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问题设计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周剑
[摘要]问题教学法要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就需要提高问题质量。优质问题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复杂性的问题,以利于深化学生的思考;应该是能够连接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问题,以利于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应该是能够激起学生深层次反思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的课后巩固。
[关键词]问题教学;核心素养;非结构;生活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43-02
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是设置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厘清知识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问题教学法大多局限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或问题拘泥于形式,或答案受限于课本,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教学、提高效率当然也就无从说起。但这并不是说问题教学法毫无用处,而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问题”。问题教学法能否产生积极效果,取决于“问题”是否在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应该是优质的问题设计。
所谓的优质问题设计,是指以学科基本概念和课堂重难点知识为中心进行的学习任务设计。这个任务一般是以“問题”的形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构建,使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情景问题中,完成具有挑战性和知识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一般来说,优质的问题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融合真实性和复杂性的非结构性问题
问题要发挥引导作用,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当然,真实性并不是说问题或情境不能虚构,而是指的问题设置需要符合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逻辑;复杂性也不是说要故弄玄虚而设置晦涩难懂的问题,而是指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探究性,那种让人一看就知道答案的问题是没有设置意义的。非结构性问题强调问题的答案应该具有开放性,不是预设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单独地强调其中某个方面。如果问题只有开放性,而缺乏了真实性和复杂性,学生的思维就会天马行空,偏离教学的方向;如果问题只有真实性和复杂性,缺乏了开放性,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太多的拘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生成。
比如我们在教学必修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使学生形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意识,并提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依据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置了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中美贸易战的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将会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非结构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要求学生寻找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使问题具有了真实性和复杂性,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拉回到了知识层面。学生需要寻求知识理论支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寻求知识理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从而科学理性地看待中美关系,培养正确的国际观,激发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
二、与已有知识相连接的生活化问题
知识不是孤立的,那么优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孤立的,它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已有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相互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一步步构架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未知的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将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联系起来就需要设置学生熟悉的或者体验性较强的问题,从而减少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和无趣性。这种情况下,生活化问题就成为很好的选择。
比如在必修二《民主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事件:由于前期管理的失误,村里的水塔出现了问题需要维修,依据村主任的要求,决定向全村每户人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时问题就出现了:费用是按每户收取还是按人头收取?修好的水塔是否又会因为管理失误而再次出现问题?那后期维护费用如何计算?……这种情况在农村是很平常,也是很棘手的事情。学生可以运用本课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村主任有权决定每户征收多少费用吗?筹集的经费要怎么使用和管理才能打消村民的担忧呢?维修后的水塔应该如何加强管理,才能让村民放心呢?这些问题涵盖了有关村委会的知识要点,同时又需要学生调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顺利完成了第二课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完成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三、激起学生深层次反思的巩固性问题
要让学生理解较难或者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仅仅靠课堂的问题探究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只能解决知识表层的问题,而深层的知识领悟更多的是要依靠课后的反思和学习。因此,能够激起学生进行深层次反思的巩固性问题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而又因为课后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就更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和素养水平了。
比如在《多彩的消费》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概括出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和其他因素,也知道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人们还是会遇到类似“月薪1万却吃不起车厘子”的问题。这种问题很明显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发生了矛盾,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巩固性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思考探究,从而明白: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对消费的质量要求也会提高。但是当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食品消费,追求更多样化、更优越的消费体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车厘子消费的现象。这是因为收入增加与需求追求发生了矛盾,而这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样,知识的运用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延伸,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也在无形之中生成。
优质的问题设计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知识内容,而是应该连接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澄清知识和认识误区,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许水龙.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24):179.
[3]魏建荣.问题引领导学合一:“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6):40-41.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