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思潮下中华诗词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的表达

    ◆摘? 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在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上表示“我们正在从一个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怎么用中华诗词来反映和见证这个时代,是需要诗词界认真思考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中,应该将中华诗词的主体性、民族性与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共同体紧密结合。中华诗词发展到今天,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个题材选择问题。题材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精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的过程,因此本论文就是要通过诗歌中的文化情怀,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核心教育,做好教育题材选择。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诗词“人文情怀”

    一、研究背景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一开播就占据了微博文化类综艺小时榜第一位,可见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依然在青年一代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绚烂夺目的舞美效果和精彩纷呈的題型设计,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清新隽永的审美、广阔宏达的胸怀、深厚朴素的情感正是吸引年轻人愿意跟随诗词脚步的重要原因。自古以来诗词都是抒发情感、表明心志的文化载体,充分表达了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复杂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由此可见,与当代青年最紧密联系的情感依然是爱国主义情怀。

    二、研究内容

    培育爱国主义、传播爱国思潮、激发爱国情怀是诗词所担负的重要教育使命。在浩瀚的爱国主义诗词中又有哪些主要表现?

    1.民族气节:保持中华民族品格,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完整

    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在王朝交替中总会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他们往往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李商隐《咏史》指出国家昌衰的关键,杜牧《过华清宫》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白居易《卖炭翁》同情人民的疾苦,文天祥《过零丁洋》展现山河沦丧的痛苦等。因此,很多诗词中表达的是对国家的忧患意识,用一己之力既表达当下的真情实感,同时更是对社会对民族的振奋、鼓励和立壮志、树雄心,形成对于统一和国家强烈的认同感。

    2.文化传承:筑牢民族信仰之基,努力夯实传统文学情怀与素养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通过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爱国诗词中蕴含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伟人典故,在结合所在高校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颜真卿《劝学诗》、杜甫《柏学士茅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等,都反映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这种对知识求真务实的态度,才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民族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了现代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新潮》《中国少年》等刊物相继表发新体诗,表达科学、民主的时代内容。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革命作品,更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词至今仍耳熟能详。因此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3.壮美山河:构建生态文明框架,切身感受祖国多彩风光与人文

    中国领土地大物博,给诗词作者们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不期的灵感涌现,他们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以此为基础,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阐述了优美意境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灵动感。高校以重大节日为依托,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体会诗词中祖国山水赋予的丰富情感,多角度了解自然山水、一览祖国大好河山,让学子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自信。

    三、研究价值

    为什么要利用中华诗词培育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诗词是精炼后的语言,作者用丰富的人生历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无论是面临坎坷、灾难,亦或是发展、繁荣,给后人积蓄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直陈时弊,深切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中国正处在时代激荡洪流中,面临危机也面临转机。青年既要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宏伟志向,又要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情怀。深情挚爱,由衷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爱国不仅是守土保国,更是敬畏自然。“好雨知时节”“小荷才露尖尖角”“霜叶红于二月花”“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都形象地展现了四季流转。中国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前途与共,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青年的爱国主义不仅要有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又拥有着浪漫主义情怀。中华诗词赋予青年更多的内在动力思考,指引青年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周娟.立德树人视野下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课内外,2020(07):314.

    [2]李术文.《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视野的“博观”与“约取”[J].中国电视,2020,415(09):108-110.

    [3]周梅馨.古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操的继承与培育[J].科教文汇,2019(20):57-58.

    [4]曾凡权.浅论古典诗歌情感美的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

    作者简介

    陈潞(1988—),女,江苏靖江人,汉族,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中华诗词的“人文情怀”融入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研究》(2019SJB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