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 多维阅读 提升思维
周颖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阅读教学逐渐重视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不仅要解读文本的话题和内容,还要解读作者写作的修辞手法及其言下之意,要在关注作者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思考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为自己的判断寻找依据。文章从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探讨如何从文本特征、结构、意图、悬念等角度进行文本品读,采用对比、追问、思辨等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 G633.4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34-0020-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初中阶段英语阅读的要求表述如下: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文本解读“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现象,故平时的阅读教学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词汇和语法教学,课堂上缺乏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环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本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多,教师往往直接进入课文,忽视学生对文本特征的感知和体验。课堂教学的开展基本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阅读文本的体裁和特征。
3.文本解读过多地注重信息的表层理解,出现比较多的what、who、when、where等类型的表层问题,较少涉及why、how等类型的深层次问题,学生的思维不能打开,阅读流于表面。
4.教师对文本阅读补充不够,导致学生拓展积累不足,没有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巩固。
二、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读文本,多维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近几年的中考阅读理解题,会发现命题者更多关注情感、态度维度,弱化信息查找,更多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特征、结构、主旨,作者意图等,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探究,凸显思维能力方面的考查。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策略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挖掘文本的内在涵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解读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主要指对印刷材料所做的改变,目的是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主要包括字号、字体、图片、图表、工具条、线条、说明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标题、插图或副标题来激活背景知识,预测文本的内容及作者的意图。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本单元Section A的3a标题是“The Difficult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the US”,文本前面有一幅插图:一面美国国旗,上面却粘着一张 “MADE IN CHINA” 的标签。笔者以前是先板书标题,然后按照书本提出的问题“What two things did Kang Jian want to buy in America? Where were they made?”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問题直接阅读文本,学生回答好问题后,再进入文本解读。但笔者总是觉得自己在领着学生走马观花,没有真正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笔者尝试先呈现书本上的那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看,并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能清楚地说出:“Its an American national flag.”于是笔者追问:“Where was it made?” 学生在仔细观察了图片以后回答:“It was made in China.”笔者再次追问:“So is the flag an American product or a Chinese product?”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辨别,有的会说:“It is an American product.”有的会说:“It is a Chinese product.”再与文章标题“The Difficult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the US” 一结合,就一目了然,话题也打开了。讨论完图片,笔者觉得还可以拓展,又追问:“Why is it difficult to search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America?” 这样,促进了学生思考和讨论,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地引入了教学主题,不仅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还较好地完成了激活学生思维的任务。
2.解读文本结构
在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各种认识中,笔者倾向于采用将自下而上( the Bottom-up Model )和自上而下( the Top-down Model )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图示,使得语言知识与背景信息相互补充,以获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一般文本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总—分—总、总—分和分—总。教师在文本结构方面首先可进行浅层解读,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文本的结构安排,另外也要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能找出文本的主线和脉络,使他们的认知更加有条理、清晰。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这一单元的阅读文章“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一段一段解读,即(第1段)篮球的概况—(第2段)篮球的发展—(第3段)篮球的普及,就是比较低层次的文本解读。我们只有不断深入文本,才能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渗透其中。结合文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思维导图:
阅读理解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理解文本中信息点的关联方式”。由于有这样的相互联系,文本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被理解。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图示化,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对不同的信息点进行整合。
3.解读文本意图
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在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找到最好的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所以以文本为依据,正确理解课文要义是第一步,对于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思考辨析,弄明白作者的意图是第二步,最后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班级分享和交流。
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单元的Section A 的3a Mom Knows Best一文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一张对比表格(如表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完成这张表格后,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这些细节填写完全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表层理解后,再层层深入,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所以笔者又设计了一张表格(表2),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把文本材料、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考有条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和同伴进行思想交流:
对于这篇阅读文章,笔者的解读是作者通过这首诗歌,不仅呈现了新的词汇,再现了本单元要求学习和掌握的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 的句型,更重要的是,通过描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互动交流,利用细节的刻画引发学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导。
4.解读文本悬念
阅读文本时,经常会碰到结尾处留有悬念,对悬念进行解读,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悬念本身承载着多种信息,在閱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信息,设计一些活动,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悬念拓展。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9? “It must belong to Carla.”这一单元中,Section A的3a作者最后给出了“The noise-maker is having too much fun creating fear in the neighborhood.”的悬念,教师可让学生拓展接下来这个小区还会发生什么。可以用一些问题作为支架:①Who may be the noise-maker? ②Is the noise-maker a person or an animal? ③Will the noise-maker simply go away?
(2)悬念辩论。让学生针对作者留下的悬念分组进行辩论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深入解读文本的另一种有效方式,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将该活动放在第二课时或者口语课上开展。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Section B 2b 的阅读文章“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根据最后一段“They always talk about what will happen if I dont succeed. But I will!”这一悬念,笔者设计了“Will Liu Yu succeed in the future?”这一辩论话题,让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和留下的悬念进行推测。在这些辩论中,学生有话可说,所探讨的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想象、假定、改造、设计、推测等生成性任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