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国际化道路探索的思考

    潘婷婷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诞生起就与改革开放同步,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然而由于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断提升发展的高职院校也开始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就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中的地区发展分布、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奖励创新机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率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随着江苏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也同时带动了全省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依然备受挑战,由于社会的普遍观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还是优先选择高等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国际化办学也受到生源和资源配置的局限。

    1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等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学校从内到外,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变化。它其实是高职教育资源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

    2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

    2.1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分布不均。根据报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等专科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截止至2016年11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3所,分别分布在苏州、无锡和南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197项,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江苏苏南地区5个城市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75%以上,而苏中、苏北8个城市仅占不足25%,这说明在区域性分布上,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严重不平衡。

    2.2高职院校管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寻找合作院校时比较盲目,并且在寻求合作时热情高涨,但谈判能力不足。管理缺乏主动性,尚未形成协同集成机制。国际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基本充当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生源国,扮演的更多的是跟随者的角色。

    2.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国际视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都是围绕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整,难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教师出国进修时间较短,很难深入接触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2.4部分单位的外事工作部门职能定位需要转变,建立奖励机制和创新驱动。外事处工作人员经常受制于应付琐碎事务,因为多重工作和执行困难而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而各系部教职员工由于缺乏奖励机制,并没有参与外事项目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外事处单打独斗的局面。

    2.5我国高职教育缺乏国际资格认证,使得高职劳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美国曾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要通过教育,特别是通过国际交流,使学生达到世界标准。而我国未能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培养的学生国际化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国际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探索

    3.1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引进和培养教师,在引进师资时,重视教师的英语能力,在引进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时,要做好师资储备工作;同时计划性的对年轻老师、英语水平较好的老师进行培训,可以采取校内组织、海外短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本地区校企合作企业单位的外籍专家或技术人员,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这方面工作就做得非常到位,他们不仅聘请外教到校任教,还安排老师参加从事TAFE模式教学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今该校已有30名教师获得澳大利亚TAFE四级工作证书,同时还派遣老师赴澳参与中澳合作办学的语言教学中去,使得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有了保障,并由这些老师带动其他老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

    3.2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江苏高职院校应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来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校内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分管领导、外事部门和教务部门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模式、资产投入、管理模式等问题要进行及时研究解决。解放办学理念,重视国际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加强内涵,深入研究国际化教育的指标。制定有效的政策制度,根据院校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管理途径和实施方式,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参与国际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動性。

    3.3注重实效,实行考核

    将普通性互访转变为实质性交流,不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忽视实质上的国际化。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出国(境)人员,在回国后需对其进行考核,分享出国交流成果,做到教育投入和产出相匹配。

    3.4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国际化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的软实力理论,建设国际化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是显示国家职业教育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专家认为,国际化的专业教学其实包含三点:第一,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产业的专业标准;第二,要建立具备国际视野的,寻求世界共同元素的国际化专业标准;第三,结合我国具体特色,跨文化学习借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那么如何将我国专业教学标准与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相协调融合,首先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引进国际通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标准,还要重视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国际视野;专业课程体系以国家和国际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跨国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强调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广泛采取项目式课程;加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跨国企业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例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中所引进的课程里,不但借鉴澳大利TAFE国际人才培养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应用,形成课程测试的国际化评估标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优势学科,调整传统学科,剔除糟粕,取国外之精华,形成体现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又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专业学科结构。

    3.5建立国际化实训教学环境

    不仅要让学生在课程方面接受国际培训,还要让他们有机会在跨国环境工作中进行实习锻炼,与跨国知名企业合作,根据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扩大实训项目范围,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培养的国际化来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创新。学校可以从现实需求出发,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针对陛培养,通过境外实习,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国外企业的高效高质的工作氛围,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使学生具有全局性观念,服务于社会发展。而作为学校,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国际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

    3.6外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

    外事处应主动联系各系部,与各职能部门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全校关心外事、全校参与外事、全校推动外事的氛围。另外外事人员需加强培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外事纪律和学校外事规定;应系统化、规范化地组织外事人员学习与外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