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艺术的文人化内涵
陆玲
摘 要:随着饮茶方式从煮茶到泡茶的演进,从使用的角度上来衡量紫砂壶表面的光洁,因为它兼实用和欣赏把玩的双重功能。紫砂器随着文人雅士的参与日趋走向成熟,到清嘉庆年间陈曼生、杨鹏年的合作,塑器光华内敛,彻底完成它的演进过程而真正可称为文人壶的壶艺了。
关键词:紫砂壶艺术;阳羡茗壶系;文人书画
1 前言
紫砂是一门极其深厚的艺术,其包含的艺术及文化也是异常丰富的,紫砂的造型、装饰中以陶瓷、玉器、青铜和书法、绘画篆刻以及雕塑等等艺术,不断发展提高,紫砂的艺术发展也有了极好地借鉴,从其他艺术色彩、装饰、造型、特点、形式,以及文化出发,把紫砂的造型、装饰创作的更加具有艺术感。
2 紫砂壶艺术的文人化内涵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陶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到了明万历年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良师名匠,毕智穷工,以独有的传统文化深层的文人化内涵,开始步入文人艺术的行列。
紫砂壶能发真茶之香味,那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紫砂泥壶经过1100 ℃左右的高温烧成后,表面光挺平整之中有小颗粒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眼看表面砂质起伏,手摸却是光润如婴儿肌肤的视、触矛盾,更奇特的是别的物件用久必旧,会弃之不顾,但紫砂壶却是用之愈久,则愈光亮,如:古镜,则色彩越古朴典雅,着色圆润而深沉,朴而不俗,拙而不笨,色深沉而不死闷,与玉相比有玉一样的光润包浆又比玉多了一种人性的亲和力,多了一种实用可爱,而这些古朴,深沉而又不失典雅的紫砂特殊材质,正是那些士大夫文人们倾心的风韵。
纵观古代及近代的中国画作品,文人们都是在追求高远的格调,“宁静致远,计黑当白,密不透风,疏则奔马。”这些理念和紫砂特质很是相近,所以带着这些理念,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装饰,纷纷地出样,订制和挥毫装饰紫砂壶,再也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欣赏和把玩。从现存的紫砂壶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明清两朝的著名人物,赵宦光、董其昌、陈煌图、郑板桥、吴大澂、吴昌硕、任伯年等都曾在紫砂上亲笔题诗作画刻字。
文人书画中的禅书禅画,讲的是以少胜多,多一笔太多,少一笔不够空灵和中庸,在紫砂壶艺里也表现得十分充分。清邵友廷的“蛋包壶”就做到了这一点,圆浑敦厚的壶身,配以平而灵秀的盖,消掉了圆浑敦厚的壶身中所带的一点笨拙,嘴下粗上细的“S”型壶嘴外切的流线把壶身外切空间引向空灵,两个前后的软提把座破除了壶身的呆板,使其更有跌宕有致的韵律感。对于“蛋包壶”是如此,程寿珍的“掇球壶”也同样带来震撼。细细审读先人前辈所留下的作品,都有相似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文人书画,宣(绢)、笔、墨、印能在他们手里千变万化,有“意在笔先”、“似而非,像于不像之间”、“气韵生动”、“墨分五色,计白当黑”、“意到而笔不到”、“神似”等古代书画的理论,那些书画理论的依托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中的“道”。“道”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则,也就是自然。
这些“道”却恰好全能在这小小紫砂壶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只是改变其材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内容完全一样。一边是绢纸,一边是泥。一张白纸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一块紫砂泥也同样可以是“无为”,也可以“无不为”。一边是计白当黑,而紫砂壶是以外形跟空间,一实一虚的对比。
从严肃的历史文化角度去看待紫砂文化确实是令人心酸,因为紫砂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完整艺术理论的支撑,在过去的岁月里除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及附庸风雅的皇亲显贵留下只言片语的赞词外,一直都没有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紫砂艺术理论体系。
(下转第61页)
3 结语
随着饮茶方式从煮茶到泡茶的演进,从使用的角度上来衡量紫砂壶表面的光洁,因为它兼实用和欣赏把玩的双重功能,因此传统的花器就慢慢地从主导地位,退到次要的纯粹的观赏地位。紫砂器也随着文人雅士的参与日趋走向成熟,到清嘉庆年间陈曼生、杨鹏年的合作,塑器光华内敛,彻底完成它的演进过程而真正可称为文人壶的壶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