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报告

    刘东斌 吴雁平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绩斐然,体量增长约754倍,翻近13番。研究主要限于社会科学范畴,维持了基础性与应用性平衡。形成了以档案局(馆)作者为主的核心高产作者群。核心研究机构是档案局(馆)、高校、专门档案馆三足鼎立。形成了以期刊为主,会议为辅,学位论文点缀的资源体系,尤以各级档案局(馆)主办的期刊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管理、档案事业、档案文化、创新和服务8方面。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可视化;分析1 研究背景与样本选择

    档案事业研究是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是重要的档案学术资源,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源。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40年来,档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总结与回顾中国档案事业4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为深入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教育,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印发《2018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要求:“围绕党和国家关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部署安排,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充分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对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资源进行定量可视化研究,是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一种尝试。

    我们以中国知网为样本来源,检索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教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2018年4月11日。检索式:发表时间=1979-01-01至2018-04-11,并且专题子栏目=中国档案事业(模糊匹配)。样本文献总数:70106篇。2 文献统计分析

    本节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总量、发展速度与年度分布,资源类型,文献学科分布,文献研究层次,文献基金资助,文献类型6方面入手,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

    2.1? 40年间,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总量翻了近13番,年均增速8.87%,约三分之二的年份为增长期。

    从总量上看,40年来,共发表文献70106篇,以1979年93篇的基数计,40年间翻了近13番。年均1753篇,最少时(1979年)93篇,最多时(2013年)2697篇,40年间增长了约754倍。中位数为1349篇。

    从增长的速度看,40年间,按2018年预计发表1306篇计,年均增长率为8.87%,最高年增长率为144.34%(1980-1981)。总体趋势见图1。

    

    从年度分布看,图1显示,1979至2018年中国档案事业文献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现出前期快速上升,中期波动运行,后期回落调整的态势。上升年份多,下降年份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至1993年为持续高速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32.1%;第二阶段1994至2006年为波动微调期,年平均增长率为-1.62%;第三阶段2007至2013年为平稳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7.21%;第四阶段2014至今为持续回落调整期,年平均增长率为-65.99%。目前处于一个持续的回落调整时期。

    2.2 40年间,形成了以学术期刊为主,会议论文为辅,硕博论文点缀的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学术资源体系。

    从资源类型分布看,70106篇样本文献中,期刊68458篇,占97.65%;国内会议1277篇,占1.82%;硕士216篇,占0.31%;教育期刊87篇,占0.12%;学术辑刊58篇,占0.08%;国际会议5篇,占0.01%;博士5篇,占0.01%。期刊是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最主要的资源,同时也是研究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最主要渠道和平台,占到了全部文献的近98%。会议论文、硕博论文居辅助位置。形成了以学术期刊为主,会议论文为辅,硕博论文点缀的中国档案事业研究资源体系。具体分布见图2。

    

    2.3 40年來,中国档案事业研究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

    从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看,70106篇样本文献涉及超过50个学科。图3是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发表文献最多的50个学科发文数量情况。

    

    除档案本学科之外,40年来,与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相关性最强的10个学科分别是: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文化经济、人物传记、工业经济、中国共产党、中国古代史、出版、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近现代史、企业经济。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与档案本学科相比,相差悬殊,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需要说明的是,按学科统计数72834篇,占实际样本数的103.89%;而实际样本数为70106篇;学科统计数超出实际文献数2728篇,占实际样本数的3.89%。由此可见,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是一门稍具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可以说,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

    2.4 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几乎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很少涉及自然科学、教育文化及其他学科。研究大致上维持了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平衡,偏重基础性理论研究。

    从文献研究层次分布情况看,70106篇样本文献中,基础研究(社科)39610篇,占56.50%;行业指导(社科)28789篇,占41.07%;职业指导(社科)565篇,占0.80%;政策研究(社科)443篇,占0.63%;工程技术(自科)124篇,占0.18%;以及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行业技术指导、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级科普(社科)、高等教育、大众文化、专业实用技术(自科)、大众科普、经济信息、书讯、会讯(社科)、文艺作品、党的建设与党员教育、其他等。具体分布见图4。

    

    从研究的学科大类看,可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文化与其他4类。其中社会科学69430篇,占99.04%;自然科学234篇,占0.33%;教育文化71篇,占0.10%;其他371篇,占0.53%。研究几乎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很少涉及自然科学、教育文化及其他学科。

    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角度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39676篇,占56.59%;属于应用研究的30430篇,占43.41%。研究大致上维持了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平衡,偏重基础性理论研究。

    2.5 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一般性研究绝对占优,宏观性、政策性论文偏弱。

    从文献的类型分布看,70106篇样本文献中,综述类文献733篇,占1.05%;政策研究类443篇,占0.63%;书讯、会讯类2篇,占0.00003%;其他68928篇,占98.32%。一般性的论证性文献占到了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绝对主体,反映出,中国档案事业研究中,一般性研究居多,宏观性及政策性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

    2.6 40年间,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得到基金资助数量少,大约每300篇文献有1篇得到基金资助。国家资助远远高于地方,地方资助涉及10个省、市。

    从样本文献的基金分布情况看,70106篇样本文献中仅有229篇得到17种各类基金项目的支持,占全部70106篇文献的0.33%。

    从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上看,资助文献在5篇以上的有: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3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84.28%;占全部样本文献的0.27%;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8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3.49%;占全部样本文献的0.01%;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7篇,占基金资助文献的3.06%;占全部样本文献的0.01%。全部17种基金项目的具体分布见图5。

    

    从基金的层次分布看,国家级基金3种,196篇,占全部获得基金资助文献的85.59%,占全部文献的0.20%。地方基金14种,33篇,占全部获得基金资助文献的14.41%,占全部文献的0.05%。国家层面资助远远高于地方资助。地方资助涉及:湖南4项12篇,江苏2项10篇,河南1项4篇,安徽、北京、贵州、海南、陕西、上海、天津各1项1篇,共10个省、市。3 文献计量分析

    本节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从文献作者分布、文献机构分布和文献来源分布3个方面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

    3.1 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形成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作者为主的核心作者和高产作者群。档案实践一线工作者对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关注度高于高校理论研究者。

    从作者的分布情况看,70106篇文献中,前50位作者共发表文献954篇,占全部70106篇文献的2.38%。前50位第一作者具体发表文章情况见表1。

    

    如果按照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作者中发表文献最多的为46篇,即Nmax=46,所以M=0.749√46=5.079。因此,40年来凡发表5篇以上文献的作者均为1979至2018年间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核心作者。故此,发表12篇文献以上的前50位作者,无疑是核心作者中的高产作者。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形成了相当一批核心作者和以核心作者为基础的高产作者群。

    从前50位作者的所属单位看,7位来自高校,占14%;发表文献163篇,占954篇文献的17.09%;人均23.29篇。43位来自档案局,占86%;发表文献791篇,占954篇文献的82.91%;人均18.39篇。在作者数量和发表文献总量上,档案局均高于高校,在人均文献量上,高校则高于档案局。发表文献前10位作者中,来自档案工作一线的作者占了七成,总体上档案实践一线工作者,对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关注度较高校理论研究者高。

    3.2 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高校、专门档案馆分列前三位。

    从机构分布情况看,70106篇文献中,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7830篇,占全部文献的11.169%。如果使用普赖斯公式计算,核心机构的最低发文量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机构文章数量。这里Nmax=737,所以M=0.749√737=20.333,即发表20篇及以上的为核心研究机构。据此,发表文献前50个机构均是核心研究机构中的高产机构。前50个核心高产机构中有36个是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发表文献6176篇,占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数的78.88%。),说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40年间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核心高产机构群的主体。图6是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情况。

    

    從前50个机构中各类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及占比情况看,档案局馆36个,占72%;发表文献6171篇,占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数的78.81%。高校12个,占24%;发表文献1480篇,占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数的18.9%。专门档案馆2个,占4%;发表文献179篇,占前50个机构发表文献数的2.29%。发表文献前6位的均为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前10位中高校只有2席。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及发表文献的数量和占比均最高。高校次之,档案馆列第三位。

    3.3 40年来,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办的档案学期刊,是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及专业社团主办的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期刊则相对弱势。

    从媒体来源分布看,70106篇样本文献中,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39种文献,发表文献66167篇,占全部文献的94.38%。图7是前39种不同来源文献发表文献情况。

    

    图7是前39种不同来源文献发表文献情况。按照布拉德福定律70106种文献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论文数量相等(约为23369篇)。故此,发表论文数量在7794~4596篇的前4位的《中国档案》《兰台世界》《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4种期刊(24031)处于核心区,均为档案学核心期刊。发刊周期均为月刊、半月刊(旬刊)。发表论文数量在4205~2202篇的5~11位的《湖北档案》《北京档案》《云南档案》《四川档案》《档案时空》《档案》《山西档案》7种期刊(23278篇)处于相关区。7种期刊均为档案学期刊,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4种,发刊周期为月刊或双月刊。

    其他发表2189篇及以下的《黑龙江档案》《档案管理》《山东档案》《兰台内外》《上海档案》《陕西档案》《档案天地》《档案学通讯》《城建档案》《档案学研究》等处于非相关区内。这些期刊中档案学期刊15种(17975篇),与档案学相关期刊4种(437篇),其他与档案学不相关的期刊4种(219篇)。

    40年来,总体上讲,一方面档案学期刊,特别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主办的档案学期刊,承担了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体责任,是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高校及专业社团主办的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期刊则相对弱势。4 文献高频关键词词频分析

    本节采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对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文献样本,从关键词词频方面进行分析。

    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热点多,关注度较高,持续性较强的主要集中在档案、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管理、档案事业、档案文化、创新和服务8个方向上。

    从70106篇文献涉及的关键词看,图8是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关键词及其使用频次。前50位的关键词共使用3440频次,只占全部70106篇文献的4.1%。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档案”564频次,使用频率最低的是“文书档案”21频次,平均使用频率为68.8频次。

    

    前50个关键词可以归纳成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管理、档案事业、档案文化、创新和服务8个大类。按使用频次的多少,从高到低依次是:

    档案(档案、档案资源、民生档案、城建档案、档案意识、文书档案)使用频率720次,占20.93%。

    档案事业(档案事业、建设、发展、思考、现状、研究、档案学、价值、特点)使用频率570次,占16.57%。

    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档案宣传、作用、征订、农村、宣传)使用频率548次,占15.93%。

    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对策、问题、管理、措施、途径、保护)使用频率538次,占15.64%。

    档案馆(档案馆、公共档案馆、综合档案馆)使用频率340次,占9.88%。

    服务(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利用、档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档案文献)使用频率309次,占8.98%。

    创新(创新、可持续发展、改革、科学发展观、新时期、和谐社会)使用频率222次,占6.45%。

    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文化建设、文化、档案文化建设)使用频率193次,占5.61%。

    5 结语

    综上,通过对1979-2018年,档案管理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从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的体量上看,40年间,中国档案事业学术文献按年计从最少时(1979年)93篇,到最多时(2013年)2697篇。总量达到70106篇,40年间增长了约754倍。翻了近13番,年均增速8.87%,约三分之二的年份为增長期。

    从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学科属性、研究层次、成果质量上看,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研究几乎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很少涉及自然科学、教育文化及其他学科。研究大致上维持了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平衡,偏重基础性理论研究。研究中,一般性研究绝对占优,宏观性、政策性论文偏弱。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文献得到基金资助数量与同期档案学、档案管理研究相比要少,大约每300篇文献才有1篇得到基金的资助。其中国家资助远远高于地方,地方资助只涉及10个省市。

    从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作者队伍和研究机构构成上看,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形成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作者为主的核心作者和高产作者群。档案实践一线工作者对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关注度高于高校理论研究者。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高校、专门档案馆分列前三位。

    从中国档案事业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发布与交流渠道上看,40年来,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热点多,关注度较高,持续性较强的主要集中在档案、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管理、档案事业、档案文化、创新和服务8个方向上。40年间,中国档案事业研究已经形成了以学术期刊为主,会议论文为辅,硕博论文点缀的学术资源体系。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办的档案学期刊,承担了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体责任,是中国档案事业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及专业社团主办的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期刊与在档案学中的表现相对则比较弱势。

    上述数据及分析,为我们描绘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图景。成绩斐然,进步巨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档案事业及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新形势下,如何从宏观上规划、设计好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蓝图,并实施之,是档案事业研究的方向,也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