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问题背后的秘密
周焱增
摘 要:“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这个怎么做?”“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老师……”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接下来会问出什么问题。但是,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无视?直接回答?还是……今天,我就从我与孩子的一个故事讲一讲我对于孩子问题的理解和问题背后的发现。
关键词:良好师幼关系; 建立;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88-001
问题一:“老师,我奶奶呢?”——发现问题背后的焦虑
木木体弱多病,小班时几乎不来幼儿园,幼儿园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进入中班的第一个月,不出所料,他对幼儿园生活非常不适应。开学第一天木木自从同奶奶道别后,每隔10分钟左右便会问“老师,我奶奶呢?老师,我奶奶呢?”,他中班的第一天就是在不停重复提问中度过。
于是,我在孩子放学后开始回忆与思考他一天的状态,尝试在他的角度去体会长久没来园后第一天上学的心情。我想,对于一个敏感又害羞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或许就是:
“我奶奶呢?”這个问题很简单,但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我看见的是木木无限的焦虑与思念,或许,他要的只是我们对他情绪的接纳和理解。于是我这样做:
我会把他抱到我腿上,轻轻抚摸着他的背询问一些关于他家里的问题:“木木最想和谁在一起?家里谁做的饭菜最好吃?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每次当我刚问完,他就边哭边回答和奶奶在一起的各种事情,情绪也会在他的讲述中慢慢地稳定下来,渐渐地他和我熟悉了,渐渐地他和我的话多了,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去和其他孩子游戏,鼓励他说出自己的需要,帮助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一些简单的问题,一个爱的拥抱、一个轻轻的抚触,就让我找到了同孩子的共鸣之处,其实孩子需要的真的不多,他只是需要你对他多那一点点的关心、那么一点点的耐心和那么一点点的爱心。
问题二:“老师,他们在干什么?”——看见问题背后的期待
就这样,带着互相的接纳和了解慢慢开始了我们两的相处,木木虽然还没融入班级,但逐渐开始接受我,并坚持每天都来园。有一天他手指着滑索区问我:“老师,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玩滑索游戏。”
“你也想试一试吗?”他轻轻的回答:“太高了”。“需要老师帮助吗?”我微笑着盯着他,他随即回了我一个微笑和点头。开始了第一次幼儿园的游戏。
当他艰难的爬上平台,两脚弯曲打颤时,我伸出手在他的腰间把他半环住,并鼓励他说:“你可以的!放心,我保护你!”犹豫了几分钟之后,他终于用最慢的速度滑下了滑索。当他的脚触碰到地面的时候,他整个人终于放松下来。我及时表扬他说:“你刚刚能从这么高的地方滑了下来,是个勇敢的孩子哦!”他的脸上立即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这次的问题背后我看到了期待。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对于“惜字如金”的孩子来说,每次主动表达的话一定含有特别的意义。“他们在干什么?”,当木木这样提问时,我看到的是他期待的眼神、扬起的嘴角,感受到了他拉着我微微用力的小手,这些细节告诉我,他要知道的不是他们在干什么,而是“我很想试试看!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是他对游戏的渴望,对同伴的渴望以及对老师的期许,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地提供帮助,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其获得成功感。
问题三:“老师,我是不是很笨?”——寻找问题背后的希望
一天,木木难过地拉着我的手:“老师,我是不是很笨?”他指了指手里的编织玩具说:“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会玩。”
我一看,是首尾贴上了雌雄贴的棒冰棍,坐在旁边上一个小女孩一根根首尾相贴,或横或竖,操作得非常娴熟,不一会儿一个小房子就完成了,而木木的,我一看,一桌子的棒冰棍,弄得乱七八糟的。差距一目了然,也顿时理解他的心情了。我坐到了木木的旁边,手把手教他操作手中的材料,过了很久,终于成功了,他也慢慢放松了下来。
可是,这个问题又给了我思考。
《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原则。”对于木木这样一个中班年龄,而能力和心智、经验仍然处于小班水平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他的。因此大部分材料都会让他望而却步。“老师,我笨吗?”让我看到了孩子的自卑和不自信,而我要做的,是要用我的理解和行动,去撕掉他的标签,发现他的闪光点。在与他的相处与了解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整理小达人,会把每一样东西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收拾得干干净净,所以我有意识地请他帮忙整理,并在幼儿面前给予他肯定与表扬,提高他的自信心。一段时间以后,当我问他:“木木,你觉得自己笨吗”,他坚定地回答“我不是”,那一刻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问题四:“老师,明天还上学吗?”——发现问题背后的接纳
开学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记得国庆过来他笑着拥抱我,问我:“老师,明天还上学吗?”我问他:“你说呢?”他大声回答道:“上,我喜欢上学!”是的,孩子是否喜欢上学是我们评价一个学校和班级的标准,更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孩子的接纳和我们的喜悦。
这是一个我和孩子之间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而这样的问题更是每天会被孩子问起。我想,如何面对、回应孩子的问题,有着大大的学问。《纲要》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有专家曾说:“师幼互动中,老师应该成为观察者、体验者、学习者。”我想,教师更应该会做一个会回应孩子问题、发现孩子问题背后原因的老师。而这需要我们更专业的知识、更细心的观察、更耐心的思考。对于我,不管以后面对孩子任何的问题,我想只要能用心听、观察、思考,去努力发现孩子们问题背后是什么,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奥秘,就一定没错!“好的幼儿教育是什么?是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每一段时光都被珍惜!”希望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也都能被看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