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的魅力·当心理学走进历史课堂

    朱晓丽

    摘要:适当适时地把心理学知识引入历史课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历史或历史人物,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塑造人,涵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意志。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学 ?立德树人 ?生涯规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立德树人上升到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一是要时刻想着历史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深入思考如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视野认识社会和人生,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历史人物,以新的视角来挖掘历史人物在涵育学生人文素养、人格意志等方面的价值。

    一、悦纳自我,塑造乐观心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历史事件。在“临危受命”子目中,教材对罗斯福的学识、才能以及坚定的信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于是在教学时,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罗斯福的生平和主要成长轨迹,重点介绍他面对患上脊髓灰质炎症这一致命打击和其可能带来的政治生命终结。罗斯福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而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地锻炼,在之后面对经济危机时坚定信心。同时,引证美国著名史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中的描述,“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以此向学生传递健康人格、乐观心态对于个人魅力和获得成功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健康的人格虽描述不一,但都有着共性的概括——善于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心态,能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认可它们;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和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力量所驱使;能坚定地立足现在,能较快地摆脱失败的阴影……”

    二、拒绝偏执,善于倾听包容

    偏执是指过分地偏重于一边的执着。人本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格应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一般乐于接受各种经验。而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固执己见,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或者其他种种客观原因,其危害不言而喻。

    在《王安石变法》教学中,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我先出示了以下两段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

    材料一 朱熹尝论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学生分析探讨后发现,变法失败其实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从材料可见,朱熹对王安石的文学水平和个人品德评价很高,且十分赞赏其报效朝廷的行为。但对其改革却非常失望,原因之一就是其性格固执。张彦士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勇气,但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即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然后,我引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的观点,“王安石的偏执人格使得他既不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也不善于团结各方面力量,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有些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也有些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

    王安石的 “拗”,不仅表现在他和同僚们“一言不合,就拔剑相向”,还表现在对民众困扰的漠视。改革期间,曾有人告诉他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肢断腕者”,王安石听了也不以为意。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措施。但面对反对的声音和做法,改革者若能多一层思考,多一层反思,或许改革、变法就能更平稳和持久地推行。可王安石执着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变法怎能成功?人的内心深处都喜欢被外界认可,那代表着我们的价值,但也要有容忍不同声音的智慧和胸襟。王安石不顾逆耳忠言,又不能自我深度剖析,最终成了“孤胆英雄”。

    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由此带来的危害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那么,一个心理健康者的人际互动应该是怎样的呢?一个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是积极稳妥的,他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既对自己高度信任,又能善于倾听,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又能“求同存异”。民主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际互动不仅有益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家庭关系的和睦,还能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三、生涯规划,遇见更好的自己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在学术界习惯称为“生涯规划”。“生涯规划不仅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一步步的计划,更帮助我们放眼未来,主动地探索自我与社会,为未来的学业、职业、家庭以及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准备和积累,帮助我们以自律且负责任的方式来塑造自己。”

    在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教学活动中,我们“遇到”了李四光——中国现代杰出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教学中师生从内外两个角度探讨了李四光能够成为我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之后,我请学生再次梳理在科学报国的信念下,李四光在求学中进行的专业选择。李四光少年时因想造船救国而选择造船专业,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则选择了采矿和地质专业。学生们发现他的专业选择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三个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特别是后两个专业高度关联;第二,采矿和地质专业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虽然冷门,但随着国家平稳发展,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时,它们将会成为极其重要的学科领域;第三,选定目标后,坚定不移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最终成长为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实践证明,李四光在科学報国的信念下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在为国服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地质之光”。

    在学生们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从李四光的专业和职业成长来看,人生要规划长远,才能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同学们时常对自我(如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如职业分类、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及其从业要求、多种受教育的路径等)进行一定的思考,做一些生涯规划的探索,逐步形成清晰的价值目标,激励同学们在生涯规划指导下做行动的巨人和自己的主人,像李四光一样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双赢”。

    实践证明,把心理学知识适时引入历史课堂并以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意志、品性情操等进行熏陶,落实引导人、发展人、塑造人的人本理念,无疑是有趣的,更是有益的。历史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3.

    [2]叶浩生主编.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78-279.

    [3]何成刚,彭禹等著.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

    [4]朱凌云.生涯规划(高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前言.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