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句细节变化探究《老人与海》的重译
【摘要】这篇文章以余光中对《老人与海》的原译本和重译本为例,通过挑选译文中的语句细节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对,探讨重译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老人与海》;余光中;重译
【作者简介】李小秀,陇南市卫生学校。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把原作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是原著在时空上的延伸,是译者在原著架构中进行的有限创作。这种创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不断更新和改正,所以重译在文学翻译史上较为普遍。《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和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仅中文译本就多达20余种。著名翻译家余光中于1953年首次翻译了该作品,2010 年又重新进行翻译,对原译本的改动多达一千多处。由于两次翻译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译者自身思想水平、文化修养的提高以及读者受众的不同,对原作的重译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余光中对《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本,探究重译的原因和意义。
一、《老人与海》新旧译本语句细节的变化
1. 重译本语言风格偏向简洁,更口语化。
e.g. Just before it was dark, as they passed a great island of Sargasso weed that heaved and swung in the light sea as though the ocean were making love with something under a yellow blanket.
原译本:暮色将垂之际,小船经过一大片马尾藻,这些水草在微波的海上起落晃动,好像海洋正在黄色的毯子下面向人绸缪求欢。
重译本:天快黑时,小船经过大如岛屿的马尾藻丛,这些水草在微波的海上起落晃动,好像海洋正在黄色的毯子下面跟人做爱。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重译本语言更加通俗,趋于口语化。原译本用词文雅,“暮色将垂”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国学素养,“绸缪”是较为书面化的辞藻,“求欢”措辞含蓄委婉。而重译本用“天快黑时”则简单易懂,“做爱”一词用词直白,语言整体更口语化。
这种语言风格转变的原因之一是译者翻译策略的转变,更注重还原原作的语言风格。余光中把握了原作简洁明快电报式的语言特点,使译作更贴近原作风格。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读者接受性的变迁对重译产生的影响。原译本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国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深刻,译本的读者主要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绸缪”这样文雅的词汇运用较为普遍。而且当时民风保守,对性文化讳莫如深,用“求欢”这种较为保守的词汇比较妥当。但随着时代变迁,平民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译本的读者也面向更多民众,“天快黑时”这类简单易懂的措辞就更适合读者阅读,而“做爱”这类直白的词也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开放,大众对性文化能客观理性对待的态度变化。
2. 重译本措辞的更新。
e.g. An airplane passed over head on its course to Miami and he watched its shadow scaring up the schools of flying fish.
原译本:一架飞机掠过上空,飞向米阿米;他看见机影惊起了群群的飞鱼。
重译本:一架飞机掠过上空,飞向迈阿密;他看见机影惊起了成群飞鱼。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余光中更新了重译本的措辞。他将原译本中“米阿米”这个较为陌生的译名,改为现在常用译名“迈阿密”,更符合当今时代用词,便于读者接受。这种措辞的更新一方面是由语言本身的历史性决定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老的表达法的过时和新的表达法的缺失, 会影响它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理论,即译者必须认真考虑所处时代读者的公共期待视域和接受能力。此处重译更新的词汇“迈阿密”考虑到了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
3. 重译本语言归化。
e.g. “You did not do so badly for something worthless”, he said to his left hand,“ But there was a moment when I could not find you”.
原译本:“你没有冤枉受罪。”他对自己的左手说,“可是刚才一下子我连你都找不到了。”
重译本:“你这废物还不太差。”他对自己的左手说,“可是刚才一下子你都不听我使唤了。”
这个例子中,原译本“我连你都找不到了”忠实地翻译了原文“I could not find you”的句子结构和含义。而在重译本中,余光中将其改为“你都不听我使唤了”,更符合中文的行文逻辑,流畅自然。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重译本语言归化的原因是译者选择向读者熟悉的中文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依据奈达所持翻译归化的观点,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读者才是译文的首位;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余光中在重译时,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本土文化的保留,语言流畅自然,也更符合中文的行文方式。
4. 重译本改变对原文的理解。
e.g. Then it started out and the old man knelt down and let it go grudgingly back into the dark water.
原译本:接着它又拖了出去,老人便跪下来,十分吝惜地让它重回到深暗的海水里去。
重译本:接着它又拖了出去,老人便跪下来,很不甘心地让它重回到深暗的海水里去。
这个例子中,余光中加深了对原作的阐释。原译本将“grudgingly”译为“十分吝惜”,虽符合原词語的意思,但结合整个句子的语境,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老人不情愿、不甘心把钓到的大鱼放回到海里。重译时,余光中将其改译为“很不甘心”,更符合原作所表达的老人心境。翻译的精髓在于透彻理解原作,向读者尽力展示原作想要传达的含义。而译者的理解力是变化发展的,谁都无法一次窥尽原作精妙,难免会有疏漏。重译本对原译本语句有所改变的原因是译者个人理解水平、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随之加深,重译的重要意义在于修正旧译的误译和疏漏。50多年所累积的丰厚学识和文学造诣提高了余光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故他的重译本更加完美。
二、对重译原因的思考
翁显良先生说过:“翻译要不断地现代化,过了一定时期又得把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可见对文学名著进行重译很有必要。通过探究余光中重译《老人与海》过程中具体语句和细节的变化,可以看出重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由于译者主观因素的变化,对原作的理解水平、表达能力的提高,重译会更加完善对原作的阐释,选择贴合原作文风或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改正原译本中的理解偏差和表达失当,尽力还原原作的文风和表达语气。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会不断演变,主流文化和民风的改变会影响重译本的语言和措辞。最后是读者接受性的变化。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目标读者受众的文化水平、语言习惯、公共期待视域和接受能力都在不断改变,重译本为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期待,会不断更新和修改其语言表达。
总之,重译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更好的译本,应该力求超越原译本。显然,余光中对《老人与海》的重译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2]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