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体系与机制建设初探

    李军章

    【摘要】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任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家校共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家校“参与”是前提,“沟通”是基础,“协同”是关键,着力构建家校共育系统化落实机制,丰富家校共育活动载体,拓宽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早在2013年的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何云山曾提出“为什么中国和学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进了强烈反响,首次提出“家校共育”的概念。所谓“家校共育”指的是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家庭与学校作为同等的、平等的、不分彼此的主休,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形成共同的教育主体,行使共同的教育权利,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按照共同的教育目标,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學生,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家校共育现状分析

    (一)我县主要表现

    目前,我县多数家长漠视家庭教育,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不同步不合拍,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新突破和提高;作为农村区县的家长教育能力,绝大多数都不强,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不科学,虽然教师与家长都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尽责任和义务,但是两者之间缺乏同步,缺乏理解、信任和寻找配合教育的主动性。因此,急需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培训,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家校共育思想的统一,实现老师和家长进行真正的对话,促进相互理解信任,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形成体系建立机制,规范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努力提高其实效性和持久性。

    (二)国内外趋势

    纵观国内外,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看,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兴旺发达,学校教育起根本性的作用,一个地方经济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新时代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广大家长广泛认识到,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和学习来改变命运,这种观念越来越强烈,导致相当部分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采取不当措施,出现极端和偏执现象。这主要是家长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学,很少有家长能够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不会“做教育”只会“找教育”,应该让学校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建立对家庭教育进行协调整合,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和各自的作用,把家庭教育渗透在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

    二、家校共育体系建构

    (一)目标定位

    为了建构家校共育的常态化机制,就一定在倡导家校共育理念,让全体教职员工及家长认识其重要性,推动家校共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工作成效,并以家长与教师共学为理念,创建家长与教师之间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家庭与学校之间和谐的对话氛围,有机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营造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推进学校家庭共育工作全融入和规范运行的新局面,形成方向正确、目标落实、内容完善、学段衔接、途径多元、载体丰富的家校共育新常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共育体系

    家校共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具有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和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在家校共育实践中,主要通过活动为主线,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来强化亲子之间、亲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达到协同共育,一般共育活动体系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活动、亲子互动活动、师生互动活动和亲师互动活动等五大体系。

    (三)机制落实

    1.前提是参与。家校共育需要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家庭教育,即“参与”,这是家校共育的前提条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家长大会、个别家长见面会、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节庆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家长课程开发、家长教学小组、家长科研小组、家长教学评估小组;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形式也多,如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开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印制家长指导手册、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发放家校联系卡(簿)、办校报等。

    2.基础是沟通。要重视家校之间双向平等交流和对话,能相互吸纳共育意见和建议,即“沟通”,这是基础环节。往往出现象医患矛盾一样的家校矛盾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片面地认为教育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不容不懂教育的家长的挑衅,基本不与家长沟通交流导致矛盾普遍化和尖锐化。因此,只要家长参与了家校共育,必然就有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建立平等双向的交流机制。要端正家长教育态度、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等问题。

    3.关键是协同。家校共育所采取的力量协调要一致,家校之间要和睦友好相处,即“协同”,这是教育共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作用。由于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家庭和学校多种资源优化整合的过程,其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家庭与学校或者家长与老师通过协同所产生的共同属性、共同目的的一致程度,同时,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都希望学生健康成长,这种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责任,更希望家校之间进行充分的协作和共育,建立和谐的新型协同关系。

    三、结语

    中小学实施家校共育要摸清本区域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家庭共育实施方案,立足学校实际,把握研究重点,积极开展家校共育的理念研究与实战探索,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传播现代家校共育理念,普及家校共育科学知识,健全家长学校办学形式,规范家长学校科学管理,壮大家校共育骨力量干和队伍建设,畅通沟通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家校共育系统化落实机制,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实践活动,不断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培养孩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卿泽.何云山,新时期基础教育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10).

    [2]何云山.赵仕民,新时期基础教育家校共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1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