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高书文

    摘要:对仔猪断奶的方法及断奶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供相关养殖人员参考。

    关键词:断奶仔猪;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0-0038-03

    断奶是猪一生中生活条件的第二次转变,由依靠母乳生活过渡到完全独立生活。这时仔猪仍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骨骼和肌肉加速生长,消化机能还没有完全健全,该时期仔猪如果饲养不当,会引起其生长发育停滞,部分会形成僵猪,死亡率高。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系统阐述了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的各个方面,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借鉴。

    1 仔猪的断奶

    1.1 断奶的日龄和方法

    仔猪断奶分为常规断奶、早期断奶和超早期断奶。2~5周龄断奶称为早期断奶,超早期断奶是指早于2周龄的断奶。目前,养殖业发达国家和我国较先进的养猪场多采用3周龄断奶。

    断奶的方法有一次性断奶、分批断奶和逐渐断奶等。

    (1)一次性断奶。当仔猪达到预定断奶日期时,将母猪与仔猪分开。这是有固定生产工艺流程的机械化、工厂化养猪场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省工省时,便于操作。但由于断奶突然,易因日粮和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引起仔猪消化不良、精神不安、生长受阻,又易使母猪乳房胀痛、发生乳房炎,对母猪和仔猪均不利。所以在采用此法时,应在断奶前3 d减少母猪精料和青料量,以降低母猪泌乳量,并注意对母猪和仔猪的护理。

    (2)分批断奶。按仔猪的生长发育、采食量和生产用途分别陆续断奶。一般将发育好、食欲强和拟作肥育用的仔猪先断奶,体弱或留作种用的仔猪后断奶,适当延长哺乳期,以促进仔猪发育。此法的缺点是断奶时间拖得较长。注意应将先断奶的仔猪所留的空乳头让其他仔猪吸吮,否则易发生乳房炎。

    (3)逐渐断奶。即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的方法。在预定断奶日期前4~6 d,把母猪赶出原栏,每天又定时把母猪赶回原栏给仔猪哺乳,哺乳次数由多到少逐渐递减,如第一天哺乳4~5次,第二天减为3~4次,第三天2~3次,这样经过3~4 d即断掉。这种方法乳猪容易适应,比较安全。但是较为麻烦。

    1.2 早期断奶的优点

    (1)仔猪个体均匀,而且个体小的猪少。开始断奶时由于应激的影响,增重较慢,一旦适应后,增重变快,可以得到生长补偿。

    (2)减少母体挤压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带仔多的母猪,早期断奶可护理得更好。

    (3)可完全控制营养,给予最好的全价饲粮弥补母奶之不足,以利小猪更快更好地生长发育。

    (4)较好地控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减少从母猪感染的机会),也可减少拉稀,并且可补母乳中铁、铜的不足。

    (5)节约一些母猪饲料,即母猪自身维持需要和饲料经母猪转化成奶,再从奶转化为仔猪体成分两次转化的损失。

    (6)母猪少失重,如果不再利用可很快育肥出售。

    (7)母猪可更快的再配种、怀孕。

    (8)使母猪产仔在全年分布更均匀,有助于市场销售量和价格的稳定,即减少淡旺季的差异。

    (9)提高仔猪饲料转化效率。

    (10)提高分娩猪舍和设备的利用率。

    早期断奶也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如对仔猪日粮的配合要求较高;需要精心细致的饲养管理和需要较好的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等。

    2 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2.1 断奶仔猪的日粮配合

    断奶应激造成仔猪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如仔猪消化酶分泌量下降,胃中酸度降低,饲料由液态变为固态,与母猪隔离后重新组群和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会降低其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从而造成其食欲低下,腹泻情况严重,生长停滞。为减轻断奶应激的影响,一定要注意饲粮的配合。根据仔猪消化道发育的情况和容易产生对植物蛋白过敏的特点,早期断奶仔猪饲粮配合不只是按标准保证满足对各种养分的需要,还要考虑仔猪对植物性饲料的适应能力。

    2.2 断奶仔猪的饲喂

    仔猪在断奶前约每小时哺乳1次,每次哺乳量不大。断奶后的饲粮从液态变为固态,加上环境的变化,断奶后2 d内的仔猪对饲料的消耗量极少。因此,在仔猪出生后7 d,就应该采用优质的教槽料让仔猪自由舔食。断奶后,采取少量多餐的饲喂法,每天4~5次,断奶后继续饲喂原来的教槽料或优质的保育料1~5周。这样能及早提高仔猪胃肠道对饲粮的适应能力,缓解仔猪的断奶应激。

    2.3 断奶仔猪的管理

    (1)保持环境的稳定。仔猪断奶后头1~2 d很不安定,经常嘶叫寻找母猪,尤其夜间更甚。为了稳定仔猪不安情绪,减轻应激损失,最好采取不调离原圈、不混群并窝的“原圈培育法”。仔猪到断奶日龄时,将母猪调回空怀母猪舍,仔猪仍留在产房饲养一段时间,待仔猪适应后再转入仔培舍。由于是原来的环境和原来的同窝仔猪,可减少断奶刺激。此种方法缺点是降低了产房的利用率,建场时需加大产房产栏数量。

    工厂化养猪生产采取全年均衡生产方式,各工艺阶段设计严格,实行流水作业,仔猪断奶立即清扫消毒,再转入待产母猪。断奶仔猪转群时一般采取原窝培育,即将原窝仔猪(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转入培育舍关入同一栏内饲养。如果原窝仔猪过多或过少时,需要重新分群,可按其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并群分栏,同栏群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 kg。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独饲养。合群仔猪会有争斗位次现象,可进行适当看管,防止咬伤。

    (2)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使仔猪尽快适应断奶后的生活,充分发挥其生长发育潜力,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温度。仔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如果在温度低的季节断奶,会加剧仔猪的寒冷应激,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0~40日龄为21~22 ℃,41~60日龄为21 ℃,60~90日龄为20 ℃。仔猪在刚断奶时适宜的温度为22 ℃,但断奶后数天内需要将温度跃升到30 ℃左右。为了能保持上述适宜的温度,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除注意防风保温和增加舍内养猪头数保持舍温外,最好安装取暖设备,如暖气(包括土暖气在内)、保温伞、保温灯、热风炉和煤火炉等。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保育舍温度可按每周2 ℃的幅度降低。此外可通过观察仔猪的行为,考虑温度是否适宜。如果堆叠,说明温度低,仔猪冷,需调高温度;若散睡在地板上,说明舍温可能太高,应降温。由于环境温度低于仔猪的最适温度而导致的症状有腹泻、发热、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并且容易诱发其他传染病。在炎热的夏季则要防暑降温,可采取喷雾、淋浴、通风等降温方法,近年来许多猪舍采用了纵向通风降温取得了良好效果。

    湿度。猪舍内湿度过大可增加寒冷和炎热对猪的不良影响。潮湿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殖,可引起仔猪多种疾病。断奶仔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环境清洁卫生。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杀灭病菌,防止传染病。而猪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猪的毒害作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累加性,应对栏舍内粪尿等及时清除处理,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控制通风换气量,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保持空气清新。

    调教管理。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和排泄区。这样既可保持栏内卫生,又便于清扫。仔猪培育栏最好是长方形(便于训练分区),在中间走道一端设自动食槽,另一端安自动饮水器,靠近食槽一侧为睡卧区,另一侧为排泄区。训练的方法是:排泄区的粪便暂不清扫,诱导仔猪来排泄。其他区的粪便及时清除干净。当仔猪活动时对不到指定地点排泄的仔猪用小棍哄赶并加以训斥。当仔猪睡卧时,可定时哄赶到固定区排泄,经过一周的训练,可建立起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3 仔猪传染病的防制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仔猪是否发病与自身抗病能力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凡是体质健壮的仔猪,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有相当强抵抗力。当仔猪健康状况不良时,其抗病力就会大大下降。因此,加强妊娠母猪后期的饲养管理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供给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增强仔猪的体质是预防仔猪疾病的基本措施。

    3.2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进行检疫

    自繁自养就是将本猪场的母猪所产的仔猪用于育肥,可防止因从外地购买仔猪而带进疫病。仔猪的一些传染病(如仔猪副伤寒、猪瘟等),往往是因购入仔猪而将病原体带入传染。实践证明,凡是坚持自繁自养的猪场,很少发生或基本上不发生传染病。

    更换品种,需要从别的猪场购进仔猪作为种用或育肥时,首先要了解当地过去与当前的疫情,应从健康猪场选购。在起运前数日应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并签发检疫证,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一定要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以上,待确认无传染病后,方可合群。在隔离期间,对没有进行主要传染病免疫注射的,应按规定补注各种疫(菌)苗。

    3.3 建立必要的防疫制度,做好预防消毒

    本场工作人员与饲养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再进入消毒更衣室洗澡,更换工作服、工作鞋后方可进入猪舍。猪场生产区的大门设专职人员,负责来往人员及车辆的消毒工作。猪场谢绝参观,外来人员及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饲养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舍。用具和所有设备都必须固定在本舍使用。要经常搞好舍内外卫生,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消毒池的消毒液应定期更换,经常保持有效浓度,冬季为防止消毒液结冰,要在消毒液内加些盐。场外车辆、用具不准进场,出售猪只时,应在场外接运。饲料由本场专车专线运进。粪尿由密闭地下管道或专用车运出,粪便必须送到猪场围墙外,在处理池内发酵处理。蚊子、苍蝇、老鼠、猫、狗等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应随时消灭。兽医或饲养管理人员应在每天早晚各巡视猪圈一次,检查猪圈卫生情况,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运动、采食与饮水情况,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消毒是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种类和方法进行消毒。消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预防性消毒、临时性消毒及终末消毒等方法。

    预防性消毒:包括内容很多,如饲养管理中所需用具的消毒,猪场门口及猪舍门口消毒池的设立等。对猪舍的消毒,要根据当地的疫情,确定消毒次数。疫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采取不定期的消毒方法;疫情发生不严重的地区,可采取春秋两季定期消毒的办法。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一般采取猪群全进全出后的消毒办法,即母猪进产房前,对母猪产房进行彻底消毒;在仔猪转移到培育舍前,对培育舍彻底消毒;待小猪进入育肥舍后,对培育舍再进行一次消毒。猪舍的消毒可先将地面、墙壁、栅栏等的粪便、污物清扫和冲洗干净后,用消毒液或其他方法进行消毒。

    临时性消毒:为了防止患猪扩散或传播病原体,对患猪的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的场地、圈舍、用具及接触患猪的工作人员,根据情况随时进行消毒。

    终末消毒:患猪痊愈、转移或死亡而离开圈舍后所进行的彻底的、全面的消毒。

    消毒方法也比较多,根据不同的物品、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机械消毒法:主要是用机械的方法对猪舍进行清扫、冲洗等,如对患猪所污染的土壤,可将表土铲除15~30 cm;对墙壁或水泥地面可用热水冲刷清洗等。

    生物消毒法:对猪的粪便及被患猪粪便污染的土壤,可采用堆肥法进行发酵,由于发酵时产生高温,能杀死一般的病原体,达到消毒目的。

    物理消毒法:主要利用日光、紫外线、干热、湿热等方法杀灭病原体。日光对很多细菌和病毒具有杀灭作用,如猪瘟病毒在日光直射下5~9 h可灭活。火焰消毒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物理性消毒方法,它效果可靠,对病猪残留的饲料、垫草、排泄物、猪舍地面、墙壁、金属栅栏等均可采用火焰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即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体。选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不同的消毒物,选择适宜的化学消毒剂。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火碱、草木灰、生石灰、漂白粉、来苏儿、煤焦油皂和过氧乙酸等。

    3.4 预防注射

    预防注射是防制仔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用某种传染病的疫(菌)苗,按要求注射到仔猪体内,使猪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抗体,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如果做好预防注射,一般就可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对于猪的预防注射,各地区、各猪场往往根据本地、本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制定自己的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