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问题与路径

    汤立许

    摘 要:历经百年传授,岳家拳被湖北省确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重点项目之一。研究认为岳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已由小作坊为主向政府主导转变、师徒传承模式向现代教育传承模式转变、区域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传播宣传手段由口耳相传向新兴媒体转变、传承理念由民间草根文化向文化名片转变。岳家拳“非遗”传承治理中,存在主体与对象的传承意识不对称,传承场地、师资、管理的局限,学校体制的制约,家族传承的垄断,非遗精神内核的忽视,监管与评估缺位等问题;提出拓展传承视野,聚集传承资源,扩大传承影响力等传承路径。

    关 键 词: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拳;传承治理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37-05

    Abstract: Inherited for one hundred years, YUE Fei Boxing was evaluated by Hubei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jor events in Wushu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ance of YUE Fei Boxing inheritance were as follows: changing from individual leadership to government leadership, changing from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from master to apprentice to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via modern education; changing of inheritance activities from region closed to region opened; changing of communication promotion means from “oral communication” to emerging media; changing of inheritance conception from folk grassroots culture to cultural name card.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govern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of YUE Fei Boxing: the inheritance subject and the inheritance object were asymmetric in terms of inheritance consciousness; the limitation of inheritance domain restricted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ttribute of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was “a tiger in the way” of YUE Fei Boxing education inheritance; monopoly formed by family inheritance weakened the inheritance responsibi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roups, the neglect of the spiritual co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de YUE Fei Boxing lose its soul, the absence of responsibility supervis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as the bottlene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aths for inheritance: expand inheritance horizons; aggregate inheritance resources; extend inheritance influence; etc.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YUE Fei Boxing;inheritance governance

    岳家拳是久經战事、你死我活拼杀出来的拳术[1]。岳家拳内容极其丰富,有岳家十八战枪、三十六奇枪、岳家大枪、九步十三枪、岳家六合拳等等[2]。岳家拳是以力为基,以快为上,以灵活为特色,以巧制胜,动作顺畅、劲路舒放、手法简洁、桩步沉稳、顿挫有威、起伏有致[3]。岳家拳讲究“三元六合”,与敌交手随心所欲,攻防施技无形无踪,其拳“手手相应,招招相连,刚柔并用”,极富实战特色,在战场博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岳家拳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拳术体系,被湖北省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项目。2008年,武穴市岳家拳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岳家拳非遗传承治理的特征、问题与路径,对充实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积累价值。

    1 岳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

    1.1 由小作坊为主向政府主导转变

    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由于高度的个性化与传承的经验性注定其相当脆弱而易于萎缩以至于流失。扎根于中国民间的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主要是为了生计,以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自足自立的形式,在宗亲氏族和师徒之间传承至今,往往出现“秘而不传”“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的门户之见,武术传承、保护与发展掌控在传承人手中[5]。面对现代化强力冲击,以传承人为主的单兵作战传承形式或者“小作坊”“师父带徒弟”传承形式已经失去文化传承空间的基础。

    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湖北省成立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不久岳家拳被湖北省确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后,为更好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省、市政府、文化保护中心等出台一系列有关保护和传承岳家拳的文件和政策,如2012年武穴市政府下发《国家级非遗项目岳家拳保护传承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岳家拳非遗项目长效保护制度,政府投入资金200万元举办岳家拳的照片、音像资料、书籍、器械等展览,并启动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库建设。这些有力措施足以表明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岳家拳已从自足自立以传承人为主的“小作坊”向政府主导转变,并逐渐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1.2 由师徒模式向现代教育传承模式转变

    考察传统武术,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环境一直浸淫在中国传统“伦理型”的文化范式之中的。俗话讲“师徒如父子”,就是试图在作为“传者”的师,与作为“承者”的徒之间,模拟建立起一种生物性遗传为基础的血缘亲属关系。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则是强调这种关系不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承完成即宣告结束,而是如同真正的生物遗传链条,在“传者”与“承者”的有生之年难以切断[6]。这种师徒传承是与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并自成系统,是武术传承祖祖辈辈的传统模式。

    时至今日,传统武术传承中的门户之见、宗派之分始终困扰着传统武术的发展[7]。学校对于岳家拳来说,是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之外的概念,也是现代主流文化知识获得的必要场所。武穴市文化局2011年出台“关于给予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拳》保护单位武穴岳飞武校九年义务教育有关政策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召开文广新局、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编办等单位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武穴岳飞武校岳家拳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中明确岳飞武校可以在全市范围招收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调配10名公办教师到岳飞武校任职,意味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其教学活动的认可,也意味着国家会给在校学生政府补助。正是在这种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课堂教育传承方式,依靠着规范化传承结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新的教育功能,履行着新的教育使命。

    1.3 区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以农耕经济为核心。武穴位于鄂赣交界,属湖北黄州府广济县管辖,这里人们没有多余的资源与外界进行交换,保持着自足自给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这就使岳家拳传承形成一种封闭模式。特别是文革期间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禁止民间习武结社,极大限制岳家拳向区域外的传播和发展。

    岳家拳成为国家级非遗之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保护方式,先后参加在荆州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泰山国际武术比赛、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以及首次将保存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手抄“岳家拳拳谱”参加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创办中国岳家拳协会,举办岳家拳传承人培训班,系统出版《岳家拳技击术》《岳家神功点穴绝技》《岳家拳·沥泉枪》《岳家棍》《岳家拳·六合拳》《岳家拳·双三门》和《岳家拳·实用战法》等教学光盘、书籍和音像资料,这种由区域内向区域外开放的转变,不仅充实了岳家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而且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岳家拳,极大提高了岳家拳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区域外广大青少年接受传统民间文化教育的机会,增进地方群众对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的認同。

    1.4 由口耳相传向主流和新兴媒体转变

    在传播手段、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岳家拳传统的口耳相传传播方式出现变化,具有时代特征。岳家拳采取了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宣传,如“文化遗产日”“文化馆”“网络”“杂志书籍”。借助新媒介的力量,传承具有更加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1)政府及非遗保护中心的宣传普及。一是市政府网站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栏目;二是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制作宣传牌、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是武穴市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均有岳家拳的表演;四是对外开放,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并举办学生征文比赛。

    2)传承人传播意识的日常化。除参加各种表演、比赛等宣传外,传承人还在《武当》《体育学刊》等期刊和“岳家拳官方网站”刊登武穴市岳家拳的相关新闻和信息,利用网络和报刊媒体宣传岳家拳。

    3)大众媒体广泛传播。一是先后有《湖北日报》《黄冈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体育报》《鄂东晚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专题介绍岳家拳;二是武穴市电视台专门采访了传承人,《传武穆遗风,承武术精神》《功夫中国》栏目的岳家拳教学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题播出;三是广西永乐影视传媒公司与湖北省武穴市人民政府签订版权著作协议,永乐影视传媒公司将投资1.2亿元拍摄《岳家拳》。通过调查武穴市普通群众对岳家拳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71.84%的人知道武穴市有岳家拳,而能准确知道岳家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则占39.18%。

    1.5 由民间草根文化向文化名片转变

    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来源于民间,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历经磨砺得以传承和延续。可是,我们对待民间传统武术草根文化的感情往往是暧昧和淡漠的[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下,传统武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消失已久的岳家拳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武穴市当地政府正筹建武穴文化生态村,利用岳飞创立的岳家拳来打造“武穴文化名片”,利用岳飞爱国统一的旗帜,善良的化身,廉洁奉公、义无反顾、宁死不屈的英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气慨[9]等的美名宣传岳家拳并学习岳家拳,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方式传习岳飞的精神,发掘蕴涵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加强民众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联系,树立精神文化品牌,营造当地的人文家园。

    2 岳家拳传承的问题

    2.1 主体与对象的传承意识不对称

    传承主体与传承对象在传承意识上的不一致是影响岳家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岳飞武校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是由于家长在外出打工,无人照看孩子,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武术馆校,以保姆+健身锻炼的形式进行托管;其次,传承对象也对居高临下的师徒传承形式有极大抵触。作为传承人,在根深蒂固的师徒情结和精英身份被打落成碎片后,如何重新考量自身的传承方式,如何俯下身子亲近传承对象,在传承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成为了当下一种解困的路径选择。

    2.2 场地师资、管理制约非遗的有效传承

    1982年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倡议“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各种武术馆校、武术辅导社、业余学校、训练班”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许许多多的武术馆校风起云涌,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围绕岳家拳而成立岳飞武校。传承场地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条件,在岳飞武校中只有两块高低不平的水泥操场,练功房也只是一间空旷的水泥教室,室内仅陈设一些简单的器械;岳飞武校与中港外国语学校合办,该校目前仅有教师3人、学生245人,学生多教师少,很难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管理上也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校长均为岳家拳传承人。可见,传承场地、规模以及管理是制约当前岳家拳有效传承主要因素。

    2.3 学校体制是岳家拳传承的障碍

    由于岳飞武校属于私立学校,目前只有3名公派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虽然政府在2012年调配10名公派教师的名额给岳飞武校,教师除享受国家发放工资外,岳飞武校还另付工酬,但是这样的待遇也难以将这些老师吸引过来。通过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岳飞武校学生虽然享受九年义务免费教育,但武校仍然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普遍存在校舍基础设施较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私立学校的入学门槛低,再加上许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无人照看留守儿童,教师教学和管理起来很困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三是调配过来的教师多为在编教师,在岳飞武校任教只是临时流动,岳飞武校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条件,而且不利于他们职称评定和个人事业发展。总之,学校体制以及教育体制的现实矛盾也制约岳家拳传承发展不可回避的事实。

    2.4 家族传承垄断削弱非遗群体的传承责任

    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商界、传承人以及传承群体的行为和动机并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逻辑一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岳家拳在武穴市流传几百年,其根在民间。自2008年岳家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岳飞武校为传承和发展岳家拳的保护单位,采取生活补助、荣誉授予、传承场地扶持以及资金援助的方式,使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有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造成岳家拳的传承从一个地域的使命缩小为一个家族的传承,带有严重的家族性质,传承群体非常单一,家族传承形成的垄断逐渐脱离了民间的“土壤”,引起了民间习武人士诸多质疑声,削弱了传承群体的责任和激情。

    2.5 非遗精神内核的忽视使得传承失去灵魂

    岳家拳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岳家拳自身良好的技击功能、健身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文化交流和科研价值外,最主要的还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为世人所怀念、敬仰。但当前的岳家拳传承以岳家拳技击术为主要传承体系,忽略岳家拳的精神内核。文化遗产迷失文化的人文关怀,失去精神的感化,缺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境的关联和情感互动,传统文化就会苍白无力,甚至是孤立地定格在那里,即使披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衣,也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符号代码,没有活力的“文化遗产”。

    2.6 监管与评估的缺位是非遗发展的瓶颈

    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涉及的职能部门包括:传承人岳飞武校、文化局、教育局、财政局、文教科以及体育局等,这些部门或多或少在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有关联。但是各个部门分工边界还较模糊,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另外,保护工作缺乏监管。从传承人制定的“岳家拳十年保护计划”的规划看,规划内容与实际完成的工作相差甚远,保护工作的随意性以及监管的缺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未与国家要求一致,存在“重视申报、轻视保护”的现象。最后,职责不明确的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管理的交叉重叠,致使管理成本加大、效率低下,也容易造成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各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确定责任主体,明确第三方绩效评估是突破岳家拳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首选。

    3 建立岳家拳传承新机制

    3.1 组建岳家拳传承与发展的智库

    当前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细致。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岳家拳首当其冲的工作是要理顺保护工作思路,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体系,可是武穴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承担繁重、专业性较强的保护工作。需要寻求传承与发展智库的协助,邀请省内各大专院校知名学者、专家,建立岳家拳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厘清非物质文化发生和发展脉络,探寻文化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政策的制定以及行政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3.2 打破家族传承的垄断,完善传承的协同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可持续发展,不可能离开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不可能离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如果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结果不仅不能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可能对“非遗”形成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对“非遗”所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造成根本性的破坏[10]。所以,认识“非遗”保护工程的复杂性,合理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将保护行动纳入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合理整合与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是当前保护措施不至于走向片面或反面的基本保障。为使保护工作科学规范,确保保护工程健康有序开展,需要成立武穴市岳家拳保护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3.3 拓展传承视野,聚集传承资源,扩大传承影响力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村生活被城市同化,乡民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足以让源自乡土、来自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打击[1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是简单的沿袭和单一传播,需要拓展传承视野,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做到既尊重规律,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实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文化贵在创新,贵在借鉴多种表现手段,注入新的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河南塔沟武校,充分利用中视媒体、奥运会、春节晚会等有影响力的舞台扩大影响力。一方面,传承活动扩大辐射面,可以将武穴市所有学校学生纳入岳家拳的传承范围,通过在学校体育课、课间操和开展岳家拳兴趣培训班等途径传授岳家拳;可以把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设立区域特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要注意聚集保护资源,武穴市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应趁他们还健在,通过授予其传承人荣誉称号、提供经济补助等调动他们教授岳家拳的积极性,在传承工作上出一份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4 树立岳家拳的品牌意识

    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少林武术、武当山与武当武术,都是与区域历史地理有着天然联系。这样的文化遗产更容易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可以与文化旅游快速高效联动对接,盘活区域文化遗产。一座没有文化内涵和理念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很难做到持续发展。建议市政府重视和发展好武穴的非遗,利用非遗建立武穴文化生态村,为岳家拳提供展示平台,提供竞争、献艺、交流场合,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感受自身民俗文化氛围,扩大当地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周濯街,石雪峰. 武穆遗书何处寻——访岳家拳正宗发源地湖北黄梅县[J]. 武术,1990(1):20.

    [2] 习云泰. 简明中国武术辞典[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49.

    [3] 魏峰. 中国腿法绝技300招[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77.

    [4] 政协新乡市卫滨区学习文史委员会. 卫滨区文史资料第8辑[G]//岳飞与新乡,2006:82.

    [5] 于永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M]. 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152.

    [6] 李菲.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J]. 思想战线,2014(6):111.

    [7] 周建新. 武术师徒制传承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5(2):85.

    [8] 王岗. 中华武术: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7(8):35-38.

    [9] 岳飞研究会. 岳飞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1992:1.

    [10] 刘魁立.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34.

    [11] 张仲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 北京:文化藝术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