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定位研究
黄明格
【摘 要】从终身教育的视野来审视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分析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而从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方面阐述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与转型发展,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校继续教育;机遇和挑战;转型和定位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12-04
一、终身教育和高校继续教育
1终身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保罗·朗格让的观点,所谓终身教育,从时间上看,它强调了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它强调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最佳的组织方式和极具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为人们服务。[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体系要具有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全社会所有需要受教育者开放;二是要建立种类不同、形式各异和不同层级教育的必然联系和终身学习网络,最终实现各个层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从而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让其在一生之中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连贯性的教育;三是教育体系内部各种模式和各类教育之间应并重发展、并行不悖,人文教育与实用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高校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
根据学界观点,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是相对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言的,通常是指在职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再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从更广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各类继续教育都是一种结合知识更新和时代进步要求,基于受教育者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总体目的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识补充与工作技能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外延上讲,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讲,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依据;[3]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是介于传统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一种跨界型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板。它是由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由此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在从传统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完善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影响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1)时代背景:知识爆炸和技术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超越以往人类发展的任何时代,知识适用期日益缩短,传统“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不再让人奉为圭臬,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自我和谋求社会竞争的思想日渐成为主流。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与物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显著。在此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成员对于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时代机遇。
(2)政策利好:国家相继推出鼓励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要利好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方针;“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全社会层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主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使终身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政策的连续出台足以证明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决心。
(3)物质基础:高校教育资源充足。改革开放带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据相关统计,[4]在推进高等教育均等化的过程中,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都得到了改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和师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根本的优化。同时,随着教育均等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计划生育的后发效应又可能影响高校入学人数,导致部分高校陷入生源危机,现有高校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扩充的教育资源极有可能相对过剩而闲置下来,这些过剩资源无形中为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储备了充足的资源。这无疑会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扩容,这种扩容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场所。
2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1)教育观念滞后。如前所述,由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社会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还仍停留在观念层面,尚未形成自觉行动。加之用人单位和社会更看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以外的素养提升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相对轻视,相应冲淡了在职人员的非学历教育诉求。基于上述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从功利的角度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本科、研究生等普通学历教育方面,对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只是将其单纯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机制。这种陈旧思想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研发人员和技术创新项目,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育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极低。
(2)继续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具体表现在:从立法领域来讲,继续教育的现成法规主要集中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等领域,侧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非学历教育和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立法相对薄弱;从立法形式来讲,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是以《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意见》或者《条例》等形式存在,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对来说还很弱,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对行为主体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继续教育专门法, 把继续教育实施的总体理念、指导方针和办学体制等固定下来。
(3)继续教育需求多样化和供给单一化的矛盾。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多样化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和各个行业,对象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既有旨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又有侧重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有提升自身气质和修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又有实用科学教育;既有针对社会成员开展的社区教育,还有针对在职人员的实用技能提升教育。然而,由于高校教育产品单一化和教育模式单调,高校在满足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授课模式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么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么照搬普通教育课程设计,没有照顾到教育对象需求的多样化。
(4)功利化和非商业化发展。当前,我国开办继续教育项目的很多高校都存在认识误区,没有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本然职责,而是短视地将其当做“创收”工具,更有甚者,有些本来不具备相关办学资质的高校盲目跟风,开办所谓“高级总裁研修班”“国学研修班”和MBA\MPA课程,诸如此类,严重扰乱了继续教育的教育秩序,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市场化运作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应然模式,市场机制能调节继续教育的需求和学校的课程项目供给。非商业化发展,导致学校许多继续教育外包项目流失,各类企业只能不计成本内训员工。这就制约了此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影响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和转型发展 针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高校一方面要抓住发展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克服自身不利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缺陷,转变发展策略,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对自身发展重新定位,从而实现转型发展。
1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
具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
(1)在办学指向方面,高校应改变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创收”工具的现状。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人力、物力、技术和信息资源相对丰富,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具有开展综合性和交叉性专业教学的继续教育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把发展继续教育定位为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应该将继续教育和学校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2)在服务领域方面,高校应改变将继续教育定位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现状。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这种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一次性学校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新的人才标准不再仅仅看重学历,对是否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重视。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应该把发展继续教育定位于为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服务。着力于形成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格局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培训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等多层次继续教育服务的服务体系。
(3)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校应改变承袭高校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高校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本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本专业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学习为主,而继续教育的对象,特别是非学历教育的对象的教育诉求主要是提升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导,以知识延伸和创新开发为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立足于社会需求, 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 探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开放办学模式,将继续教育打造成为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衔接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1)由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型。任何的教育行为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孤立、分散的教育过程和行为都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改进。因此,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融合。首先,要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尝试创建“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根据学习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结构以及岗位要求不同而设计成人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的高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也可通过“学分银行”等形式实现学历和技能教育学分互认,促进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其次,要实现传统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形式相融合。函授、夜大和自学考试是传统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函授教育、夜大教育以面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但工学矛盾比较尖锐,学习环境单一;自学考试的优点是注重学生自学,但存在内容陈旧,应用性不强的缺陷。现代网络教育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但由于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高校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取长补短,促进各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再次,要坚持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在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厘清企业和社区在教育领域的真实需求,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合作,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职业化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还要深入社区,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综合性教育,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人文教育,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等,高校都可以发挥其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为社区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精神文化需求。
(2)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型。终身教育是面向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持续性教育,而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自足的个体,所以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继续教育也应该是一种特色化的教育。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与培训项目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同质化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埋没了教育的创造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办学的声誉。因此,要加快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性质、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对自己的服务区域、服务人群、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探寻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突出成人特色、职业特色和应用特色;其次,立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充分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课程,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训项目。
(3)由功利化向市场化转型。如前所述,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单纯以“创收”为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不符合终身教育发展的理念,也不符合国家加强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功利化并非是基于市场良性需求的市场化,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高校更加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和特色化发展,而且能够实现全社会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项目的优胜劣汰,促使高校继续教育整体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实行市场化战略还能倒逼政府改革,逐步理顺继续教育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给继续教育松绑,实现继续教育供给的多样化,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兴教,减少国家教育财政开支; 再次,内部竞争和自负盈亏的办学宗旨也能提高教育竞争力和办学效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继续教育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机制。
(4)由无序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型。国家要颁布和加快完善促进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的方针,在学历教育领域实行统一管理,合并重复或者功能相近的学历培训模式,助推学历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非学历教育领域,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培训标准的制定、办学行为监管和质量评估上来。从高校层面而言,高校普遍存在继续教育学院和各院系权责不清、管办分离等现象,没有统一管理和调配继续教育资源的机构。从人员构成上来看,继续教育机构也存在暂时性管理人员多,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任职教师不足的弊端。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此,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要明确职责,分类管理,理顺继续教育院所和各专业院所职责分工,在委托专业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各院系所的专业优势,从优整合校内资源。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队伍行为规范且有效。
【参考文献】
[1][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吴志勇,康飞宇.以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为导向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路[J].继续教育,2004,(11):18—20.
[3]李飞燕.成人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成人教育,2004,(1):20—21.
[4]张男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HUANG Ming-ge1,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2.Training Institute, Guangxi Edu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alyz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its current statu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rthermore, it elabo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how to make use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It hope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nstruct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ransformation and orientation
(编辑/赵晓东)2016第1期(总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