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
赵志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功能的缺位、代养者教养方式不当、学习教育缺乏关注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连结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对积极的心理力量研究和塑造,倡导和探索人类的美德,恢复人性的积极面,关注个体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开发人自身固有的积极潜能,促进个体积极健康地成长,而不再单纯地强调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应对与干预。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一)不良心理问题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进行教养,而这些代养者往往因为教育精力缺乏或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严苛,容易使其出现情绪问题,如烦暴躁、抑郁或过分压抑形成极端的心理。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导致其不良行为的产生。再加之父母与代养者往往在学生的学业上难以产生支持和理解作用,甚至产生过高期望,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等行为。
(二)人际交往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处于分离的状态,缺乏亲子互动,与父母难以形成安全的依恋,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之后的同伴交往有着重大影响,孩子通过与父母交往中建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以确保其与他人交往的顺利。而不安全的亲子依恋会影响儿童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形成,逐渐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难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安全的情感联结,也缺乏技巧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与同学、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必要指导与支持,对矛盾难以应对和妥善处理。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提升策略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亲子关系的亲密联结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对子女不应仅仅提供物质帮助,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也应高度重视。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时刻与其子女陪伴,但也应该尽量通过各种方式如微信、电话、视频等,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支持,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父母在与孩子短暂团聚时间里,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会有更强大的自信心,积极与人交往,适应社会。此外,代养人也应改善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多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多与其在情感上进行沟通,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在学习上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并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增强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希望品质并且尽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在家庭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多,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二)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学校而言,尽量配备好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并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学会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同时在课堂中体验到愉悦、轻松,增强其积极情绪的体验。除此之外,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进行单独的辅导,同时便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找到专业的支持。此外,学校教师应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专题培训,提高教师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让教师们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能以更专业和更积极的态度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应该过于苛责,不能随意贴上“差生”的标签,应该适当地给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鼓励和帮助,增加其在学业上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注重建立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留守儿童在班级、学校里感受到归属感。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信息互通,从多角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现状,通过家校联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计干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三)社会层面
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减少负面、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并且体会到愉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大作用,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其他社会机构人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关怀和帮助,通过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困难,并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库。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让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结论:从积极心理学出发,能够更好地寻找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关联,激发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内在的积极情绪和感受,促使其由消极向积极转化,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更多的积极心理力量,对心理健康的预防作用更加有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廷学.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简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104.
[2]顏刚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134-138.
[3]陈鹏飞,王秋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J]. 新农业,20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