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艳春++李勇
摘要:毛泽东作为当代中国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在对国际组织力量密切关注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国际与外交战略。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对于今天外交局面的开创,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外交战略;独立自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12-02
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现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不仅关注中国国情,领导中国革命、建设,而且放眼世界,密切关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入分析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提出了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外交战略。不仅深远影响了中国,而且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具有世界意义。
一、毛泽东国际与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轨迹与所处时代背景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积贫积弱的中国历经战乱和列强侵略之苦。因此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国这块热土上为之奋斗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中华民族最为迫切的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新中国的领导人不仅要制定国内发展战略,同时,制定国际战略更体现了它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准确而独创性的判断,这样就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的实施
早在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迅速瓦解,随之而来的就是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中国是国际政治演变中两个超级大国难以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内战的爆发,美国日益走上扶蒋反共的道路。随着美苏国共力量的发展及对华政策的转变,苏联对中共由消极转为积极,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个红色政权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禁运,外交上孤立、包围,因此美国就成为新生的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最大威胁。这也导致新中国领导人坚定不移地采取了“一边倒”外交战略,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这对于建国初期维护国家安全,打破孤立争取外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出“中间地带的理论背景与运用
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尽管我们背靠社会主义阵营,但长期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不利于新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对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都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中国要融入国际大家庭之中获得话语权,需要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同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领导人在对外交往中敏锐地意识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并非完全对立,甚至也有和平相处的可能性,于是向英、日、法等国发出和解的信号,认为他们也属“中间地带”国家;另外,随着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打碎旧的殖民统治,这些民族独立国家,他们政治上要求独立,经济上要求发展,出现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权斗争,他们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三种力量”这是中国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到1963年,毛泽东将这些国家进一步分为“两个中间地带”,即亚、非、拉是第一中间地带,而欧洲、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与运用,以便于新中国争取、拉拢更多国家作为反霸的同盟军,以摆脱我们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外交困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三个世界”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又一精妙之处
从六十年代中期后,世界国际政治力量在加速分化与组合,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国际社会呈现在世界面前,其中多极化格局凸显。经过对国际形势长期观察思考,在“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基础上,毛泽东最终作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判断。美苏是第一世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我国处于第三世界。这一国际战略的总体构想是把中国置身于第三世界之中,以便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同时争取同第二世界国家的联合,建立有利于我们打破六十年代既反“苏修”又反“美帝”的“不利的外交态势。因为两个拳头打人”的对外战略使我国处于美苏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困境,毛泽东认为两霸之中我们总要争取一霸,这一分析坚定了毛泽东改变外交战略的决心。在美苏的攻守态势中,1969年珍宝岛战役说明苏联对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最终我们成功的运用外交策略,用小球转动大球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影响深远且具有世界意义。
二、毛泽东国际与外交战略思想的特色
(一)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领导人制定和实施外交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饱受列强侵略、奴役之苦的中国人民,对经过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所得来的民族独立、自由万分珍视,因此面对着新政权刚刚成立而遭遇到的现实困境,实施正确的外交策略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尽管建国之初,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听命于苏联。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政”。之后在“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中,毛泽东将中国置身于广大“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国家中,就是要联合这些国家共同对付来自美苏的压力。所以不难理解,中苏两国分道扬镳而中美两国能够结束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对抗最终握手言和,都是为了维护这一根本目的的结果。
(二)国际与外交战略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在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尊严上更是决不让步。尽管在建国之初中共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毛泽东在和苏联的对外交往中从未在有损国家主权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作出过任何的让步。之后,由于出自国际战略格局的整体考量,中美由对抗走向缓和,同样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对美也决不让步。从不拿原则作交易,敢于从战略上藐视它们。但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又能够灵活运用,战术上高度重视它们,善于在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把谋万世与谋一时、谋全局与谋一域有机结合起来。
(三)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中占有一定地位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在制定的国际战略及外交政策中,也随处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奉行“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坚决地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加上美国采取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所以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五十年代末,亲苏反美基本上是毛泽东进行国际战略思考的总基调。进入六十年代,苏联大搞霸权主义,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逐渐扩大到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将苏联定性为“修正主义。”随后中国的国际战略也发生了大的调整,即在国际上既反“苏修”又反“美帝”,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革命性最强、意识形态色彩最浓的对外战略。当然,随着与国家根本利益相去甚远时,又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毛泽东国际与外交战略取得的成就及当代价值
(一)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困境,使毛泽东对涉及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非常敏感。“一边倒”战略的选择缔结了中苏同盟关系,成功地顶住了来自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封锁、敌视政策,在台湾问题上、朝鲜战争中不敢将战火引向中国,极大地维护了新中国的安全。60年代,面对美苏两霸,在“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中,中国将自己置身于广大亚非拉国家中,开展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国际统一战线。由于我们的坚决斗争,最终在战争的阴霾中战火没有重燃,新中国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外交策略的成功运用,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不仅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也恢复了在联合国中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可以说是新中国取得的最辉煌的外交成就。毛泽东说:“世界不能始终让美苏两国霸占下去,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也得算数”。1972年2月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中国,它宣告了美国孤立新中国战略的彻底破产。七十年代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交往的坚冰融化,中国迎来了和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这是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正如邓小平评价,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三)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宝贵遗产及启示
首先毛泽东时期形成的一些原则依然是今天对外交往遵循的准则。这些原则如独立自主原则,即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不分大小国,一律尊重别国的主权,同时也决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决不拿国家利益作交易,坚定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其次毛泽东对外战略思想的精髓对今天外交战略的开展影响深远。如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毛泽东在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各政治力量不断发展演变着的关系始终高度关注,并能够作出科学判断,适时调整外交策略,使新中国能在扑朔迷离的国际社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国际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外交方面的战略思想,掌握其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