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对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马凤虎
由于工作关系,多年来笔者有幸能有机会深入到各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聆听教师的讲课,经过长时间的听不同老师的课堂教学,我原以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地差别,但不尽然。现就笔者结合自己的听课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面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所以谈不上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
2.教师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能将所教的内容进行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新教材的使用上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敢大胆地取舍,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部分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忙于处理课本习题和课外题,把课堂教学看成单一的为知识而讲授知识的过程。由于对课标解读不具体,未能把握教学目标,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几个策略
面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要及时召开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作适量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作适当调整,把握教材的 “度”。
2.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学科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取学科活动经验,消除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与备课组人员切磋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集体备课探究,加深对课标的理解,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总结教学经验,探讨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三.通过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深钻教材,精研课标,对自己所教学科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学科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改进教法,注重过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課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3.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根本任务。
4.提高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我们提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然而,课堂是动态的,越是活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就越多,生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其教育价值往往出乎意料,处理的好,可以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良好契机,甚至因此而掀起一次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偶发性和突发性的课堂生成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教师要在瞬间判断生成问题的价值,决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长期教学的积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养成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习惯,要重视教学中的多向交流。要在课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败得失,如此,教学艺术定能日臻圆满。长期以来,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