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海行动》看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与创新
李勋
《红海行动》作为2018年春节档的一匹黑马,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电影是由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根据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的军事题材动作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八人突击小组配合武警、舰艇保护侨民,绝地突围,解救人质并破获恐怖组织核武器交易黑暗内幕的战争故事。战争场景贯穿影片始终,影片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震撼的画面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让观众仿佛置身北非沙尘漫天的战场,影片极具冲击力。
震撼的战争场面与细腻真实的人物刻画,还原了真实的战场环境,展示了海军“蛟龙突击队”丰富实用的战略战术,强者无敌的斗争信念,坚决服从命令的军人素质与不惜舍身赴死的牺牲精神与家国情怀,唤醒了观众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与安全感。
一、 战场:真实而有层次
国内一直缺乏市场表现优异的主旋律战争动作片,以往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一直面向电视荧屏,在缺乏院线票房压力的前提下军事题材作品表现相对疲软。近两年由各军政治部统领协调,响应国家的强军号召完成了以《战狼》《空天猎》《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多部主题不同的各军种宣传巡礼,大多主题鲜明,制作精良,市场表现突出,填补了国内的院线该类型影片的市场空白。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1],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与视觉艺术的先锋,在影视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可以调用观影者的多种感官完成虚拟场景的构建。电影《红海行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处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震撼的战争场面。影片由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坚持真实可信地反映当时撤侨的真正状态。除了大比例的爆破、格斗、枪战场面外,影片并未刻意回避战场上血腥的残肢断臂,无辜伤员的哀嚎,绝望的眼神。影片多处采用数字合成技术,比如影片中为了渲染狙击战的紧张状态,多处使用了子弹的慢速镜头,观众耳畔只有子弹划过空气的声音,通过屏蔽听觉放大视觉来增加紧张感。同时还原了许多超越想象却真实的残酷细节,例如,在没有任何麻醉设备的前提下直接在现场对伤者进行救治时血肉模糊的震撼场面;手雷爆炸之后发现身边的断指,但巨大的痛感让战士抬起自己空荡荡的袖管时才意识到断肢是自己的;石头被炸伤后裸露的牙齿,受伤后实时救治时直接伸进皮肉中的剪刀,以及汽车爆炸后所有人被埋在黄土之下,战友用手作锹一下一下将队友从地下刨出来的场景……在3D视觉效果的渲染之下让观众如亲临战场般感受到了生命垂危时刻窒息带来的绝望。如此逼真甚至惨烈的战场景象是导演在关于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战争题材作品的审美诉诸“崇高之美”与“悲剧之美”,战士的殊死搏斗与无谓牺牲让战争类影片为观影者带来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影片中运用了许多大规模军事装备,所有场景来自军队实拍,如实记录了数千名士兵在指挥调度下的备战状态,没有群演参与的实拍更好地表现出了战场上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增强了沉浸感。影片将战斗过程清晰化,由张译饰演的队长杨锐在每次团队作战前都会进行明确分工,之后的战争场面都是根据指挥口令的脉络进行编剪,使战争场面逻辑清晰,条理明确,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让观众在持续的爆破刺激中依然能找到观影线索。
影片另一大特点是全程打斗,武戏几乎占据九成时长,长时间的强刺激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所以影片设置了两条相对清晰的脉络,第一条是撤侨过程中的“海军带你们回家”,第二条是保护每一个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两条使命将两个小时的战争情节串联起来。另外战争场面也不断升级,从围剿海盗时的战力碾压,到港城撤侨遭到伏击,到后来营救人质的全程沦陷,队员也从负伤到牺牲,但是强者无敌的无畏信念贯穿始终。
推进性的情节发展使观众情绪也伴随着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不断积累,到最后返程后移交烈士衣冠时达到情感的高潮与释放。整部影片中宏大的战争场面,高级的军事装备,暴力镜头与恐怖主义对于和平时代的观影者群体来说都是陌生的“奇观”,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奇观电影”满足了观影者的好奇心与窥视欲。《红海行动》展示了在当今市场环境下主旋律影片应该遵循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二、 战士:鲜活而有信念
《红海行动》中海军“蛟龙突击队”派出的八人小分队性格迥异,分工明确,影片通过八人小分队在战场上的合作与互动,成功塑造了当代年轻海军的群像。影片的文戏比例很低,导演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每一名军人都形象鲜明,在统一服装与相对混乱的战争场面之中仍能清晰辨别出每一个人。
影片为了突出残酷的战争主题,大幅度压缩了文戏比例,在只占影片一成时长的文戏情节之中,融合了个人成长、爱情、战友情、家国情等多条复线,导演利用精巧的细节刻画、只通过一两个镜头的侧面白描展示出了年轻军人的人性光辉。让他们超越“战争机器”与无所不能的“战争英雄”,成为有温度、有软肋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红海行动》中这样细腻的人文关怀也象征着国产战争片在艺术理念上的一个突破。
影片中多处展示了突击队员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挑战了“伟光正”的传统英雄审美,而着力突出英雄人物的“人性之美”。在影片伊始围剿索马里海盗的过程中,当时的狙击手罗星在上级命令返程之后依然意气用事坚决狙击海盗快艇,最后虽然成功击沉海盗的快艇,却被海盗击中脊髓神经从而葬送了狙击生涯,在队伍中担任观察员的李懂一直作为狙击手的助手出现,在对战中李懂始终神经紧绷高度紧张,甚至下意识去躲闪子弹。简明直接的情节一改曾经主旋律影片中战士的“高大全”形象,让观众认识到,哪怕是顶级的狙击手也会因情感过激而做出误判,哪怕是久经沙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观察员也依然保留着人性中最基础的恐惧。在营救被袭侨民的过程中,担任爆破手的徐宏主动为被恐怖分子绑架的平民拆除身上的炸弹,面对平民“救救我的孩子”的苦苦哀求,有心无力的徐宏在成功救助后却依旧因为“人救了,家却没了”而痛苦。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士兵们的复杂人性,反而更激发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视与向往。
影片在突击队出任务之前,展示了战士们状态轻松地准备装备的段落,有战友非常孩子气地偷吃石头的糖,一个不起眼的行为展示了团队友爱和谐的气氛,也让石头的糖成为贯穿影片情节的线索之一。骁勇善战、身强体壮的石头一直有随时吃糖的习惯,孩子气的“怪癖”形成的“反差萌”迅速拉近了影片中人物形象与观众的距离。而糖果背后的“典故”来自石头与母亲的亲情故事,石头说“吃糖就不疼了”其实是一种对他真正的母亲或者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味觉带给他的安全感让他能不顾一切地大胆杀敌。在执行解救侨民任务之前,石头和佟莉有一段温馨的互动,佟莉在石头吃糖的时候敲了石头的头盔,石头暗恋战友佟莉,将两人的合照剪成心形贴身放在反弹衣里面,被情况危急的战场上被佟莉意外看见。后来在埋伏的过程中石头还请佟莉吃糖,两人心意互通却都未曾表明,直到最后石头被炸掉半边耳朵,在去世之前才在佟莉怀里被喂了一颗糖。佟莉与石头两人的恋情戏份极少,寥寥几个镜头却渲染出了这份感情的炽热与悲壮,使文戏与武戏在对观众的感情震撼上实现平衡。
三、 主题:传统中有突破
《红海行动》作为肩负海军宣传任务的主旋律影片没有落入口号式教化的窠臼。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成熟,中青年观众在“好莱坞大片”的洗礼下以已经成长为一批有独立意识与审美趣味的成熟观影群体,停留在单一功能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口味。影片将主旨柔化,渗透在情节与人物的行事逻辑之中,没有进行孤胆英雄式的突围厮杀,而强化了小分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与高度信任。八名队员各司其职驰骋疆场,再辅以集合各式高新技术的战争手段,使影片既能满足军迷观众对专业细节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观众感受到我军高超的作战水平,继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影片中,哪怕是有战友庇护神之称的狙击手也必须听从命令,依靠战友配合战友。影片所展现出的小分队超强的团队作战实力既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也强化了影片的感染力。这也符合大众对部队“团结就是力量”的习得认知。《红海行动》淡化了叙事上的说教意味也放弃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口号式宣传,将战争片、动作片与悬疑要素进行结合,在商业类型上实现跨越融合。
影片的另一大突破是多角度展示了女特种兵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影片中的佟莉有个性有实力,和男兵战友共同出生入死毫不逊色,她在保护平民人质时不惜脱下防弹衣,送给平民女孩穿。在危急时刻抢夺敌人战机,甚至在明知自己体力在弱势的情况下与对手一对一近身搏斗,最后依靠娴熟的格斗技巧取胜,成为突击队取胜最后的关键。影片给予了女性人物群体足够的空间来表现角色魅力。海清饰演的女记者夏楠在影片后半程成为重要的推进性角色,她的家人因恐怖袭击丧生所以只身前往战乱前线,即为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也为了给家人复仇,片中她的一句“我要和他们斗到底”与“这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令人热血沸腾,沉重的个人前史使人物的行为动线逻辑清晰,充满能动性也更具感染力。在与“蛟龙”的八人小分队相遇后她执着寻找黄饼的秘密,冒死在恐怖分子的汽车中留下可以定位的手机,在得知邓梅被绑架后甚至深入人质营援助营救。夏楠作为影片暗线关键人物,虽然在行事过程中显得固执而神经质,但是她一直坚持着自我的信念。从性别传播角度来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女特种兵不再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必须出现的花瓶角色,也突破了传统性别政治观念中女性的“看”与“被看”的预设关系。在影片中,佟莉与夏楠都没有依附于男性角色,更可贵的是,在战场——这个男性完全主导地位的舞臺,角色也拥有完全独立的个人意识,这是创作者在面临父权复辟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做出的值得人尊重的坚持。在国内现有的影视作品中的高峰,称得上是一部拥有自我意识的主旋律影片。
影片也反映了恐怖主义惨无人道的暴行,除了无辜被绑架当做汽车炸弹的痛苦平民,影片着重刻画了一名技术高超的狙击手。对方狙击手年纪尚轻但对武器的操纵早已轻车熟路,他喜欢吃椰枣,甚至在狙击时也在吃。对于这名年轻人来说杀人就如同吃椰枣一般稀松平常。他不仅是任务式而更像是游戏式的杀人,是完全不反思自我更不会探索意义的“杀人工具”他对于生命的漠然态度展示出的是恐怖主义真正的恐怖之所在。影片没有为了观众更“爽”更“燃”的观影体验而将敌人塑造的不堪一击。这才是影片对我军战士最大的尊重。敌人阴险狡诈,突击队员在人数、弹药等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放弃抵抗,我军战士面对的都是这样的亡命徒,也在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惨烈。
结语
《红海行动》是近年来完成度很高的一部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市场表现也很突出,可见国内院线的类型片市场在日趋成熟。影片选择春节档也是对市场的一次成功挑战,在春节合家欢的整体气氛下这类相对残忍血腥的动作片可能并不是一个消遣的好选择,但也正是春节的温馨与战争的残酷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影片“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主题更加突出。
影片在镜头上的大开大合与主旨上的收放自如象征着这一题材的创作者与观众审美相互牵制促进形成的良好成果。展示了主旋律影片在面临市场审美趣味的变化时完全可以通过类型融合,修辞变化与淡化叙事说教来实现创新。但必须承认的是,影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反战意识,虚构出来的伊维亚共和国中的恐怖分子所代表的是极致的恶,是完全可以不加思考、抛弃人道主义的恶的化身,这样的设定削弱了影片对战争与恐怖主义的反思。同样因为对文戏的过度压缩,使得影片后半程的人物动力稍显疲软,尤其是最后乘胜追击侦破黄饼的段落有狗尾续貂之嫌,情节与情绪都不够饱满导致衔接不畅。但总得来说,《红海行动》所作出的挑战与突破都足以让它成为动作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