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新论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8.015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谁为价值主体,为该价值主体谋求什么价值,以什么标准为尺度衡量其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化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的合理化选择。以个人和社会为主体并以个人为主。二是价值理想的合理化追求。社会层面追求社会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生态和谐;个人层面追求个人物质和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三是价值标准的合理化定位。根本标准与具体标准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价值主体;价值理想;价值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8-0051-03
【收稿日期】2014-04-15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资助课题“‘通专结合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1szk23,项目负责人:徐锡叶
【作者简介】徐锡叶(197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价值主体之价值期待、选择、追求的倾向、方向,它包含三个要素:基本要素—价值主体的选择和取舍;核心要素—价值理想的期待和追求;重要要素—价值标准的定位和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以谁为价值主体,为该价值主体谋求什么价值,以什么标准为尺度衡量其价值,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在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方面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得到充分彰显,社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个人思想迷失、行为失范等现象。因此,担负着育人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价值主体的合理化选择;价值理想的合理化追求;价值标准的合理化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合理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的某种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取舍、确认是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和个人谋求价值,亦即其价值主体为社会和个人,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学界对此已经形成共识。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
教育价值取向更合理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认为,坚持社会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并以个人为主而起主导作用,是二者关系的合理阐释。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来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二者趋于和谐统一。表面上看,好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落脚点是社会的有序发展,而对人进行思想品德培养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不然,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人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归宿”。[4]因此,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个人。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目的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的是使教育对象即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及人的发展方向前进。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过于笼统和宽泛,没有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目的。[5]
第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历史进程看,传统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价值取向,因其过分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一味强调个人在阶级统治、社会功能实现中的贡献和作用,忽视个人发展的正当需要,压抑个性发展,缺少人文关怀等弊端,已经遭到学界的广泛诟病并被弃之。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以人为本”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肯定人的独立性和首创精神,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在反对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同时,亦不能陷入个人利己主义的泥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人,具有欲求的冲动性和行为的自利性,这种生物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构成对社会的挑战和破坏。因此,必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使社会成员具有共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以保障社会有序运行。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任何社会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等,以满足个体社会化、阶级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就在于此。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想的合理化追求
价值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和人这两个价值主体带来哪些积极效应,亦即以什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化的价值理想,就社会价值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社会政治认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社会生态和谐几个方面;就个人价值层面而言,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需要。
1.社会价值层面:实现社会的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生态和谐
第一,社会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价值追求,它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等的归属感。” [7]政治认同是一定的统治阶级对其社会成员的政治期待和要求。统治阶级要实现阶级统治,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去统一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认同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培养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培养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整合政治关系,造就政治人才等。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价值追求。过去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侧重精神层面,缺乏对物质层面的重视,甚至怀疑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并最终转化为经济成果。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和精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8]当然,教育本身并不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第三,社会文化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和我国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文化进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维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维系;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和融合;对多元文化的引导和整合;对先进文化的吸纳和创新。
第四,社会生态和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面对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严峻现实,面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雾霾污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价值取向的局限,将生态和谐价值作为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生态和谐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培养人们树立坚定的生态信念,使之具备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个人价值层面: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全面发展。人的生存、发展既离不开物质需求,也离不开精神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鄙夷物质、推崇“无私奉献,毫不索取”的精神至上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 [9]物质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方面,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关心和追求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过度追求物质,排斥精神价值的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人们精神的空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教育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重视培养人们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法律素养等,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亦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是指个人对现世和世俗事物的思考和解答,其目的是为人的世俗生活提供根据和力量;终极关怀,是指个人关于终极的理想、信念、信仰的思考和追求,其目的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进行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引导人合理的追求眼前利益、现实利益,做好当下的事;另一方面引导人在现实关怀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追寻理想、信念、信仰的终极意义,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人生的无限意义与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标准的合理化定位
价值标准是指衡量客体对于主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标准,价值评价标准是价值标准的表现形式,反映和体现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标准的合理化选择和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要素。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标准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合规律性。该价值评价标准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实现规律,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合目的性。该价值评价标准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目标为依据,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状况。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价值评价标准由价值本质决定。有什么样的价值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在于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评价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效应作为标准。这种效应标准,实质上就是实践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是否满足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评价标准只有经受实践的筛选和检验,才能确定这种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不能再用主观认识来检验,只能用实践来检验,才能证明其客观性和正确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的具体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合理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实践标准这一根本标准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具体标准。在实践标准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体评价标准的合理确立,还必须以价值主体、价值理想的合理选择为依据。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从个人来讲,要看其是否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提升了个人的政治修养、道德品格、法律素养等,满足了个人物质和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需要,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社会来讲,要看其是否树立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维护了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是否激励了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热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文化底蕴,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是否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促进了社会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6][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8,9,84.
[4]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7.
[5]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12-16.
[7]孙剑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价值取向及未来视野[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64-167.
(编辑/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