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吉安提出“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帮扶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吉安县“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在吉安市全面推行。2018年,吉安县实施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经验做法,作为江西省扶贫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研讨班授课内容;抓党建发展产业促脱贫的做法被中央组织部选入为《脱贫攻坚》新发展理念案例。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没有产业发展的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而作为2017脱贫的国家贫困县的吉安县,实施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方式,对于贫困县探索、巩固扶贫产业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目前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扶贫产业带动乏力。一些扶贫的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有的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关系不大,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规范,无法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有些入股获得固定分红的扶贫产业,受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带动脱贫。

    二是产业抗风险能力脆弱。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潜在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导致农业产业本身弱质性和脆弱性,导致产业扶贫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三是市场开拓艰难。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高风险、周期长、收益慢的特点,极易受市场、信息、技术、准入门槛等因素制约,导致许多贫困乡村难以培育形成扶贫主导产业,多数产业处于“提篮叫卖”阶段,难以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农村人力资源薄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群众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

    二、吉安县在“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上的做法与成效

    吉安县树立“党建+”理念,以产业扶贫为根,以扶贫扶志为本,以创新机制为要,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探索建立了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

    “一领办”就是发动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领办产业发展。调动和激发村“两委”干部、村小组长、村级后备干部以及具有领办产业项目实力和能力、有意愿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达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群体的积极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引进产业、扩大规模、创办基地、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带头领办扶贫产业。

    “三参与”就是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一是引导党员主动参与。通过召开座谈会、党员大会、考察学习等方式向党员宣传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乡村范围内的普通党员、帮扶干部,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资金优势,主动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来。二是动员村民自愿参与。以村民大会、村小组长会等方式,组织部分先富起来的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传授脱贫经验,大力宣传“一领办三参与”奖补标准、产业投入产出、经营管理模式等政策,动员普通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方式入股合作社,自愿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三是统筹贫困户参与。为每户贫困户发放5000元的产业启动本金,统筹全部贫困户入股产业合作社。对有能力的扶起来,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园务工赚“薪金”、资金入股得“股金”;对扶不了的带起来,每年给予不低于股金10%的固定分红,通过扶起来、带起来,开辟了一条“龙头大带动、村企大融合、生产大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1.坚持党建引领,选用能人拉动产业扶贫。

    在推动产业脱贫过程中,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实施“头雁引领”“书记工程”。

    一是树导向、选能人、配班子。按照“脱贫致富带头人、服务群众贴心人”标准,对113名看摊守业、群众意见大、工作不胜任的“后进书记”进行调整,选拔出224名党性强、有能力、作风好、威信高的“能人书记”。横江镇良枧村的吴茂生、油田镇江下村的彭佐民等一大批“能人书记”涌现而出。同时,把创业致富带头人纳入乡贤数据库和村组后备干部人才库管理,优先推荐为村“两委”人选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2018年从村医村教、致富能人、务工经商回乡人员等优秀人群中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14名。

    二是重培育、强素质、提能力。采取集中轮训、专题辅导、考察观摩、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专题培训,提升领办产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共举办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14期,发放科学种养等書籍8000余套,有计划分批次组织1000余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党建工作先进村、集体经济发达村、脱贫致富示范村进行现场学习观摩。目前,全县共培育致富带头人500余名,牵头领办235个产业合作社。返乡创业的党员人才朱勇,在涅田镇创办“小牧童”生态农业公司,与临近的村共同成立“南湖蛋鸡专业合作社”,统筹涅田镇309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按每年12%以上进行分红。

    三是搭平台、作示范、添动力。把推进产业扶贫与“党员树旗帜、组织强堡垒、党建强活力”主题活动相结合,引导全县党员主动投身扶贫产业发展,当好产业富民“引路人”,并在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对创业带头人给予支持帮助,最大限度激发党员群众内在动力。2019年,全县扶持178名党员创业,直接和间接带动3820贫困群众就业。敖城镇消洲村党员左圣龙在江西天健农业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带头试种红心火龙果成功后,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并申请加入种植火龙果行列。目前敖城火龙果基地种植面积1100亩,带动100多户本镇村民及30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

    2.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力推动产业扶贫。

    在产业扶贫中,注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一是加强扶志,解决“被动干”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注重典型引路,建立贫困户脱贫成效评分奖励制度,将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发展产业成效明显的贫困户评定为“最美脱贫户”和“脱贫致富典型”,通过电视台、宣传手册、报刊杂志、微信等方式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注重用扶贫成效和脱贫典型教育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2019年,全县评选了在脱贫攻坚中取得脱贫成效的“脱贫致富典型”100户以及“最美脱贫户”298户,并在全县进行表彰,“脱贫光荣”成为共识,带动了贫困群众主动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涅田镇沂塘村贫困户黄爱民,主动要求自办养鸡场,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建起了800平米的养鸡场,每年养殖蛋鸡达1万羽,按10元一只蛋鸡的回收标准,一年纯利润就达10万元,还光荣地评选为“最美脱贫户”。

    二是加强扶智,解决“不能干”的问题。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产业扶贫中,一方面,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序组织群众开展职业学历教育;另一方面,针对能力弱的群众,依托“雨露计划”培训平台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自主脱贫能力。第三,全县选派222名科技特派员,派驻到307个行政村开展科技服务。永阳镇江南村贫困户肖正辉,自己残疾,妻子是聋哑人,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在该村井冈蜜柚种植户的带动下,入股井冈蜜柚合作社20股,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学习蜜柚种植技术。如今,肖正辉年收入超过5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是加强扶勤,解决“不愿干”的问题。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持续改进帮扶方式,强化正向激励机制,采用产业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同时,探索建立贫困群众不良行为警示制度,对因赌、因懒、因不孝和讲排场等导致家庭贫困的贫困户,一年内通过三次以上警示教育仍不改的,通过民主评议小组评议确定公示后,一年内不得享受保障性扶贫政策,通过警示教育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涅田镇高陂村贫困户张雪英,有劳动能力,但原来好吃懒做,该村于2019年初对其进行了警示,后经帮扶干部介绍进入扶贫车问务工,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2019年,全县共警示不良行为贫困户120人,经帮扶转化达98%。

    3.坚持政策创新,建立机制撬动产业扶贫。

    在推进“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中,通过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基层创新发展。

    一是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扶持机制。出台了《吉安县2018年“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奖补实施方案》,对按照“一领办三参与”模式建立产业合作社,且投资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由县财政按产业总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产业资金奖补。其中奖补资金的8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所在村的入股股金,并按10%的固定标准分红;其他的20%用于“一领办三参与”所有对象,并按各自入股比例增资扩股,实现多方受益,群众得实惠。对现有吸纳贫困户的合作社,提供前置服务,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目前,全县共给予153个产业合作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发放项目扶持资金1359.9万元。

    二是完善贫困户金融扶持机制。瞄准产业发展这一最大的“拦路虎”,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一方面,设立产业脱贫基金,对全县15240户贫困户,给予每户5000元(2016年为2000元,2018年再增加3000元)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对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分别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如为所有贫困群众,每户提供10万元以内的产业发展贴息担保贷款,让群众贷款没压力,解决产业发展启动难的问题。通过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的“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树立起“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先干先补、不干不补”的良好导向,给群众发展产业吃了定心丸,注入强力剂。目前,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78亿元,现金直补1039.75万元,为12类项目实施了产业保险。

    三是完善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坚持群众不稳定脱贫干部不脱钩,深化实施“民事直通车”“扶贫济困月”等活动,建立县级领导挂点、机关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农村党员结对、技术人员指导“五个覆盖”脱贫帮扶机制及“5432”干部帮扶机制,县级干部分别挂点19个乡镇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带头挂点帮扶1 2个贫困村,选派86名科级后备干部、221名乡镇机关干部分别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群众脱贫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1000余名农村先富党员与贫困户结为对子,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1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问地头、农户家中开展產业技术培训,确保了“脱贫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有效提升了产业扶贫的实效。

    三、取得的效果

    一是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在推动“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路径,制定出台了“一领办三参与”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以村集体名义安排6000万元专项产业奖补资金,入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每年可使村集体经济获得10%以上的分红收益。

    二是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在推动“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社会帮扶等途径,立足激发市场活力,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发展产业带贫减贫。另一方面,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引进、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从种植、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等方面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不断做大做强了扶贫产业。目前,全县共建立产业基地263个,井冈蜜柚种植面积达6.18万亩,横江葡萄种植面积5.1万亩,肉鸡、蛋鸡等家禽年饲养量近5000万羽等,形成形成了横江葡萄、井冈蜜柚、小牧童蛋鸡、大冲百香果、油田黑木耳等20多个拳头产品。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探索和发展“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支部+种养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着力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集体经济增长的“三赢”局面,把村集体、农民和经营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群众的持续增收致富。至目前,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带动农户3.5万户,带动贫困户1.5万户。

    四是贫困群体稳定脱贫。“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运用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的调节功能,并通过一产“接二连三”,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贫困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近年来,在江西奕方等等5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创新引领下,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公司+合作经营”“公司+扶贫车间”等发展模式,让“大手牵小手”,带动了更多的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此外,全县共有4600多户贫困户投身井冈蜜柚产业,每户亩均增收1万元。

    四、新时代做好“一领办三参与”探索和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对产业合作社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及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管理。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确保合作社运行规范有序。三是加强对致富带头人培训。制定了致富带头人培训方案,分期分批对致富带头人开展培训教育,提升致富带头人管理技术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保险机制,扩大保险品种覆盖面,提高对合作社产业基地保费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强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确保产业扶贫项目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进程。一是扶优扶强龙对企业。加强对产业化扶贫重点龙头企业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及時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帮助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壮大实力,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二是加大招引强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确保贫困户产业收入实现稳步提升。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到吃住行、游乐购等旅游扶贫产业链上来,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门路。

    四是要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可以考虑建立统一土地经营权收储制度,对举家外出务工的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将其土地经营使用权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收储土地经营权后,在不改变耕地使用规定的前提下,采取拍卖经营权的方式长期出让经营权,让更多有经济技术实力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帮助贫困户有效化解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难题,从而稳定实现持续增收目标。

    作者简介:张之材,吉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