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灵魂是孩子
朱水莲
当我们走进任何一所幼儿园,走入任何一个班级,总是会为教师们精心布置的各种墙面环境所折服。参观者迫不及待地“拍拍拍”,班级教师见此情景也对布置墙面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感到欣慰。当成人沉醉其中时,何不停下脚步,蹲下身子,躲在一旁,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孩子,静静地观察和反思: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首先,抛给自己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墙面环境给谁看?教师们一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为孩子们创设的。”那么孩子们看吗?有时间看吗?能看到吗?看得懂吗?对当中哪些内容感兴趣?互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教师们不妨做个实验,观察单位时间内孩子与墙面环境发生互动的次数,并分析孩子们与环境发生互动的方式。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孩子们对于观赏性的墙面要么视若无睹,要么匆忙之间扫一眼。有些班级中的墙面环境布置远离儿童的主要活动区域,远远地悬挂在睡觉房里,孩子们没有机会去观看。有些班级常规比较严格,一日生活流程较为严谨,致使孩子没有时间观看墙面。也许,有教师会反驳:“可以利用游戏时间去看呀!”再想一想,孩子们会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戏,花费宝贵的时间去看并不感兴趣的墙面环境吗?
思考完看不看以及有没有时间看等问题之后,再想一想:孩子能看到吗?活动室中的孩子人数较多,要摆放很多玩具柜和材料柜。这些柜子占据了墙面以下的位置,教师只能将主题墙等内容呈现在柜子的上方。那我们不妨蹲下身子,再仰头看高高的墙面,你还看得清上面的内容吗?
那么,孩子即使看到了,能看懂吗?主题墙一直是教师们费心费力的主要对象,其内容创设由最初简单、笼统地展示活动转变为展开式地呈现活动产生的过程。不少教师表示,展示过程性的东西耗费了他们不少精力,也使得主题墙的制作变得比之前困难了。然而,这样的主题墙是否有逻辑性呢?幼儿是否会对过程性的东西感兴趣呢?他们是否会关注主题墙展示的流程性的内容呢?教师们似乎想把整个主题中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墙面上,于是出现了叠放的全班儿童的调查表、全班孩子的记录单和全班孩子的作品。教师有没有观察过这些叠放的纸张一有孩子去仔细翻阅过吗?里面的内容能看懂吗?特别是调查表中家长手写的龙飞凤舞的大段文字,孩子对此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一个文盲,再来审视班级的墙面环境,那还能看懂些什么呢?
班级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不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同行观摩、展览教师工作内容的环境(这些内容可以放到幼儿园的大厅走廊等公共环境中去宣传)。班级内部是属于孩子们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灵魂是孩子,一切要从儿童出发。
首先,我们要把墙面环境创设的权利赋予孩子。开学之前的墙面布置并不需要教师做得面面俱到。如果教师一手包办了墙面环境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孩子被排除在环境创设之外,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无法影响教师对环境的创设。孩子们有参与活动室墙面创设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班级活动室的漂亮墙面上能出现自己努力的成果。其实,孩子们的愿望也恰恰体现了让他们参与活动室墙面环创的价值和意义,既可以表达他们的喜好,创设出真正喜爱的墙面环境,又可以发展设计和动手能力,这也是课程的—部分。
其次,我们要将教师的主题墙变成儿童的主题海报。在以往的主题墙创设过程中,关于主题墙做什么、如何做,教师并未征求幼儿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容框架来创设。幼儿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按照教师的要求画画、做调查表、为教师提供主题墙内容所需材料,却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真实想法,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我们可以将主题墙做成儿童主题海报。每个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记录、命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他们的创造性符号进行表达。有了更多表征记录之后,教师要支持孩子去展示,给孩子创造万众瞩目的、仪式化的机会。主題海报让孩子将探索活动的全过程用典型的表征符号、表征语言进行记录后,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布置与展出,从而分享经验。儿童的主题海报让幼儿知道成人重视他们的工作,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重新检视、反省和解释的机会,有助于经验的自我建构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
最后,要鼓励、支持、观察和引导孩子与墙面环境互动。幼儿喜欢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探索环境,喜欢可以看得懂且可以主动操作、自主游戏的墙面。只有真正进入幼儿视线的东西才会让他们有触摸、互动、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主题墙的教育价值也才真正得以落实到幼儿身上。高度适宜的主题墙会引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翻一翻、插一插、讲一讲、猜一猜、辨—辨,甚至闻一闻。教师的加入能增加互动持续的时间,能让幼儿更愿意去关注墙面环境,还能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墙面互动,发挥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
当然,这一切都依赖于评价教师工作的领导的思想转变。如果领导喜欢唯美的、满满的、给成人观看的环境,他们的喜好就会把教师带离孩子,投入到永无止境的墙面制作中来,导致一切又恢复了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