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全案分析:一部现象级纪录电影的诞生
樊启鹏 赵嘉慧
2017年中国纪录电影终于迎来市场拐点,不仅三部纪录片单片票房超过3000万①,《二十二》更是收获1.7亿高票房,超过2016年《我们诞生在中国》6651.2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单片票房最高纪录。《二十二》不仅大幅度拉动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提升了纪录电影的社会关注度,它还意味着纪录片介入现实、干预社会的功能在加强,成为一部票房业绩突出并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级”纪录电影。一部现象级电影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观念的改造。“从小的方面来看,它颠覆了一群人对‘慰安妇的认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考虑,它使整个社会对女性群体、女性权益有了更高的认知。”②
2011年,张同道教授提出了全案研究方法,即以纪录片创意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将一部纪录片视为从创意到传播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文本。本文使用这一方法,从创意、融资、制作、视听文本、传播策略等传播效果等环节,分析《二十二》成为一种纪录电影现象的过程。[1]
一、 创作背景与创意缘起
(一)导演其人
《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于1980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高一那年,郭柯决定退学报考四川省艺校,一年后再度退学,进入香港演员方刚创办的“巨采”艺员培训班学习。
1998年,郭柯参与42集电视剧《浪卷红尘》的前后期制作,初步了解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与流程。2002年,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未被录取,在剧组做演员助理、演员替身、灯光助理等临时性工作。2003年,他再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通过考试,因时值“非典”而没有掌握好文化考试时间,再度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此后,郭柯开始在北京做副导演,截至2015年,共参与了33部(13部胶片、20部数字)电影、10部电视剧和若干广告的拍摄。
在2012年以前,郭柯一直在故事片片场工作,从未涉足过纪录片领域。《二十二》是其纪录片处女作。
(二)创意缘起
2012年6月,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世界上唯一公开身份慰安妇:儿子至今未婚》一文,被韦绍兰老人和她日本儿子的故事深深触动,由此产生了拍摄“慰安妇”题材影片的想法。于是,郭珂通过微博找到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从他那里得到老人的住址,在拍戏空档去广西找到了这对母子。
在这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郭柯创作了“慰安妇”题材的剧情片剧本。但由于投资数额庞大,制片人要求他先拍一部实验短片,于是,郭柯拍摄了纪录短片《三十二》。
《三十二》的筹备和拍摄过程非常顺利,于2012 年 12 月完成前期拍摄,2013年10月完成后期制作,2014年11月11日在凤凰视频上线。短片相继在一些影展获奖,如2014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还在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奖。
眼看“慰安妇”幸存者在急剧减少,加上儿时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经历,郭珂觉得应该继续将这些老人的生活纪录下来。2013年底,郭柯决定拍摄一部纪录长片。他根据先前的电影经验进行拍摄预算,预估制作成本两三百万,考虑到与拍摄对象的沟通也非常顺利,他觉得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非常高。于是,郭柯使用个人积蓄先启动了项目,一边制作一边筹措资金。当时的郭柯并不了解纪录电影市场,也未想一定要进院线放映,只是习惯性地用院线电影的技术标准进行制作。
(三)影片创意分析
1.触碰民族感情,治愈历史伤痛
中国“慰安妇”,这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征为性奴、饱受摧残的女性,作为中国屈辱历史的缩影,承载着整个民族的伤痛与耻辱,紧紧牵动着国人的民族感情,本是非常值得关注与同情的群体。然而,国内现有的“慰安妇”题材影视作品大多靠性与暴力博人眼球,一方面贩卖苦难,一方面揭历史伤疤,不仅格调颇低,而且使得中国“慰安妇”愈发被污名化。再加上多年来政治外交等复杂因素的作用,“慰安妇”在中国竟成为了敏感话题。
《二十二》以“慰安妇”幸存者的遭遇为背景,首先,当然直接触碰到国人的民族情感,获得广大的潜在观影人群。其次,在处理这一题材时,《二十二》没有试图还原历史场景,而是选择着眼于“慰安妇”幸存者们当下的生活,回忆伤痛,更展现她们如今的乐观与包容。这样的创意走出了以往苦难的泥淖,不仅不再消费“慰安妇”,而且在对这些老人安静的凝视中,维护着她们的尊严,将她们从耻辱柱上解救下来,不再令受害者替施暴者承担罪责。更为可贵的是,《二十二》这种观照 “慰安妇”幸存者生活现状的视角,让国人观众敢于直面过去,真正坦然地面对这一段历史,实际上在每一位中国观众身上达成了现实与历史的和解,抚平民族情感的创伤。
2.历史资料价值
正如导演决定拍摄本纪录片的初衷,“慰安妇”幸存者如今年事已高,这一群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逝。《二十二》所记录下的镜头,可能会是许多幸存者人生最后的影像资料,也就会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最后的自白。因此,《二十二》的影片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价值,也使得这一创意显得尤为珍贵。
二、 资金筹措
(一)制作资金筹措
项目制作预算300万元。导演郭柯先是找朋友借了100万元,又从北京金天地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找到100万元投资,剩下100万元的缺口是演员张歆艺借给他的。
为了影片立项,导演和朋友聯合成立了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影片制作,公司也参与了后期制作以及上映期间的所有环节。影片获得公映许可证后,五洲传播中心和北京鑫海吉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联合出品方身份加入合作,前者享有海外推广权,后者享有韩国境内8年独家版权。
(二)宣发资金筹措
项目前期通过公益众筹筹得宣发资金100万元,实际花费将近200万元。
由于宣发费用不足,导演郭柯于2016年10月在公益平台(腾讯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平台)上发起公益众筹。2016年12月,成功筹集到100万元宣发经费,参与众筹总人数32099人,这些名字最终全都出现在电影片尾加以鸣谢。
宣发众筹活动由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发起,四川光影深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执行方,北京齐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负责宣发的合作机构(影片上映发行机构为北京润智影业有限公司,宣传公司为北京朔果莲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善款接受方为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收取1.5%的管理费)。
众筹来的100万元,其中40万元用于电影宣传,40万元用于电影发行,另外20万元用于后期制作。由于影片公映后反响较好,增加了许多路演和物料制作开支,实际宣发成本接近两百万元。
三、 制作过程
(一)调研阶段
2014年1月,调研工作正式展开,参与调研的有导演郭柯、两位制片和一位撰稿,共计历时12天左右。
根据苏智良教授提供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材料,郭柯通过手机软件很快就分别找到了她们。按照制片方安排的路线,团队走访了22位老人,根据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和个人经历,重点选取了4位幸存者作为主要拍摄对象,即湖北的毛银梅、海南的林爱兰、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爱连。调研过程中并未拍摄视频。
(二)拍摄阶段
影片拍摄周期为2014年1月至7月,其中2月抢拍葬礼,5月正式开机。拍摄地点跨越五省。摄制团队是《三十二》的原班人马,共30多人,都是导演先前在故事片剧组合作过的同事,包括摄影蔡涛、执行制片梁巧、制片主任柳边疆等人。由于采用专业的电影团队,从灯光到录音再到摄影,《二十二》达到了较高的技术制作标准。
导演郭柯曾试着准备了一份拍摄提纲,但真实的生活超出了他的预设,提纲在拍摄时并没有派上用场。采访时,剧组请当地人用方言和老人沟通并翻译老人的讲述,导演坐在监视器边通过对讲设备指导采访人的提问。
采访与拍摄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尽量顺着老人的思路和情绪走,一切顺势而为,不会刻意安排老人的行动。在问题设计方面,对家人的提问相对直接,对老人的提问则相对含蓄、节制。拍摄活动也完全在拍摄对象知情的情况下展开,拍摄对象不想拍就绝对不拍。
同时,整个过程严格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为了尽量不打扰老人的日常生活,剧组工作时间和老人作息时间基本同步。意识到人员器材对老人生活的干扰后,导演只在现场保留了摄影团队和录音团队,其余人员都撤离拍摄现场,待在老人的视线范围之外。“因为光影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廉价了,最真挚的东西是我们对老人的尊重。”①期间,剧组成员及其亲朋好友也为老人们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三)后期制作阶段
影片2015年3月完成粗剪,2015年4月在台北精剪。金太阳影像工作室、北京派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迈思非墨(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参与后期制作。其中, 13个月的粗剪和精剪都在金太阳完成,派华负责影片的声音和调色,迈思非墨负责上映前影片最后修改(众筹名单)的工作。
后期制作全程非常顺利,影片结构形成于10个月的粗剪中,遵循的逻辑就是拍摄顺序,依次介绍各个人物,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创作者所看到的内容。
后来,导演看到一篇专访台湾电影界著名剪接师廖庆松老师的文章,文中谈及剪辑应以情感为首要,技术其次,导演深以为然,于是邀请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廖庆松将粗剪版本一段节奏较快的段落删除,有针对性地增加原版本个别镜头的长度,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被拍者并感受她们所处环境,使影片最终呈现出“凝视”的效果。
影片于2015年5月送审,同年10月获得公映许可证,仅删减一个镜头。
四、 文本分析
(一)深情的凝视
与同类题材影片明显不同的是,《二十二》没有直接展现侵略者残忍的暴行,也没有追溯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静静地呈现22位“慰安妇”幸存者当前的生活境遇,用迟凝的镜头带领观众去缓缓感受她们孤独的晚年生活,在静默之中体会老人们难以言说的精神创伤。
《二十二》从个体命运服务于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传统中走出来,超越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阶层意识,绕开对残酷历史和残暴伤害的直接呈现,它要做的只是对这群受害者、幸存者迟缓的动作以及爬满皱纹的表情进行“深情的凝视”,聆听她们的低吟细语,还有沉默。“这些老人年纪很大了,就好像一朵即将凋零的花,风一吹花瓣就要散落。在最后的时刻,我就用眼睛看着她们,记下她们的样貌,而且是一种很深情、很关怀的注视。”[2]在这种最为深情的微观叙事之中,个体生命得以被最大程度地尊重,个人情感得以被细致入微地勾勒。
(二)隐匿的作者
从视听语言上看,《二十二》没有旁白,除了片尾主题曲之外,没有使用任何配乐;不仅使用了大量长镜头,影片中镜头的逻辑、语言和节奏都被刻意淡化了。
在叙事视点方面,《二十二》在双重视角相互交叉中展开叙事:一重是摄影机的观察,一重是被拍摄者自述式的采访,而创作者始终在镜头后面保持着静默地观察与聆听的状态。
这一系列手法,实际上都旨在隐匿作者的身份,构造出一种客观注视的观感。与此同时,这也使得观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故事场景中更加主动的参与者。在此状态下,观众被给予了充分的时间来自行完成画面意义和情感的生成,从而被提供了一个多义性的空间现场,而影片结构也因此呈现出极强的开放性。
五、 传播与策略
《二十二》作为涉及“慰安妇”这一社会敏感话题的纪录电影,自从筹资立项起,其市场价值就不被看好。因此,尽管2015年10月《二十二》就顺利获发公映许可证,在之后一年的时间里,影片一边依靠海内外影展进行传播,一边寻求宣发资源以进入院线,但是始终没有进展。
2016年10月,导演郭柯通过众筹活动结识了发行负责人刘倩羽(北京润智影业有限公司)与宣传公司负责人苏北淇(北京朔果莲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1月,郭柯与宣发机构分别达成合作意向,12月宣发费用众筹成功,2017年5月正式与宣发机构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然而,众筹来的100万元于电影宣发来说实则杯水车薪,而宣發活动启动时,距离《二十二》计划上映的时间(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还有半年多。过长的宣发周期,过少的宣发费用,都大大增加了影片宣传与发行的难度。在这样不利的客观条件下,郭柯与宣发负责人都做好了票房惨淡的心理准备,但是出于对“慰安妇”幸存者的责任心,团队不计收益、用尽各种方式为《二十二》争取社会关注度。
最后,《二十二》成为打破纪录电影票房纪录的“奇迹电影”,其间一些宣发策略及其所呈现出的传播特征都值得进行研究。
(一)宣发策略
1.准确高效的宣传活动
虽然影片的宣传活动体现为小马过河、不断试水的过程,但是紧张的费用对传播的准确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宣传负责人苏北淇说:“预算得匹配到重要的节点才有可能发挥能量。营销没有形成很好的情感导向就是白花钱,总共就40万,第一轮花多少,第二轮花多少,田忌赛马,我得分配好体力。”①
2.准确的目标受众定位
宣传活动并没有贸然开启。在一切工作开始之前,宣发团队首先集体对《二十二》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将核心观影群体锁定在17-25岁。
宣发团队认为,《二十二》的目标受众要相对有知识、有时间、受众环境更单纯,从而可以关注到更多具像信息,最好还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而25岁以上的人受家庭生活影响,持续关注网络话题的精力相对有限;低龄的学生则无法成为观影的主流。基于这样的分析,团队将宣传重点定位于17-25岁的人群。
而根据猫眼电影统计的映后数据,受众年龄20-24岁的人群以35.1%的比例成为本片最主要的观影人群,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定位的准确性。
3.为影片寻找最契合的代言人
出于宣传物料的需要,宣发团队开始思考代为发声的艺人人选。考虑到“慰安妇”题材本就容易招致非议,如果选用女性明星,她很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对象,于是,团队首先确定代言人的男性身份。其次,团队希望代言人能够带有“仗义”的人格设定,主持公道,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最终一致认为张一山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张一山发声视频最终在2017年3月8日推出,获得广泛转发,最终达到165万的播放量。
在寻找代言人的过程中,宣发团队没有根据明星的流量、知名度进行筛选,而是从影片的特点出发,量身定制地选择契合度最高的人物形象,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4.重点公关相关度高的文化类媒体
《二十二》虽是电影项目但并未着重对电影类、娱乐类媒体进行公关,因为团队深知此类媒体更多会以导演、票房、特效等制作阵容将影片分成重点项目和非重点项目。如《二十二》般小成本、小制作的纪录片本就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于是,团队将目光投向泛文化类媒体。《二十二》关涉“慰安妇”这一历史议题,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实际上与文化类媒体具有更高的契合度。为了使相关媒体了解影片,团队邀请文化类媒体参加试片会,向媒体展示影片的社会价值与上映的困窘现状,得到《vista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青年报》《看电影》以及“毒舌电影”“ 搜狐电影”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二)培育“种子观众”“ 种子影院”的发行策略
常规的发行工作重点在于攻克影院,组织看片会,把影片展示给影院经理。但是,由于《二十二》不具备能够说服影院进行排片的外在条件,团队决定将口碑积累与扩散作为发行工作的重要任务。
1.众筹与超前点映:“种子观众”口碑扩散
韩国“慰安妇”电影《鬼乡》,曾依靠75,000名网友的众筹,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力压同时公映的《死侍》与《疯狂动物城》爆冷成为票房冠军,成为当年韩国的现象级电影。
有此先例在前,加之《二十二》前期已经成功实现了宣发费用的众筹集资,使一些观众已经对这个项目有了印象,导演郭柯与发行公司于2017年5月6日至6月30日在国内38个城市发起了点映众筹,观众以大学生群体为主。
对宣发团队来说,众筹点映的意义在于,参与众筹的观众会长期对影片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也大多乐于向周围的朋友分享,会在社交平台发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部电影。他们作为影片的“种子观众”,能够帮助电影实现口碑的扩散。
2.常规点映:保证“种子影院”排片
不过,众筹点映的数据并不构成影院经理对于排片的参考,于是在上映前的五周时间里,发行团队又进行了第二次点映。这次是常规点映,正常开场、正常售票,由影院或观众自愿发起点映,一般每周末每城市一场,而影院可以随时从点映的动态数据中了解到影片上座人次的增加情况。最后,52家影城主动增加电影场次。
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点映的影院了解到了《二十二》的市场需求情况,在正式上映时都会为其预留足够的排片。这些影院作为《二十二》发行过程中的“种子影院”,保证了上映后基本的排片量,为票房的冲高提供了可能。
3.主流媒体的强大号召力
在《二十二》的整个传播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所发挥出的巨大力量。例如,2016年12月17日,CCTV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栏目对《二十二》项目进行跟踪报道的第二天,《二十二》在公益平台上的宣发费用众筹就得以集齐。除去CCTV新闻频道三度播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新华网、人民日报的报道都大大提升了《二十二》的社会关注度。
尽管当下影视宣传越发依赖于新媒体营销,但是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官方主流媒体凭借其可靠的公信力,在公益、社会历史问题上始终具备着不可替代的强大感召力量,可以对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4.明星大V等意见领袖的信息扩散作用
虽然,如今明星为影视作品发声宣传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营销手段,但是在《二十二》这一特殊题材影片中却有不同的表现。《二十二》上映前一天,演员张歆艺看到影片不算多的排片量,就去找冯小刚等演艺圈人士帮忙发微博做宣传。冯小刚的微博获得孙红雷、回忆专用小马甲、杨紫粉丝后援会等许多明星、大V转发。8月18日上午,该微博已覆盖8.2亿人次,甚至直接助推了《二十二》高票房的实现。由此可见,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对于信息扩散的巨大潜力。
5.口碑引领
对于像《二十二》这样的小成本优质影片,能否实现口碑的积累与扩散,直接决定着作品最终的传播效果。《二十二》发行负责人刘倩羽说:“传统的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肯定是过时了,不是小众的电影类型也是需要通过商业手段去做宣发的。好的影片通过点映或者其他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口碑自然就有了,你要给它一个发酵的时间。”①
六、 传播效果
(一)票房成绩
1.票房数据
2017年8月14日,《二十二》于中国大陆上映首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影片排片从1%升至1.5%,单日票房突破300万。上映次日,排片占比4.9%,上座率达30.8%,单日票房突破1200万,两日累计票房突破1500万。单日票房最高纪录破2600万。
截至2017年8月18日8点30分,《二十二》累计票房达到6664万,打破了国内院线纪录片票房纪录,超过此前的最高纪录《我们诞生在中国》(6660万)4万,成为中国纪录电影票房冠军。截至2017年8月19日,该片票房突破1亿元。
《二十二》于2017年10月13日下映,上映60天内地累计综合票房1.70亿(猫眼电影数据)。海外上映方面,澳洲/新西兰6.5万澳元,美国/加拿大4.7万美元。2017年11月在香港上映,票房78.3万港币。
2.观众构成
《二十二》國内累计观影人次551万以上。性别构成情况为约62.6%女性观众、37.4%男性观众。主要观影人群为年轻观众,30岁以下观众占71.1%,以20-24岁之间的女性居多。
3.票房分成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二十二》内地累计分账票房1.56亿(1.7亿为含电商服务费的综合票房),其中片方(37.28%)5815.0万,影院(52.27%)8154.1万,其它(10.45%)1630.9万。
(二)影片的社会意义
1.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影响
2017年,《二十二》的大爆发直接拉升了纪录电影的社会关注度,给纪录电影市场带来新一轮极大的刺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并不完全、不成熟的纪录电影市场里,《二十二》的出现是成人礼,喻示着一直不被看好的纪录电影将开启新的发展周期,它无疑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里程碑。2017年,也因此成为中国纪录电影崛起的奇迹之年。②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十二》的意义绝不只是对纪录电影票房的拉动,它更意味着纪录片介入现实、干预社会的功能在加强。一部现象级电影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观念的改造。“从小的方面来看,我觉得是颠覆了一群人对慰安妇的认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考虑,整个社会对女性群体、女性权益有了更高的认知。”
《二十二》由一个无人问津的敏感题材项目,最终成为刷新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的现象级影片。它的成功有赖于导演和每一位创作者的信念、坚持以及对于“慰安妇”幸存者群体的责任感。
《二十二》能够在中国社会获得普遍关注,是传播与营销的胜利,是创意与制作的胜利,其实更是内容的胜利。正因为影片对老人传达出的款款深情与尊重,因为影片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关注,因为影片呈现出的人道主义关怀,它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部“奇迹电影”。纪录电影市场方兴未艾,亟待有思考、有内容、有核心价值观、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纪录片出现,相信《二十二》不会是唯一的奇迹。
参考文献:
[1]贺幸辉.全案研究:多维视野里的纪录片创意产业链[M]//张同道.经典全案.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2]廖庆松,谭畅.《二十二》剪辑师廖庆松谈“慰安妇”“你应该很认真地看她们的神情”[N].南方周末,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