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功能视角下发展型育人模式初探

    关键词 资助育人 功能 贫困生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19SQYR18)。

    作者简介:白玉,海南大学,副科级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38一、研究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有力举措,关系到教育公平、家庭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探究资助育人功能以及实现路径,有利于优化国家资助工作导向,完善相关资助工作体系,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统一指导,同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功能

    (一)人文关怀功能

    资助工作的核心是育人,一切举措都要围绕育人进行,教育人、资助人的工作归根结底是要给予人尊重、理解和关心,体现人的价值。人文关怀包含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两个层面,引导人们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物质关怀。物质关怀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显性功能,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关怀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只有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学生才能安心学习,进而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倾注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使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基本解决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物质关怀是扶贫助困的基础,属于保障型资助的范畴。

    2.精神关怀。精神关怀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隐性功能,关注的是受助学生内心舒适度。因此,精神关怀应落实在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上,成为一项“暖心”的工作。精神关怀是资助工作的难点,它的隐性功能标志着学生精神层面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捉摸性,从而要求资助工作更灵敏、更高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幸福、温暖和关爱,进一步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二)人格塑造功能

    人格塑造功能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通过一言一行展现真、善、美,在社会群体中体现人品价值。

    1.感恩意识培养。感恩是指对帮助自己的人或事给予感激和回报,是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让贫困生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学校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和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提升自己并回馈社会。

    2.誠实意识培养。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各项工作公平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它的含义是忠于现实,不作假、不欺瞒,讲信用、讲信誉。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诚信考试是对教育的尊重,更是对队友的尊重,以诚信为前提才能体现公平竞争;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欺瞒、不造假,才有利于对真正有困难的同学精准资助。

    3.自强意识培养。自强是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理想,活出尊严。在资助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认同劳动光荣和劳动伟大,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体现价值。资助工作者应依托勤工助学等平台,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梦想,敢于追梦,勇于圆梦。

    4.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若缺乏责任意识,则会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追求自我价值和人身自由,导致其形成自私的人格,甚至思想扭曲,危害集体,危害社会。培养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引导学生肩负更多的责任,承担家国建设的重要使命。

    (三)心理疏导功能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1.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则会导致自己丧失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则会导致自己盲目自大,对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悦纳、自我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

    2.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是指人在遇到困难或所处逆境环境时展示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日益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于大学生抗挫能力是新的考验,例如,大学生恋爱、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遇到的挫折。较强的抗挫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重新调整心态,激发越挫越勇的勇气;否则,会击垮自信心和意志力,带来悲伤、痛苦、焦虑的心理状态,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四)能力提升功能

    为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保障大学生长久发展,必须要满足其内在发展需求,主要包含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

    1.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本事的能力。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大学生在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上相对滞后,在方式方法上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差距。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其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科学手段指导。

    2.综合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是指从事专门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能够促进人的长远发展,比如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增加学生的实践平台并加以引导,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三、构建发展型育人工作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而且要满足贫困生发展需求,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为其走向社会提供强大保障。

    (一)心理疏导

    贫困家庭学生往往存在自卑、焦虑、抗挫折能力较弱等心理问题,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团体辅导、公益服务活动等,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和疏导,帮助贫困生学会适应环境、自我悦纳。

    (二)人格塑造

    塑造良好人格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说教式的教育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应贯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1.感恩意识教育。一是依托社会实践平台,设计专项培育计划,组织贫困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资助政策下乡”活动、企业参观学习活动、支教助农助医活动,引导学生回报故土、反哺家乡。二是依托爱心帮扶社团,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敬老院、孤儿院等建立定点帮扶,为贫困生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引导学生有慈爱之心和回报社会之情。三是依托明文规定,引导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例如,将“获奖、受助学生参加N个小时义务奉献岗”写入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2.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利用“新生资助政策宣传周”和毕业生文明离校等活动,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征信知识讲座,同时宣传普及金融知识,进一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进行资助诚信意识调研和校园采访,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教育学生;将资助诚信教育融入学生宿舍楼宣传栏,起到资助文化宣传和人人知晓的作用;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在贫困生认定前号召学生诚信申报。

    3.自强意识教育。通过“榜样评选”活动,挖掘自立自强典型,通过对励志人物事迹的广泛报道,向学生群体传递自立自强青春励志正能量;邀请“大学生励志人物”回母校开展“励志、感恩、成长、成才”的教育宣讲,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展现贫困家庭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的成长历程,充分发挥朋辈示范教育的重要意义;依托勤工助学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由“无偿性资助”逐渐向“有偿性资助”转变,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4.责任意识教育。通过思政课、“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知晓国情社情、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明白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党日、团日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实践,在基层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提升

    成立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由专家、专业课教师、校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等形成“助学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一是邀请专职教师或委托培训机构,对贫困生进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科目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等级通过率;二是通过专家、教师授课,对贫困生的专业课给予学习方法指导;三是在勤工助学群体中成立助学服务队,由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生组成,对学习成绩落后的贫困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同时依托助学服务队组织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四是建立教师帮扶学生的常态化机制,采取教师与贫困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结对模式,利于因材施教;五是实施“希望助学计划”:贫困生自行制定成长目标和计划,例如,雅思、托福、GRE学习,专业资格证的培训学习等,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并做好验收工作。

    (四)兴趣特长培养

    联合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开设兴趣特长类素质文化选修课,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成立兴趣社团管理办公室,负责兴趣培养类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和学员的招募。开设舞蹈、吉他、竹笛、国画、书法、剪纸等课程,培养贫困生高雅志趣。任课教师包括但不限于在退休教师、在岗教师、高年级学生、培训机构老师中聘任。

    (五)职业技能拓展

    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助力贫困家庭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一是加強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就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解决贫困生实习、就业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培训,使其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学会做事的方式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注重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考核,制定奖惩办法,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通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与模拟训练,为贫困生入职企事业单位提供保障,同时,引导学生在求职之前,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实力。四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打牢基础、立足专业、不断发展;为贫困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解决学生在发展问题上的困惑。五是面向建档立卡、孤儿、烈士子女等贫困家庭学生设立“星光班”,通过1-2学期的培训、实践、锻炼,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健康发展。

    (六)创新创业实践

    以实践促发展的资助理念开展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学者、企业校友为贫困生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进行面对面交流、答疑。二是以项目化的方式资助贫困生团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设置一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内容可以涵盖解决学校师生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建议方案等,面向贫困生为主的团队征集,并给予相应的资助金。支持贫困生通过实践促进自身发展,达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雯.论“全程式多样化”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课题组.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报告·2016[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年12月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