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马旭卓

    [摘要]当前,在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我们有必要系统的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以及针对高校探求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新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对个体和社会群体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和民族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等。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与大学生实际需求脱离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和接受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由单一的课堂型向全方位的社会型转变。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喜欢张扬个性,处处争强好胜,不拘泥于传统,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另外当今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以往传统的教育载体,如开会、谈话、理论教育、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组织活动等已明显滞后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载体形式单一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目前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显然满足不了大学生接收教育的要求。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载体:“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单纯依靠开设诸如思修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而这种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这种显性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用一种明显的、直接的、目的性很强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纯理论到纯理论,内容晦涩难懂,形式单一,硬性的灌输手段和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使得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排斥、逆反心理。致使高校在进行马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花费了很大力气,但往往收效甚微,迫切需要的是在高校寻求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具有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近年来手机媒体高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开创了教育载体的新局面。

    与其它载体相比,手机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可行性。首先,手机媒体覆盖人群范围广。当前,随着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迅速、广泛地进入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在大学生活动圈中形成垄断地位。在手机使用调查中,70%的学生开通了GPRS等手机上网服务。因此,手机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已然具备其可行性。第二,手机媒体具有便捷性,高校大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随身携带手机,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和发送消息,这是和其它媒体相比无法超越的优势,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微博、QQ、微信、飞信等一系列学生常用的媒介都可以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手机媒体从面对面到机对机,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说教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教育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办公室、校园等实体公共场所,在网络虚拟空间上,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随时进行双向交流,构建便捷的学校、社会、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更为开放,更加方便了学校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渗透。第三,手机媒体具有时效性。信息时代已经一步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面对这个信息时代,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和及时对于提高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手机媒体能够完成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手机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以其即时、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播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3]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搜索和浏览到自己需要的消息,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把握好这一特点,及时准确地发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息,比如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学习中央精神等。第四,手机媒体具有互动性。高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不愿意一味的接受思想,更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对事物的见解,手机媒体的互动性恰恰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表达自己想法、实现个人价值、展现自我风貌的平台,有利于他们在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真实的想法。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大众媒介直接的交流,也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直接的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这一特点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用,不再一味的灌输,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第五,手机媒体具有其传播信息的形式多样性。手机的多媒体特性(文字、画面、声音)交流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一种交流方式,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接受方式,信息传达的时效性、连续性、多样性胜于其他传统媒介,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感染力。借助手机媒体,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浏览的信息。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扩大并加深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四、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面临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的工作重点

    1、虽然手机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创造了很多便利和快捷的条件,但是手机媒体同其他媒体一样,具有信息庞杂,不易分辨是非等特点,容易对高校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督与引导,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大众信息传播途径,让手机媒体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更好的促进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在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手机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程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手机媒体这一新媒介,了解手机媒体的现状,掌握一定的手机媒体知识,迎接手机媒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3、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表现出行为追求张扬,内心却亟需被认可的特点,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手机媒体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障碍,体现信息的选择与利用之间个体的自由化与自主化,建立起信息双向交换的互动平台。

    综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手机媒体这一双刃剑引起高度重视,应主动占领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视手机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加手机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新平台。同时也应对其进行监督与引导,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大众信息传播途径,让手机媒体发挥出其应有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高国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2]邓瑜,陶涛.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J].中国记者,2006(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