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多思考现实问题

    周荣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并积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而不是为了学习就应忽略生活。

    一、生活是一门学问

    我们在鼓励学生走入生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也是一门学问。生活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其实很多风俗习惯都是有文化根基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探究的。学生在投入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我们一起来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文字:

    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靈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

    祥子的经历就是老舍先生将生活进行了缩影,祥子是广大农村少年的代表,尽管他当时生活的时代与今天不同,但今天农村少年的那种质朴依然可以寻到,同学们在阅读了《骆驼祥子》之后,可以到新农村去体验一下农人的质朴,那样,对于他们理解书中祥子的形象也会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俗语,往往都是生活智慧的凝结,如“干得早不如干得巧”,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技巧与掌握生活的规律,而不是按图索骥,不是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不然的话,尽管干得早,出的力多,但是效果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今天的生活,有很多是前人智慧的凝结,有很多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了,如果学生可以去深入挖掘这些常识背后的智慧,他们就会改变对生活的认知,就能养成探究的思维逻辑习惯。

    二、生活是学生创作的原料

    生活不仅仅是学生的生存所在,还是他们知识储备的来源,也是他们创作的重要根源。学生如果能够认真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下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让自己的创作资源丰富起来。如果把生活中令人启发的现象,换成为文字所描述的重点的话,学生的创作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

    下面是一则文艺下乡的新闻(节选)的内容:

    本次展览作品均出自吕梁各地农民之手,以吕梁新农村生产生活为题材,画风自然淳朴,笔墨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厚。一幅幅格调鲜明、题材丰富的农民画作品,充分彰显了吕梁地域人文特色,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由衷赞美,抒发了广大民间艺术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以将这些生活写到文章中去,不仅是对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呼应,又体现了学生对生活新现象的关注,有利于展现农村的变化,还可以根据这些新的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感受,这些生活都是随处可见的,并不是什么难以一见的,只要学生能够认真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下这些生活现象,他们的文章宝库中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鲜的素材。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景,其中有很多曲折的场景,学生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这些生活细节重新构思,就会变成一篇思路曲折、引人入胜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活,还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在求取学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了变化的,它是多出完整的“戏剧”,其中很多程序都是多变曲折的,充满了戏剧性,所以,观察生活,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收集、整理、演绎材料,最终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片藤叶》中的一个语段:

    贝尔曼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像琼珊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时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言为心声”。贝尔曼先生尽管给人一种十分呆板、不懂得“行侠仗义”的老人的感觉,但贝尔曼老人听了苏艾谈到琼珊生了重病的事情后,尽管他表面上还是有些冷漠的,但他说自己总有一天会画一幅杰作。为什么老人会这样说呢?因为琼珊十分固执地认为墙上的藤叶一旦掉光后,也就是自己离开人世的时间。所以,老人后来在风雨夜利用梯子在墙上画了一片藤叶,琼珊看着最后一片藤叶,身体一点点变好,老人却因此得了风寒去世了。所以,生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细节,因为有很多细节都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而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细节,在创作时,或是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时,都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的。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积极地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生活永远都会给予观察者回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撷取生活中宝贵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