都包含在屈原的吟唱里,吟唱从最开始的轻快到后面报国无门的凝重,都透露出屈原高尚的民族情怀,这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负能量信息在网络上流窜,让人们逐渐麻木,丧失了永不言弃的精神,使得我们更需要忠义顽强,永不言弃的民族文化的注入,为社会增添新的活力。

    二、 英勇明智,不断进取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不是独自存在的,正是由于先人忠义明智,不断进取,才有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使得当代民族文化不断地与时俱进。楚文化作为早期出现的精神文明,更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明智,不断进取的优秀文化。

    楚辞中最重要的部分《离骚》包含了楚国鼎盛时期的历史。选取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最具代表的电影莫过于《桃花夫人》,这段有关楚国鼎盛期的历史鲜为人知。春秋争霸时期,桃花夫人(或说妫桃、息妫)因美貌引发息、蔡、楚三国混战,觊觎中原领土的楚文王乘机灭掉息国,妫桃被掳至楚宫,三年生两子却不说一语。历史上,她因嫁了两个男人而背负骂名,封建文人对她极尽挖苦。其实妫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当年为了腹中息侯的骨肉,她“苟且偷生”;楚文王死后为阻止皇子内斗,她又主动揭露长子的身份。电影塑造了桃花夫人英勇明智不断进取的精神,亦在很大程度上向公众传达了当时的民族文化状况。

    还有一部代表影片《春申君》亦是如此,春申君名黄歇,楚国江夏人,影片中赵国被秦国攻打请求楚国援助,因楚国与秦国签订了“亲善条约”,楚王一直犹豫不决,此时黄歇对楚王说:“出兵救赵实乃大义之举,我大楚不可弃天下之大义,而尊秦之小义,合纵六国,倘一国有难,其余诸国必将唇亡齿寒。”最终说服楚王出兵援赵,解除邯郸之危。在影片最后,黄歇为了楚国的发展壮大,为了楚王一统江山的目标,主动请求带军向北讨伐鲁国,这次战役历时两年,最终功成,也体现了黄歇不断进取的精神。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英勇明智,不断进取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很好地激励青年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电影传达了英勇明智的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青年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

    三、 追求真理,敢做敢为

    楚辞作为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定义了浪漫主义这种创作方法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通过作者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反抗间接来凸显当下的社会问题。在民族文化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真理一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楚文化中追求真理的伟人甚多,而屈原作为楚文化的开创者,更是少不了其追求真理的身影。

    电影《屈原》以奴隶逃跑,秦国攻打楚国为开篇,楚怀王寻求屈原建议,屈原说:“楚国只有和齐国连横,内修法制,弃旧图新,才能扫除积弊,富国强兵,抗拒秦国的兼并。”影片中屈原给笛子婵娟讲解《橘颂》时说:“在这大波大澜、轰轰烈烈的动荡年代,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并不容易,学习橘树,坚持正义,绝不与邪恶同流合污”。而屈原在被以靳尚为首的奴隶主贵族迫害,遭致流放过程中,写下了著名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表现了屈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敢做敢为的精神。在楚国被灭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其高风亮节被后人不断地学习。

    屈原辅佐楚怀王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益谏言,例如“举贤授能”,不论身份贵贱高低,把有贤能的人选拔上来赋予一定的官职,一起治理国家,他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事迹为例,说明了推举贤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另外“循绳墨而不颇”就是法不阿贵,限制奴隶主贵族的权利。在奴隶社会,推行这些举措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屈原用亲身的实践去证明追求真理的正确性。而追求真理,敢做敢为的精神亦作为楚文化的精神文明一并融入到汉民族文化中。

    电影《我的超能娘娘》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主芈月与义渠王对抗邪恶黑暗势力,为拯救天下苍生而牺牲,时空穿梭,来到现今湖北的故事。转世后的芈月和义渠王延续千年的爱恨纠葛,为拯救全人类在爱情和大义间进行了艰难抉择。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楚国人执长剑、佩美玉、信巫鬼、拜多神的风土人情。众多的文献、文物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历史基础。影片对春秋时期楚国的建筑风格、服饰特点、音乐舞蹈韵律、青铜锻造工艺、兵器等方面的直观再现,充分体现了建国以来楚文化研究的整体成就和最新成果,为今后拍摄楚文化的影視作品确立标杆;并将电影中主角那种追求真理,敢做敢为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大部分楚文化的电影中都会加入《离骚》的前半部分,因其着重于诗人对自己经历的描写,屈原没有直接表达现实的黑暗与无奈,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情感,将其升华为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两极分化,并以夸张的描写、新颖的比喻,表达了善良与美德的崇高,邪恶与丑陋的低俗,深刻地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从而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侧面表现出来,对后人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

    结语

    民族文化做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也在不断修正其他文化的发展。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发展必然以民族文化为目标,以区域文化为落脚点,不断吸收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楚文化起先以文学哲学为主,后来随着相关区域文化资料的丰富,楚文化开始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文字、建筑、服饰、风俗、科技、歌乐舞等方面;如今,楚文化已不再是单个方面的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生态圈,这种以区域为主的文化发展必然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指导,借鉴现有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不断完善现有的区域文化,逐步融入到民族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息夫人》《春申君》《屈原》等电影的分析,可以看到,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丰富发展了民族文化,反过来,民族文化也在指导着楚文化的不断完善。电影通过对楚文化中楚辞的运用,使楚文化中忠义顽强、永不言弃,英勇明智、不断进取,追求真理,敢做敢为的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使楚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一代国人,与此同时楚文化传达的精神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正以独特的魅力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但就目前来说,电影产业对楚文化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对楚文化的二次创作深度也存在着欠缺,如何使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晶晶,胡兆凌.楚文化蕴含的道德人格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3):158-159.

    [2]靖则隐.楚文化的艺术特点分析——以凤鸟纹样为例[J].西部皮革,2018,40(4):124.

    [3]陈金栓.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典型元素应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31(1):61-64.

    [4]郑欣,杨志伟.楚文化元素在荆楚特色餐具设计中的演绎[J].大众文艺,2018(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