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电影表达及社会认同研究

    王芳 刘义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扶贫从偏僻的农村出发,改革创业从村镇起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约为17%左右,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让中国经济底盘更稳、动力更足。”[1]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2]探究中国扶贫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千万创业群体与众多企业家,70年来产生了荣毅仁、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李书福、俞敏洪、马化腾等一大批企业家,还有众多优秀的创业奋斗者。中国创业者形象的影片的表达伴随社会时代也在转变风格,把中国千万创业者故事进行真实叙述,把千万创业者精神进行共情传播,把优秀创业者的社会价值观讲述透彻,不断启发新时代创业者与攀登人。

    一、创业者的形象与集体身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在艰难探索中成长,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创业探索的尝试者,他们不怕创业工作的辛苦劳累。电影《林家铺子》与《不夜城》通过演绎故事讲述同一道理,创业者报国救民的朴实情怀。电影《创业》主要反映大庆油田周挺杉等人的群体奋斗精神,白手起家,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创造出中国石油工业的胜利奇迹,其“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上”等豪言话语成为激励中国创业者的精神感召,成为烙印在中国创业者内心的箴言。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以革命英雄主义为主旋律,这种影响力穿越银幕内外,激活了一代人的英雄情结,更成为数代人无法磨灭的情感记忆。”[3]这时期电影的创业意识告诉观众,只有新中国的时代境遇,才能实现创业者报国富民的人生愿景;只有新中国的历史舞台,才能成就千万平凡人的创业梦想。

    1978年之前电影里的创业意识主要呈现出集体主义与报国情怀,跟这一时期创业者的经济体制与社会处境紧密相关。由汤晓丹执导的电影《不夜城》反映民族企业家张伯韩和平改制运动后回归人民创业的曲折过程,影片展现主人公在解放前后性格变化与思想改造,也客观叙述建国初上海社会创业艰难与生活矛盾,“作为我国首部反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彩色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民族资本家作主人公的影片,《不夜城》于1957年基本拍摄完成。”[4]由水华执导的电影《林家铺子》,作品“风格隽永,人物情感起伏,表现情景交融,由谢添、于蓝、张亮以及上海演员林彬、陈述、韩涛参演,演员表演的体貌、风采富有特点和分寸感。”[5]1975年由于彦夫执导的电影《创业》,反映周挺杉等人的大庆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该电影提供新中国创业成功的英雄楷模,反映中国社会创业的萌芽冲动,传播广大民众内心的创业愿景。电影《创业》能浮出水面,成为我国创业题材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昭示着从革命者转向创业者身份过渡的循循善诱,更为新时期的改革创业积蓄激情与艺术指引。

    二、创业者的开放观念与市场意识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探路的青年先锋,他们爆发内心的创业激情,不断书写创业奇迹,成为当代中国创业者的英雄楷模。“随着这一阶层的迅速扩大,他们持有的现实理念和世俗化的生活态度,开始渗透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结构等各个层面,冲击着大众既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精神面貌,形成了颇有个性化、娱乐化、商业化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气息。”[6]随着市场经济的思潮开始蔓延,电影艺术对于创业者的形象勾勒逐渐清晰,从电影《南洋富翁》《顽主》到《二子开店》《傻冒经理》,还有《相思女子客店》《大桥下面》等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创业者的进步作品。来自安徽凤阳小岗村与浙江安吉余村等农村的创业故事,江苏吴仁宝引领苏南地区集体的创业发财,广东深圳的创业激情,撒下解放思想的先进火种,最终变成带动全国的燎原火焰,为创业题材电影带来生动鲜活的现实材料。

    1984年上映的电影《大桥下面》讲述了修车个体户高志华勇于接受新思想的故事。导演白沉大胆创作,“我的目的是要让受过创伤的青年们振作起来,奋发起来。我要表现青年们身上美好的情操,可贵的品质,表现我们祖国是大有希望的,青年们的前途是美好的,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7]影片中多次尝试为“个体户”正名,试图强调“个体户”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探索与创新意义。1985年上映的电影《相思女子客店》讲述了女青年锐意改革,把工农兵宿食店改造为“相思女子客店”,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却遭到守旧派激烈攻击,不得不含恨远走他乡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洋溢出对创业者奋进精神的鼓舞赞美,还有对守旧势力的辛辣批判。导演董克娜谈到:“我拍过好几部戏,像这部影片那样在开拍前遇到的阻力之多是从来未遇见过的。甚至在领导通过剧本后,不少人还向我泼冷水。有的出于好心来劝我:改革的政策在实践中还在变,这个本子中的内容有把握吗?”[8]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人们还没有厘清社会经济脉络的探索阶段,对支持市场经济的交易行为显得难能可贵。

    1989年上映的电影《顽主》讲述了三个青年开设了一家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TTT公司的荒诞故事。1987年的电影《二子开店》与1988年上映的《傻冒经理》,给主人公設定了笨拙憨厚的人物形象,突出创业身份的零碎杂事与低等地位。经济学家张维迎说,“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服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的进步。”[9]

    在改革开放初,一大批创业者不断深入社会交往,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商机客户,但也面临着政策与法律的束缚问题,甚至一些商人胆大妄为与非法索取,也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市场经济的质疑声音甚嚣尘上,创业者在公众视角中渐隐渐显。不管是在商品行业还是在艺术领域,“起最后决定作用的市场力量及其所代表的商业利润原则,作为‘看不见的手将支配和决定电影的生产和发行,因而也决定中国电影创作的基本格局和面貌。”[1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刻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1992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加快步伐,这时期以引进美国大片《亡命天涯》《泰坦尼克号》为传播标志,不断激活中国电影创作热情,以冯小刚为代表商业电影在中国市场广受观众欢迎,特别是影片《北京人在纽约》《甲方乙方》深受喜爱,创业题材电影“类型化使得影片最大限度地让自身在市场上被人接受。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对类型电影创作者、观众以及越来越大的市场而言,都是一个确定的‘yes。”[11]这个阶段的创业电影更有鲜活力量,视野也更加大气开阔,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变,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塑造出一大批有闯劲、有能力的先锋模范,但创业题材电影的典型人物还未广泛感染观众,但为新世纪电影表达的市场意识、大片制作与国际传播走向积累了丰富经验与自信胆识。

    三、创业者积极融世与国际视野

    随着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一大批创业者在祖国大江南北创造奇迹,涌向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海外地区,创业热情再次爆发,成为创业者的成功典范。一代代创业开拓者,以拓荒牛的创业精神,书写出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从电影《十八个手印》到《首席执行官》,从《村官普发兴》到《美丽的青春》,从《铁胆雄心》到《走出大墙的人》《耳朵大有福》《花恋》等作品,深度彰显创业者的大刀阔斧勇气,积极追逐时代改革的坚毅步伐。

    高峰执导的电影《十八个手印》反映安徽小岗村的艰难创业,从集体劳作到分包单干,直面反映农村创业的现实难题与重重矛盾,殷切再现民众内心的创业憧憬,传播改革分包单干后的惊人创造与社会趋势。吴天明执导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以海尔集团张瑞敏等企业家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中华儿女的创业梦想,他们注重产品质量,挖掘市场客户需求,弘扬工业制造的远大志气,坚定践行中国企业家的商业精神。企业只有尊重顾客,把质量第一的创业理念放在生产制造中,才能不断扩大企业的商业世界,这是永恒不变的商业法则。潘镜丞执导的电影《铁胆雄心》反映李书福等浙商型企业家,大胆梦想与善抓机遇,苦干实干与挑战自我,改革开放后从白手起家做摩托车产业,再到大胆转型打造吉利汽车王国,成为中国版的“福特”成功故事,书写中国企业家的商业奇迹。楼健执导的电影《村官普发兴》讲述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家创造的致富故事,为乡村百姓走向全面小康开拓创业新渠道,凸显基层民众吃苦耐劳的勇敢致富精神。管虎执导的电影《上车,走吧》,讲述农村青年走向都市创业故事的曲折遭遇,有人在都市空间通过艰辛努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有人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压力,选择回家继续创业,多少伙伴在车站空间匆忙告别,这恰好是中国农民工创业聚散迁徙的时空缩影图。闻成执导的电影《花恋》,以边防战士“高雄”帮助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发家故事为背景,通过种植咖啡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让哈尼人欣喜不已,看到脱贫致富的美丽曙光,展现中国少数民族与边疆地区的创业精神。这些创业题材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除了善良、正义、勇敢等最基本的人性品质,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创业为本”与“以商为傲”的价值理念,为创业者赞颂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爆发创业激情,不断书写创业奇迹,很快超越英国、法国与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纵观新时期的创业题材电影作品,无不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突出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为中国创业题材电影走向国际化、大片化增加文化信心与审美风范。改革开放40年来,亿万中国人进入创业领域,但真正把创业做大做强者殊不容易,因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12]

    四、创业者的坚定信念与社会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凸显,“创业意识”的大众理念已深入人心,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创业电影的核心在于评价创业者的社会意义,传播创业者的民族精神,创造创业者的文化价值,点燃青年人的创业激情。”[13]中国大学的创业培训和技术比赛,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各地政府也纷纷拿出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参与到创业的队伍当中。在“双创”理念的激烈驱使下,青年人不再痴迷于“铁饭碗”“大平台”等传统的就业趋向,从“就业”到“谋业”,从“谋业”再到创新创业,拓宽了青年人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人生格局更加大气磅礴,也充满青春激情梦想,更多成功示范变成影像创作的珍贵题材。

    进入新时代以来,商业结构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衍生出了很多创新行业与价值取向。中国创业者的典型故事更多被电影导演所关注,涌现了《大碗茶》《火锅英雄》《推拿》《缝纫机乐队》《旗袍先生》《虾哥的故事》《蔚蔚之歌》《十八洞村》等创业影品。2012年由潘镜丞执导的电影《大碗茶》上映,讲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为解决返城知青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为国分忧创业,毅然放弃公职身份,创办大碗茶青年茶社的励志故事,这是改革开放初的创业回望。“聚焦老舍茶馆前身‘大碗茶艰苦创业故事的电影《大碗茶》,从策划创作之初就天然渗透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格调。影片把脉大时代、抒写大情怀,刻画小人物、描摹真性情,情节紧凑、富有张力,细节描写、质朴平实,是一部饱满立体、充满智慧的人文电影。”[14]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动情说:“人民群众中有无穷创造力。回想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中国的市场也是在不断开拓和升级的。”[15]2013年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新东方俞敏洪、徐小平、周成刚等创业者的励志原型故事,感染了无数心怀梦想的有为青年,成为勇敢创业的精神偶像。影片讲述了三个普通学子放弃了“本可以体面的工作”,开始创业成立英语培训机构,虽然经过种种磨砺考验,遭人冷眼刁难,逐步发展成全球著名英语教育集团,成功在美国敲钟上市,打上了中国人的精神烙印,成为闻名世界的创业英雄。王一川说:“中国人的改革时代的‘中国梦如果终究只是落脚在以企业家精神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显然是对改革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丰富且多元内涵的一种过于简单的抽离及变形。”[16]

    杨庆执导的电影《火锅英雄》,在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身上,更多的体现出创业者的身份憋屈,那些属于创业的“英雄气质”在变异消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更多是创业琐事,把创业情节矛盾放在全无存在感的小人物身上,借助小人物与大英雄之间的反差形象,传达一种草根创业的现实主义精神。影片《火锅英雄》“将重庆独特的城市气质贯穿于影片,以防空洞、钱库等压抑的地下空间与纵横穿梭的轻轨、敞亮的楼顶天台等地上空间为载体,从‘草根视角切入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思考和严肃审视,不仅完成了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理想化变奏,而且最终实现了人物身份从‘草根到‘英雄的戏剧性转换。”[17]

    李克龙执导的电影《蔚蔚之歌》,剧作以清晰明了的故事主题、简单贴切的人物关系与平和冲突的戏剧结构,讲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流道德性故事。《蔚蔚之歌》“是一部当之无愧的青春励志题材电影,主叙述与次叙述相结合,影片成为对当下青年人生存状态与灵魂生态的一次探讨;超叙述的加入使影片意义不再停留于励志主题,母爱的生命延续与精神扶持是年轻一代精神断奶的救赎之道,成为更具深层意味的内涵思考。”[18]雷金克执导的电影《情系梧桐》讲述了大学生勇敢投身于新农村的广阔天地,下乡当“村官”,并把个人理想与农村变革实践逐步结合起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大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带领村民走上科学致富之路,最终成为学有所用的创业者。影片《情系梧桐》“通过勾连两代人的下乡选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彰显了主流价值观。作为反映当下农村现实的村官电影,影片在同类题材中有突出成绩,也有重要启发。”[19]新时代以来,中国进行了惊天动地的创业扶贫工作,使亿万人口脱离绝对贫困状态,迈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由苗月导演,王学圻、陈瑾主演的电影《十八洞村》上映,影片以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故事为原型,利用戏剧冲突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与自我较劲的精神升华,在他身上既有悠然安逸的传统状态,也有保守懈怠的宿命认同,传播山民们在这脱贫过程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突出“扶贫重在扶志”的创作主题。影片“用精巧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矛盾冲突,体察描摹着当代农民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片中的乡民不再是符号化的政治观念或象征,而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十八洞村》以‘立志、立身、立行为精神内核,反映着当代农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中国几代人的苦难史与奋斗史”,[20]最终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的励志故事。新时代电影突出创业者的丰富形象与价值尊崇,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商业巨贾;无论是蜗牛爬步还是壮志凌云,都是值得尊重表扬的故事对象,充实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格局,共同缔造“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结语

    中国创业电影还需更多专注凿井与创新升华。电影作品既要突出创业群体的共情叙事与情感张力,也要彰显出中国政府组织的为民情怀与牺牲付出;既要融合中国创业精神的话语风格与审美境界,也要构建艺术表达的无痕嵌入与精品意识;既要摒弃创业人物的形象预设与模型固化,更要建构对创业群体形象的真实自然与立体丰满;既要传播中国创业者的自信成长与锤炼锻造,也要创新阐释创业群体的思想观念与共同价值;既要构建中国政商环境的黄金机遇与矛盾挑战,也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共同信念与融合升华;既要摒弃中国创业群像的自鸣得意与裹足不前,更要对中国创业群体的国际贡献以及世界意义进行共振传播,唯此才能让观众满意与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GDP超百万亿元 非凡成绩坚定发展自信[N].人民日报,2021-01-19.

    [2]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7-1-17).http://www.xinhuanet.com.

    [3]饶曙光.新中国电影70年:历史与美学及其未来发展[N].文艺报,2019-09-04.

    [4]熊坤静.电影《不夜城》创作的台前幕后[N].福建党史月刊,2011(5).

    [5]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444,470.

    [6][10]饶曙光,李国聪.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60,269.

    [7]徐如中.白沉谈《大桥下面》的创作[ J ].电影艺术,1984(3).

    [8]奚姗姗.在变革的激流中——《相思女子客店》漫评[ J ].当代电影,1985(10).

    [9]张维迎.理解市场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

    [11]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222.

    [12][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1.

    [13]孙丽园.中美创业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J ].当代电影,2016(10).

    [14]张燕.真人真事·情节叙事·文化叙事——《大碗茶》叙事分析[ J ].当代电影,2012(10).

    [1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新华网,(2020-5-28).http://www.xinhuanet.com.

    [16]王一川.时代精神的抽离与变形——从《中国合伙人》看改革时代的文化价值建构[ J ].当代电影,2013(07).

    [17]田义贵.《火锅英雄》:城市空间意象的跨类型演绎[ J ].电影评介,2017(7).

    [18]沈維琼.励志主题下的精神出路——《蔚蔚之歌》深层结构中的叙事话语[ J ].当代电影,2011(12).

    [19]王霞.聚焦新农村建设 关注大学生创业——电影《情系梧桐》研讨会综述[ J ].当代电影,2011(1).

    [20]杨晓云.“以民为本”的中国叙述:电影《十八洞村》的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当代电影,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