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英雄文化差异

    王修凯

    【摘 要】英雄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产物,从古至今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并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形象。自电影诞生以来,各类英雄层出不穷,通过分析中美影视作品中英雄文化的早期风格与文化根源,研究《我不是药神》与《肖申克的救赎》等影视作品中英雄文化的异同,可以进一步认识中西英雄文化的差异与特征,从而为涉及英雄文化的影视作品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英雄文化;中美影视作品;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76-03

    在人类文明诞生初期,不管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还是后羿射日,不管是崇拜部落首领还是信奉宗族领袖,其本质都表达了早期人类对英雄文化的崇拜。而这种英雄文化崇拜从人类社会诞生到今天,不但没有随生产力进步与科技发展消失不见,反而一如人们头顶的璀璨星空,始终作为人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震撼着人类的心灵。在英雄文化不断发展时,电影作为存在时间最短的艺术门类,一经诞生也与英雄文化产生了不解之缘。从电影诞生至今,风靡世界的好莱坞西部片、新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片、国产武侠片等类型电影都具备了极为丰富的英雄文化表达,无疑成为英雄文化在中美电影中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然而,英雄文化并非单独存在于商业色彩凸显的类型片中,在类型片之外,还有一批类型特征不突出,文化气息更浓厚的影片以一种不可复制但极为重要的方式进行着英雄文化的艺术表达。在美国电影院线1994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从诞生至今始终作为美国文化,美国英雄的典范代表之一,以高口碑,高票房,高影响的态势将美国英雄文化传递到整个美国甚至全球。而2018年7月5日在中国电影院线上映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通过改编“药侠陆勇”的真实故事,也以超高的票房收入与爆棚的舆论口碑,成为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与《我不是药神》两部影片中的英雄角色没有超级英雄、武林高人那样宏伟高大的形象,反而还因为“越狱”和“卖假药”在法律、道德层面颇具非议,但是他们背后的英雄文化内核已然投射出当代中美两国电影从业者表达英雄文化的部分策略。通过回溯中美电影创作早期的英雄文化,并对《我不是药神》与《肖申克的救赎》这两部当代作品中表现的英雄文化加以分析,可以体会当代中美英雄文化的延展,可以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与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理解。

    一、牛仔与侠客——中美影视作品英雄文化的早期代表

    在涉及英雄文化表达早期美国电影中,西部片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从1903年鲍特导演《火车大劫案》至今,美国西部片历经多次大起大落,始终以极高的商业效应与社会影响在类型片中占据一席之地。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部片黄金时期,西部片对英雄文化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在《正午》《观山飞渡》《黄金三镖客》等经典西部片中,观众看到的英雄形象大多是相似的,西部片的英雄往往以牛仔为身份,穿着一双带刺马靴,手持左轮枪,头戴大檐帽,对美女与弱小者真诚相待,对恶人与坏蛋不假颜色。他们身怀绝技做事低调,以一敌多,除暴安良。牛仔的身份设定本质上属于个人英雄主义,这类英雄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欲情仇,他们以个人情感为中心,在做出英雄举动的同时,还具备极为丰富的个人意愿。這种英雄文化并非凭空产生,其根源在于美国国家本身的开创与崛起。对于美国这样历史短暂的国家,它们建国初期所具备的自由开拓精神,并没有在短短二百年的国家发展史中内化收敛,反而随着美国国力的壮大一跃成为美利坚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之一。总之,西部片之所以独具魅力,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西部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开拓与演化。

    相比美国西部片中以牛仔为身份设定,以自由开拓为精神内核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早期的“类型片”武侠片中,以家国大义为己任,儒家文化为内涵的侠客英雄主义,一度成了影视从业者表达英雄文化的关键。在《火烧红莲寺》等早期武侠电影中,英雄一直以侠客的形象出现,贾磊磊在《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很好地总结了侠客的概念:“侠者,必须有三种品格:搏命、轻财(重义)、善武。”①这种描述很好地总结了国产武侠片的侠客形象,而这一概念恰恰与英雄的概念不谋而合。这种侠客诞生在虚构的江湖,往往具备极为高尚的道德品格,他们既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会行侠仗义为国为民。他们背负着血海深仇或者家国大义,凭借高尚内敛的精神理念去驱动自身完成各种英雄义举。这种侠客英雄主义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是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未曾隔断的中华文明给予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而经久不衰的儒家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为中国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片里以家国大义为己任的侠客精神做足了铺垫。

    二、《我不是药神》里中国英雄文化的表达

    虽然曾命名《中国药神》《印度药神》的《我不是药神》最终以“我不是”这种否定语态否定了自己树立“英雄”的姿态,但这部电影在翻拍真实案件时对“药神”或者说对中国英雄文化的表达塑造却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个落魄中年男子通过做印度药代购快速发家,并在诸多困难与压力下成长为真英雄的故事。影片中男主角程勇是一个卖印度神油、家庭不和、经济困窘、毫无地位的落魄中年人。他在面临家人病重、孩子出国等经济压力时,毅然走上了走私之路,并在走私印度药期间,通过担任代理、开小工厂、卖低价药等举动实现了从凡人到英雄的逆袭。不同于传统武侠电影中一些武林高手始终如一的高人形象,《我不是药神》在塑造英雄角色时,首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俗不可耐的市井小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程勇的形象充满了人的劣根性,首先他胆小怕事,第一次听到走私药物赚钱的门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事儿违法不敢做,而不是违反人格不该做;其次他色欲吞天,当他赚到大量钱财还成为病人心中的“神医圣手”时,他差点没和受自己庇护的魅力舞女思慧发生关系;最后他更心术不正,不管是面对警察还是面对房东,遇到事情总想用给人一包烟买通关系的方式把事情平息……与《侠女》《大醉侠》那些在官府朝廷中辗转,于江湖庙堂中腾挪的侠客高人不同,程勇的行为并不具有家国情怀,亦不强调民族意义,他的一切不过是利己心理的驱动。导演在影片前半部分设置这样一个普通甚至略带低俗的市井形象,正是为了以此实现整部影片复杂深刻的英雄文化表达。

    虽然文化作为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表现注定大有差异,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同区域的文化也呈现出了一种整合的态势。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随着共同体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艺术作品创作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我不是药神》與《肖申克的救赎》的英雄文化表现时,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展现各自的特色,还在部分细节的表达上彼此呈现出包容共生的特殊状态。在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药侠程勇可以如西方牛仔那样心存正义,在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的安迪也一如扫地高僧那样低调隐忍、智谋天下。实际上,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类似处理早已并非个例。当今社会,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已经被明显削弱,在美国,有《功夫熊猫》那样极具中国风的艺术动画;在中国,有《长城》这种好莱坞班底加盟的英雄大片。可以说不管是美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他们都在中美文化的长期交流中发展,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共融整合。

    总之,从《我不是药神》与《肖申克的救赎》两部描述英雄的经典电影中,不难看出中国英雄更加具备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色彩,而美国英雄更加具备美国建国开拓的自由奔放。两部作品各具特色也互相包容,这是英雄文化长年所带来的必然影响,也是电影艺术在内容创作时有意无意流露的文化表达。

    五、结语

    电影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不管是中国英雄还是美国英雄,他们本质上都属于英雄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分析《我不是药神》与《肖申克的救赎》这两部英雄电影,从中感受这两部作品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传统英雄形象的革新与延续,体会两部作品彼此映射的两国文化,可以对英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吸纳百家之长,聆听文化之音,感悟民族精神,才会是用电影表达英雄文化,用英雄文化丰富电影表达的关键之路。

    注释:

    ①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27.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

    [2]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杂志,2013(4).

    [3]郑炀.《我不是药神》:彰显现实题材电影的“悲喜剧”张力[N].北京:中国艺术报,2018(7).

    [4]于志新.《肖申克的救赎》:对人性的深层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

    [5]罗建波,丁旭.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