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问题思考

    冷霞

    内容摘要:古诗词阅读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升對于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古诗词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贴近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古诗词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间接也能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从现阶段小学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读、理解以及赏析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与目前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方法不无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具有特殊格式及其韵律文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古诗词是诗与词的统称。就诗而言,从音律的角度来看,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古体诗有如古诗、楚辞和乐府诗三大类;近体诗起源于唐,作为一种格律诗,如绝句、律诗等。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它在诗的句式、字数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从诗的具体内容来看,又有抒情、叙事、送别、山水田园、怀古咏物等类别。就词而言,词兴盛于唐宋时期,词本是为配合古代音乐而作的歌词,在宋代之后,原本作为歌词的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格律的诗体。广义而言,词即诗。词也有诸多词牌名,如我们所熟悉的菩萨蛮、忆秦娥等。

    (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即古诗词阅读教学。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首先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阅读是立足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感知外部世界、提升认识思维以及获取美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以文章教学为核心,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解读来提升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总体而言,古诗词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立足古诗词阅读材料,以此为媒介,针对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提升而开展的古诗词教学活动。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例

    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侧重点来看,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侧重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读能力,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江南》、《静夜思》等,课后题目的内容多为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到了高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如《望天门山》、《清明》等,课后题目要求主要为结合文章注释,描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是诗中的景象。目前,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都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古诗词阅读核心知识点和基本能力要求开展教学。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目前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依旧存在不足。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分析来看,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能力主要侧重三个要素,即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评价能力。这三个要素既是衡量学生语文古诗词阅读能力的中要参考,又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所需重点把握的方面。但是,从笔者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认读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不论是小学的低学段,还是高学段,古诗词认读是一项基本的能力。认读包括齐读、自由读以及赛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只注重齐读,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体质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加之在古诗词认读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于古诗词背默程度的检查,对于古诗词背默的相关技巧缺少必要的指导,因此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单纯的“死记硬背”情况,古诗词认读教学效果欠佳。

    其二是对于小学古诗词理解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目前,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视、听、说等途径来强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小学低学段的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超出了高学段。本文以为,多媒体的运用契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多媒体主要应当发挥辅助作用,而非主体作用。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在古诗词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课本插图、课后注释的作用,还未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探究能力,影响了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三是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力度不够。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美、情感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下相对较为模糊的概念,对于古诗词美和情感的赏析上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立足这一学生实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要求学生从古诗词中找出“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以此来开展古诗词赏析教学,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对字词感情色彩的赏析,难以真正触摸古诗词中所蕴含中心思想与情感逻辑。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存在不足的原因探析

    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本文以为其原因是多方面,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古诗词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主体。一方面,从学生主体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素质处于上升发展期,具有鲜明的年龄段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小学低学段,学生极易为外在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有限,对于感兴趣的东西记忆快,但是也存在随意性,在古诗词的背默等方面容易马虎,出现问题。高学段学生身心逐渐成熟,对于古诗词的记忆也以理解性记忆为主,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从教师主体来看,古诗词教育教学意识不强是最突出的原因。对于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造成了在教学时间中不注重平时良好习惯,如阅读习惯、背默习惯等的养成;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也缺乏求变、求新意识,疏于对课本插图、基本注释的运用,加之个别教师自身对于古诗词的知识沉淀有限,也间接造成了小学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一)注重习惯培养,提高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

    学生古诗词认读是建立在朗读和背诵基础上。在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朗读背诵能力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合理增加课堂朗读的次数,丰富朗读的形式。在古诗文的背诵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授一定的古诗词背诵极强,充分的运用联想、组块或者媒介增强记忆。比如在背诵《江南》这篇古诗词时,其关键是要记住诗中所出现的方位顺序,据此可以借助联想的记忆方式。无论是“东南西北”,还是“东南西北”都包括了四个方位,在具體的诗文背诵中,就可以先确定“鱼戏莲叶东”这一句,接下来按照“东西南北”顺序,联系下一句,以此增强背诵能力。

    (二)合理运用感官,强化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

    强化学生的看图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感官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为古诗词赏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传授感官技巧,提升学生的看图能力。如在教授《小儿垂钓》、《江南》等古诗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模仿或表演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在《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这首诗中,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要求同学们将草原的场景、草的形象用笔画出来,通过通过此类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教法,提升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

    小学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诗词赏析作为阅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综合运用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赏析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教材插图教学,如在讲授《寻隐者不遇》一文中,为了深入理解和体验始终所构画面,教师可以先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先上后下的观察法,整体感受教材插图,再局部观察细节,如果学生观察过程中出现遗漏,教师需立即指出,插图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还能融入古诗中,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触手可及的事物,让学生贴近古诗文所传达的情感。如《江雪》一文中,可以结合渔翁在天寒地冻的下雪天来江边钓鱼这一场景,联系生活实际,从中感受凌寒垂钓的不同心境;此外,联想教学、比较教学法等在小学高阶段也用适当运用,如送别诗《赠汪伦》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皆为李白所写,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总而言之,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基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围绕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赏析能力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祁鸣.传承经典 徜徉诗词海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79.

    [2]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41.

    [3]华颖.诗风意蕴,飘香课堂——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45.

    [4]赵玥.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80-81.

    [5]晏常德.身临其境是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关键[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32-33.

    [6]马世卫.阅读 赏析 领悟 想象——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0):54-55.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