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逆向领导力的几点思考
张燕欣 张磊
[摘 要] 逆向领导力是在领导活动中,下级对上级施加的影响力,以促使领导在决策行为中采纳下级的建议或意见的能力。实施主体是下级,实现依托上级,来源于权力的微观化。逆向领导力理论倡导平等、敬业和共生的价值理念;在本质、距离与时机理解与运用方面存在误区;需要从“尊重上级,提升自我”“保持距离,良性互动”和“抓住机会,把握时度”三个角度提升逆向领导力。
[关键词] 逆向领导力 理论价值 常见误区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传统领导力理论指导下存在诸如上下级关系紧张、职场生态不和谐等弊端。传统的领导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换代。一种新的理论——逆向领导力理论随之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向领导力理论是对传统领导力理论的突破和发展,甚至是一种超越。
一、逆向领导力概念明晰
逆向领导力本质是研究如何实现领导与下级之间权力科学配置的问题。逆向领导力的提出并非偶然,是适应组织效能提升的需要。具体来讲是为了充分激发组织中各成员尤其是下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发挥领导的正向领导力与下级的逆向领导力的作用,实现组织内,上下级之间权力的最佳配置,以此最大化提升组织效能。逆向领导力,是相对于通常上级领导下级的正向领导力来说的,特指在领导活动中,下级对上级施加的影响力,以促使领导在决策行为中采纳下级的建议或意见的能力[1]。
二、逆向领导力特征解读
逆向领导力以领导与下级平等和谐互动为基础,强调发挥下级对上级的影响力,进而实现下级对上级的决策行为进行隐性“领导”的效果。具体来讲,逆向领导力有如下特征:
(一)逆向领导力的实施主体是下级
传统领导力的实施主体是领导,是上级对下级的正向领导。而逆向领导力是下级对上级进行“逆向领导”的影响力。逆向领导力的实施主体相对于传统领导力的实施主体表现出逆向的特性。从主客体角度看,传统的正向领导体现为领导(主体)对下级(客体)的作用力。逆向领导力的提出打破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无法调和的矛盾,不再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单向作用力,而是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互为主客体。
(二)逆向领导力的实现依托上级
前述指出,逆向领导力的实施主体是下级,即逆向领导力的发起者是下级,但逆向领导力作用于领导,最终能否实现,发挥作用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依托上级。因为,上级才是最终的决策者,如果上级对下级的逆向领导不予认可,下级的逆向领导就很难实现。这就需要上级同时具备逆向管理的思维与行动,既从观念上转变对上下级关系的认识,又需要把“容异”“逆向”领导思想落到实处。
(三)逆向领导力来源于权力的微观化
相对于传统领导力而言,逆向领导力并非来源于法律、制度或者行政命令中宏观的、确定的、普遍性的权威,而是来源于下级对知识和不确定性的实际控制,而这种对知识和不确定性的控制就是微观化的权力,即逆向领导力的重要来源。现代社会,下级对任务完成所需要的知识、条件和环境等不确定要素的了解更加直接和及时,在处理不确定状况时具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如果下级具有应对和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就具备了逆向领导力[2]。
三、逆向领导力理论价值
(一)平等
传统领导力理论注重强调上级对下级,主体对客体的压迫性的、侵占性的影响力。传统观念认为,上级领导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下级员工只能听从指令,惟命是从,这是典型的压迫与被压迫,指令与服从的对立关系。如前所述,由于下级对知识和不确定性掌握的更加及时、直接,上下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等原因,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逆向领导力理论倡导双向的领导关系,平等沟通的工作前提,交流互动的良性模式。
(二)敬业
逆向领导力理论倡导发挥下级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发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来促进组织效能最大化。这种平等合作、协同共赢的逆向领导理念更容易让下级产生自主的意識和敬业的行动。在逆向领导力下,下级的主体地位被肯定,能力得到施展,热情被点燃,对工作更加用心,对事业更加执着,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更能努力的完成任务,创造更多的佳绩[3]。
(三)共生
传统的领导力理论强调主体对客体,领导对下级的单向影响力,折射出的是传统落后的官僚主义文化。现代社会尤其强调唇齿相依,共商共赢,美美与共的职场文化。逆向领导力理论之下,对于下级而言,有助于得到领导或者组织的重视,激发自我价值的实现;对领导或者组织而言,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决策建议,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上下级良性互动,共生共存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促进员工和组织,上级和下级共同进步[4]。
四、逆向领导力常见误区
(一)本质误区:挑战权威进而操纵领导
逆向领导与挑战领导权威进而操纵领导有本质的区别。挑战领导权威进而操纵领导是以忽视领导人格尊重,通过不当手段,打压领导权威地位,对领导进行思想或者行为控制,掌握绝对话语权与决策权,目的是成为上级的“隐形”领导。相反,逆向领导是以尊重领导为前提,以突出的自我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通过平等、有效而艺术的沟通方式,增进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从而通过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领导,实现逆向领导的目的。
(二)距离误区:与上级领导可亲密无间
在进行逆向领导的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是基础,没有下级的主动作为和上级的“容异”举动是完不成逆向领导的。因此,下级与上级培育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上下级之间可亲密无间,而是应当亲密有间,保持适度距离。因维护上级权威和保护双方隐私的需要,过短的距离反而不利于组织内部健康的文化和良性的运行,最终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三)时机误区:随时随地进行逆向领导
逆向领导的实施要求下级善于抓住有利机会,恰当地表达意见或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下级可以随时随地的对上级进行逆向领导。逆向领导的前提是领导有“容异”的思维和举动,逆向领导力的实现依托上级,因此上级是否需要,是否配合,何时需要均有待于主客观条件的具备。否则,极容易忽视上级的主观感受,甚至招致领导和同事的反感。因此,逆向领导的实施必须把握时机,适度进行。
五、逆向领导力提升路径
(一)尊重上级,提升自我
逆向领导力的主体虽是下级,但依托上级才可最终实现。尊重上级是前提,提升自我是根本。尊重上级是获取领导信任感,让领导“容异”,进而为实施逆向领导提供可能。因此,对上级保持尊敬的态度是逆向领导力的内在要求。此外,尊重上级还表现为行动上理解并坚决执行上级决策,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逆向领导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下级具有把握微观化权力的卓越能力。这种卓越能力是吸引上级目光,实现逆向领导的重要步骤。与此同时,下级在提升自我卓越能力时还需要适时大胆展示自我。
(二)保持距离,良性互动
众所周知,过于亲密的上下级关系不仅容易引起同事的猜疑与嫉妒,还有可能导致越权、越位现象的发生。下级逆向领导力的提升应该与上级保有一定的距离感,避免侵犯个人隐私,突破安全礼貌距离。保持“最美距离”,才能开展高效、长久、良性的沟通,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逆向领导力。
(三)抓住机会,把握时度
为了避免随时随地进行逆向领导的误区,下级在必须抓住机会的同时,把握实施逆向领导的时机和限度,进而保证逆向领导力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讲,抓住机会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作为,做好充分的自我准备,善于把握逆向领导的时间节点,明白何时是实施逆向领导的有利时机。同时,要科学把握逆向领导的限度,既不能过于强势的干預领导决策,又不能自绝于决策边缘,浪费逆向领导的机会,丧失逆向领导该有的话语权[5]。
参考文献:
[1]黄晓晔,陶冬燕.逆向领导的常见误区与防避思路[J].领导科学,2020,(3):68-70.
[2]霍顺生,蔡义兵.逆向领导的概念、特征及其时机与力度的把握[J]. 领导科学,2020,(1):65-67.
[3]沈纬辰,徐春艳.后现代语境下逆向领导力的内涵及价值解析[J]. 领导科学,2020,(1):17-20.
[4]李燕菲.逆向领导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及耦合[J].领导科学,2019,(12):19-22.
[5]黄晓晔,陶冬燕. 逆向领导的常见误区与防避思路[J].领导科学,202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