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的留声机:我国村级档案馆建设探索及启示
汪茜
摘要:村级档案馆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为乡村档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梳理我国村级档案馆建设模式,强化优势并提炼村级档案馆建设难点,从起点、定位、管理与巩固四个方面阐述优化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村级档案馆 乡土社会 乡村治理
随着檔案工作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省-市-县为主体的综合档案馆网络。其间,乡村档案馆也在探索中前行。1987年,山西绛县尝试建设乡镇档案馆。目前乡村档案工作形成了村档镇管、县托管的模式。如今面临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机遇,“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和记录方式都要与时俱进”[1]。近年不少村级档案馆陆续建成,在重塑记忆、维护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村级档案馆模式并探索策略,以期为乡村档案工作开拓思路。
一、纵观形势,把握全局:村级档案馆建设现状
村级档案馆是指以保管乡村档案并提供利用为目的,承担档案保管、利用以及文教功能的村级档案管理机构。近年来,多地涌现村级档案馆的先锋,看似零星分散,实则有迹可循。以下从分布、管理以及发展水平3个方面进行诠释。
(一)试点先行,辐射效应
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本文将国内村级档案馆发展情况归纳如图1所示。在数量上,村级档案馆较少,零星分布,并未形成村级档案馆建设网络。河南仅出现1处村级档案馆,采取的是试点先行的策略。另外,村级档案馆分布上呈现区域性聚集。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临沭县档案馆审批成立朱村档案馆后,重点协助县内5个村级档案馆建设,说明试点不仅是个体乡村的尝试,且具有极强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二)多元参与,自发管理
村级档案馆建设与管理呈现多元共建、自发经营态势。常州新丰苑社区村史档案馆建设涵括“和之源·村史文化研究协会”、社区居委会、街道、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工学院多类主体,其他村级档案馆筹建中也普遍存在上级机构帮扶的情况。然而由于基层民主自治等原因,村级档案馆仍需自发管理,若资金充裕则可以选择外包,例如新丰苑社区。伴随人口流动,乡村人才流失成为村级档案馆稳定发展的痛点。
(三)馆际发展,分化明显
从村级档案馆建设水平来看,馆际发展极不平衡。从设备、人员到制度,分化明显。永联村档案馆工作流程完整有序,配备档案管理系统、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出版编研产品,比如村志、年鉴等。而部分村级档案馆例如朱村则存在功能残缺的现象,尚未提供开放利用服务,同时缺乏数字化条件。此外,有的地区借档案馆之名,与档案室甚至民俗馆、文化馆并无二致,这也表明村级档案馆建设缺乏统一验收标准,定位不清。
二、植根乡土、凝练核心:村级档案馆建设模式分析
我国乡土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稳固又复杂多元的生态,村级档案馆扎根基层,地方特色显著,因此探索其建设模式也要立足实际。笔者结合案例,将村级档案馆依据主导要素的不同,分为“政策核”“资源核”“经济核”“个人核”四大模式。
(一)立足案例,事理结合:村级档案馆建设模式探索
1.“政策核”:政策引领,上下联动。政策核的村级档案馆主要依靠上级部门的政策领导,以上带下。作为河南省首个村级档案馆试点项目,2019年7月河南信阳市委、市档案局等部门人员前往方洼村指导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级试点工作,指导村档案馆建设。江苏南京浦口区打造口述历史目录数据库,同时建成泉西党史馆、侯冲社区村史馆等乡村记忆示范基地。[2]浙江安吉县档案馆推出“查档不出村”项目,将查询权限下放至村及社区,开发村级本地管理档案功能,将村级档案录入系统,“将县档案馆的服务延伸至基层,让每个村都拥有档案馆”[3]。此外,得益于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建设项目,山东章丘三德范村建成村史档案馆。
2.“资源核”:资源特色,底蕴深厚。资源核是指以乡村档案资源为建设主导要素。“钢八连”的事迹让山东朱村成为滨海区抗日堡垒村。临沭县党史委在征集编研资料时至朱村考察,发现其保有丰富的档案资源,如自1958年的户口档案、舒同书记手书的小麦生产奖状、清朝农业税票等极具价值的档案。丰富的档案资源引起了临沭县档案馆的重视,该档案馆不仅多次提供资金、技术、业务支持,更于2013年审批成立朱村档案馆。目前朱村已建成朱村档案馆(库房)、档案陈列展馆、钢八连纪念馆等馆室。馆藏划分为会计、文书、村民、民兵等类别,计划拓展库房并开辟档案查阅处。
3.“经济核”:资本支撑,经济优势。经济核是指在乡村创收前提下,经济成为支撑村级档案馆建设的模式,永联村档案馆便是如此。永钢集团是永联村办企业,在经济双赢互助的基础上,档案工作也形成了“村企合一”的特殊模式。早先永钢集团建有综合档案室系统保管永联村与集团档案资源,后建立永联村档案全宗。2008年永钢集团投资500万元建设永联档案馆,2011年揭牌开馆。该馆设有专职档案管理与编研人员。2016年集团投入25万元引进新档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同年,经省档案局评估,该馆成为省五星级档案馆,未来也有进一步建设5A数字档案馆的规划,永联村档案馆也一度被称为全国一流村级档案馆。
4.“个人核”:身体力行,榜样先锋。个人核是指个人力量成为档案馆建设主导要素的模式,我国私人档案馆建设已有探索。2004年广东第一家私人档案馆——屈干臣档案馆免费开放。屈干臣出于收藏兴趣,60多年来共收集档案3万余件,退休后他购买了一处3室房屋以自己的姓名命名档案馆,并承担花销,进行档案整理、讲解等,累计接待访客上万人次。“岭海档案馆是国内首家注册登记的省级民办档案馆,由青年收藏家李楷瀚创办。”[4]李楷瀚出于对潮汕历史文化的兴趣收藏档案,包括侨批银信、华侨票据、银行汇款证明、华侨证照、华侨书信等。[5]此外,村民个人创办的记忆馆、民俗馆等,例如山东菏泽白彦屯村乡村记忆馆、安徽岳西县榆树村民俗馆,虽并非档案馆但承担档案馆部分职能,表明个人核模式下村级档案馆的出现仅为时间问题。
(二)横向对比,分类解析:村级档案馆建设模式评述
由于地区经济、政策、民间力量等因素,村级档案馆发展动力各不相同,呈现多元态势蓬勃发展的景象。“政策核”模式主要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上级档案机构参与人员培训、监督指导等,能确保档案馆建设的规范化。“资源核”模式根植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比如传统古村落、红色文化等,其乡村档案资源丰富,尤其是历史档案,充分展现乡村文化特色,此类档案馆文教功能相对突出。在“经济核”模式下,技术条件、人员配置以及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能够突破乡村基层的固有局限,以强大经济实力为支撑向综合档案馆业务水准看齐。“个人核”模式则能深入挖掘国家档案馆体系之外乡村记忆的“漏网之鱼”,也能突破自上而下的建设体系,是民间蓄力的重要象征。
四类模式以不同方式推动村级档案馆发展,却并非尽善尽美。首先对于“政策核”模式来说,自上而下的执行会造成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村民的缺位,不利于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经济核”模式对乡村经济提出较高要求,对仍奋斗在脱贫第一线的乡村来讲,难以复制。“资源核”模式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乡村,经济转型本身便是难点,因此这类村级档案馆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此外,由于资源丰富,档案馆往往侧重文化展演,不利于职能协调。“个人核”模式则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即要能够鉴定档案价值并有意识地收集与保管,能够承担档案馆建设与经营所需费用,能够以开放与服务为宗旨,将个人所有档案资源提供社会利用。
总之,村级档案馆为乡村档案工作发展拓展了思路,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纵向以村级档案馆建设阶段为轴,从起点、定位、管理、巩固四个方面探讨村级档案馆建设策略。
三、增益补拙,循序渐进:村级档案馆建设启示
(一)起点:因地制宜,融入与特色保护并行
“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6]体现了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目前,“村和社区的双元结构是当前村级档案工作中最大的难题”[7],对于条件较差的自然村来讲,档案工作“融入城镇”才是良策,可以在撤村建居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乡村记忆场所,或将文件材料寄存于社区。“特色保护”是指具备村级档案馆建设支撑要素的乡村,可在此基础上独立建馆。总之,无论是融入城镇还是特色保护,村级档案馆都不应成为乡村发展的负担。
(二)定位:职能综合,保管服务与教育兼备
村级档案馆虽落地基层,但也应向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的职能看齐,村级档案馆应明确功能定位,承担乡村档案的安全保管、文化教育、利用服务、村务信息公开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职能,笔者认为是否完整承担档案馆的职能也是村级档案馆区别于档案室的根本所在。此外,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村级档案馆建设中也不乏重视文化展演而轻视档案凭证价值的现象,例如朱村档案馆。因此村级档案馆不仅要注意职能的完整性,也要重视职能之间的平衡性,避免顾此失彼。
(三)管理:村民参与,自发管理与自我服务
村级档案馆扎根基层,其建设和管理与村民密切相关。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村民于档案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州新丰苑社区村史档案馆镇馆之宝是杨棋村村民张林方手绘地图,详细记录了从1958年至今杨棋村及周边村落的沿革。明朝文豪陆简的相关事迹由原村民所组成的文化协会所挖掘。因此,村级档案馆在挖掘历史档案资源过程中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面向村民征集档案或进行口述采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内生动力,募集志愿者或设置专业岗位,让村民参与村级档案馆管理与经营。
(四)巩固:完善机制,推动稳定与长久发展
村级档案馆长久发展必须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厘清村级档案馆、村委会、上级档案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村级档案馆建设是长期的过程,人事、资本等要素的流动都会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要将档案馆经费归入乡村年度预算当中,申请专项经费,“名村志编纂资金由村落所在市县级档案部门、地方志部门拨付”[8]便是可鉴之策。同时上级档案机构要开展定期培训,形成外部监督。另一方面要完善人事制度,设置专业岗位,对于兼职人员则要明确分工,维持相对稳定的人事环境。最后,《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缺乏对于历史档案资源的相关规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鄉村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基层自治、地区差异以及乡土社会要素复杂等原因,村级档案馆建设尚不成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推进村级档案馆建设;条件相对欠缺的地区,则应以完善档案工作为起点,选择一条适合村情民情的档案工作道路。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春燕.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建议充分发挥档案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N].中国档案报,2020-5-28(1).
[2]周驰,夏玲.肩负好守护乡村记忆的历史使命——南京市浦口区推进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档案与建设,2019(3):53.
[3]施玮行.浙江安吉县档案馆推行“查档不出村”提升村民幸福感[N].中国档案报,2019-11-28(002).
[4][5]巩慧.广东:凝聚民间力量珍存社会记忆——广东省档案局(馆)推动国内首家注册登记的民办档案馆成立[J].中国档案,2017(6):17-19.
[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20-5-16]. http://www. 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7]娄红.村级档案管理的关键在于双元结构[J].北京档案,2019(10):30.
[8]李洋,曹航.乡村档案资源开发方向嬗变:让村志登上乡村舞台——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为例[J].北京档案,2019(8):25.
全文注: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山东省临沭县档案馆、朱村档案馆,江苏省永联村档案馆、常州新丰苑社区村史档案馆的调研资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