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时间管理线上课程开发初探
黄晓夏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角色,相较其他教师,承担着更繁重的工作,承受着巨大压力,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对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目前,国内关于班主任时间管理的研究很少,缺乏具体的课程体系。由此,本研究尝试开发一个适合福州市中学班主任的时间管理线上课程。挑选福州两所中学作为试点,招募对时间管理有兴趣的班主任组成学习小组,花一年时间在千聊LIVE平台开设25节线上课,课程类型涵盖研究者自创的预备课、三大模块的系列课、配套的延伸课和学习小组成员的分享课,具有择时排课、不赶进度、前导设置、契合对象、主讲多人、角度丰富等特点。最后,反思了线上课程的局限,总结了课程架构的单薄和实证研究困难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时间管理;线上课程;福州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19-04
班主任工作历来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班主任相比普通教师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和更多的工作任务。尽管各方对班主任工作高度重视,但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很多班主任时常抱怨时间不够用、工作量太大,不少班主任面对繁重的工作,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教授在其文章《时间管理与教师工作倦怠的关系》中指出,时间管理对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与人格解体均有显著影响,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工作倦怠[1]。此外,提高班主任时间管理意识、改善时间管理行为,对班主任自身、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于班主任自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专业发展,平衡工作与生活;于学生,能为他们提供榜样,减轻负担;于学校,能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能[2]。
然而,通过梳理分析2001至2016年中国知网发表的667篇文献,发现国内时间管理倾向研究以相关性研究为主,内容主要涉及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身心健康、人格特征、拖延行为及家庭生活等相关变量的关系[3]。围绕着班主任工作展开的研究很多,对时间管理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当薄弱,建议和措施部分大多只在结尾蜻蜓点水,并未作具体探索。多位研究者在数篇文章中均提出,在学校对教师要求很难降低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时间管理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1]。
笔者针对已有研究的空缺,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契合中学班主任的时间管理培训模式,尝试开发一个适合中学班主任的时间管理线上课程,以打破时空的便捷方式,以具体的课程探索切实帮助班主任加强时间管理意识,学会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的时间管理行为,利用和其他教师一样的时间来合理安排更多的工作,使班主任工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提高时间管理效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一、线上课程的设置
考虑到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事务多且繁琐、自由时间较少等特点,笔者特别选择基于微信打造的千聊LIVE平台开设线上微课堂,借助平台本身优势,方便工作忙碌的班主任自由选择同步听、回播听、反复听课程音频,每节课短小精悍,约20~30分钟,每次聚焦一个主题或关键词。此外,平台设置和后台数据统计也方便课程评价与反馈。
线上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对象进行互动反馈。笔者结合十年的中学一线工作经验,特别选择福州两所完全中学为试点,分别招募对时间管理课程有兴趣的班主任组成学习小组,建立微信群,分设一位本校心理教师作为管理员,大家跟随管理员进行线上课程学习。
由于城市/农村学校、重点/普通学校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时间管理行为特性也不同,笔者侧重探索在客观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班主任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普适、共性的线上基础课程。时间管理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探索过程,笔者会在未来做进一步研究。
二、线上课程的体系
1.总体概况。从2018年8月至今,以平均每月2~3节线上课的频率更新,已有25节课,具体课程见表1。
2.课程类型与具体内容。25节课包括预备课、系列课、延伸课、分享课等四种类型,豐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扩大了参与面。
(1)预备课包括两节课,作为整体课程的前奏。笔者从课程初始就铺垫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传统理念中的“事务”和“时间”。具体内容如表2。
(2)系列课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设计依据主要来源于时间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系列课A旨在提升觉察能力,觉察是改变的开始。系列课B侧重介绍便利贴式清单和四象限法则,是对第一代(备忘时代)、第二代(计划时代)、第三代时间管理(效率时代)的整合。系列课C主要以第四代时间管理的价值取向为核心,澄清从内心出发真正想做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三块系列课层层递进,详见表3。
(3)延伸课,主要是应景应时补充系列课的内容,具体内容见表4。
(4)成员分享课。除了主题授课的内容,线上课程特别邀请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心得分享。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最好的学习就是将所学讲授出来或是教别人,设置成员分享课也是基于此用意。详见表5。
3.初显成效。笔者将目前国内应用得最广泛的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改编部分题目的陈述方式,对参加时间管理课程的班主任进行前后施测对比。同时自编访谈问卷,结合个别访谈进行跟踪。平时群组内时常进行问题研讨,举办过两次线下沙龙活动碰撞实践心得。
一年的课程实践再次验证了时间管理中“人”的关键因素。大多数班主任的时间把控感提升,通过适当授权后事务性工作减少;烦躁情绪有所降低,职业目标更加清晰,便利贴式清单和甘特图的使用体验良好。有的教师主动将课程分享给家人、朋友;有的教师自行设计个性化表格和时间手账;有的教师尝试在班级招募学生尝试高考冲刺阶段的时间管理……笔者也在学习小组成员的反馈中收集了很多实践心得,为下一阶段课程改进作准备。
三、线上课程的特点
笔者尝试开发的福州中学班主任时间管理线上课程不是纯粹的教与学的按部就班,而是在课程总框架的基础上弹性灵活地基于学习小组实际情况的逐步推进。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择时排课。大多数课程内容的安排契合对应的时间节点,如预备课选择在开学之前的八月开设;系列课A选择在忙碌的开学季开设,既让班主任因事多忙碌引发学习需求,又能同步记录每天的日程形成周表;分享课搭配在理论课程后,辅以实践后的反馈;延伸课“时间管理工具的购物季”选择在“双11”前夕开启;系列课C选择在元旦,即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开启。
2.不赶进度。学习小组内不同成员的隔空学习进度必然不同。因此,课程节奏充分考虑整体进度,预留实践时间。例如,“时间轴周表”的推进专门设置两周的时间,线下收集成员的实践后线上进行选择性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课程,教授进阶的内容,循序渐进。
3.前导设置。课程创造性地设置了前导课,提前铺垫笔者整理的学习小组和时间管理课程的六个学习要素——先知先觉、觉察、挑战、个性化、实践、时间管理“人”是关键,方便后续课程推进时的阐述,避免赘述。同时制作成卡片样式,以有趣的形式在课程和学习小组中随时提醒成员。
4.契合对象。市面上时间管理类书籍和课程有很多,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或儿童青少年,缺乏专门针对教师群体的书籍和课程。笔者招募的学习小组成员主要是中学班主任,课程举例、操作示范、经验分享等都是围绕班主任的具体工作展开的,契合他们的工作实际,方便理念和技巧的迁移。以第10课“四象限法则”为例,对于“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适当授权,学习小组的多位班主任尝试放权,培养得力的班干部来协助自己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不仅分担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腾出了时间,还契合了中学生更高自主性和“成人感”的需求,获得双赢。
5.多人主讲。线上课程的开发以笔者为主要授课者,也不乏其他心理教师。我们还邀请学习小组的个别成员成为主讲,他们从自身的实践体会出发,分享心得和经验。这样做,一方面,丰富了课程的形式,提升了成员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利用团体合作、资源共享、讨论碰撞的方式提升并深化学习效果。
6.角度丰富。时间管理的课程其实未必只谈时间,课程体系中除了直接涉及时间管理的内容外,也有外延切入的部分(如断舍离背后的时间加减法、正念的时间价值),还包括一些相关书籍的推荐(如邹小强的《小强升职记》《只管去做》,山西英子的《断舍离》,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
四、问题与思考
1.線上课程的局限。虽然线上课程给予了学习小组成员学习时间的自由度,也便于后期的辐射推广,然而也有自身的局限——网络的时空跨度太大,实时反馈受限;缺乏有效互动,缺乏团体动力,容易造成脱落;成员零成本学习,部分成员投入热情随时间逐渐减弱。
2.课程架构单薄。虽然课程延续一个学年时间(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但是对于庞大的时间管理内容体系来说,仍显单薄。笔者侧重挑选实践性强、契合班主任工作实际的内容,例如系列课B的设置,基于时间节点的考虑只选择性地介绍了便利贴式清单,附带讲授四象限法则。很多关于第三代时间管理的理念没有涉及。
3.实证研究困难。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人”,表面看似是拖延、忙碌等时间管理问题,实际上都蕴含着和“人”有关的问题,这是单纯通过数字量化难以体现的。此次课程开发的尝试仅在两所中学进行数量有限的学习小组内推广,样本量有限,实证研究数据因此受限。在课程推进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个案追踪和访谈,发现能积极跟进课程的教师都收获颇丰,不仅自己学会了时间管理,还向好友、伴侣分享心得,甚至将时间管理方法融入班级管理和学生学科辅导中。
班主任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发,无论是填补研究空白还是实际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未来希望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现有课程的开发,丰富原有单薄的课程部分;另一方面,推广现有课程,从一线的广泛实践中收集质性和量化的反馈,改进课程。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管理,最终目的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希望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们可以通过时间管理课程的“资源”来有效应对压力与倦怠,提升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超平. 时间管理与教师工作倦怠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107-109.
[2]朱枫.班主任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李琼. 16年来我国时间管理倾向研究述评[J]. 科技资讯,2017(12):189-19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350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