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计划:问题生转化实践及思考

    叶佳晨

    一、案例背景

    高一刚入学不久,班上的小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林是个男生,180cm的身高,180斤的体重,形象不是很突出,也不太注重个人形象,他的头发总是很长,不爱打理、油腻腻的,衣服也常常是东一块灰西一块皱的。刚入学时小林还较为安静,一周后开始“活跃”,最喜欢称呼每个人为“宝贝”,不管是男女同学还是老师校工,这一现象引起了班上互称“宝贝”的风潮。同时小林还常常在班里说一些“惊人之语”引得同学哄堂大笑,甚至在老师讲课时也一直插话,打断老师的课堂。

    二、案例解析

    通过谈话,小林承认自己有很强的“表演欲”,非常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他直言他之所以喜欢说另类、浮夸、搞笑的话,是因为他长相平凡,没有特点,如果不这么做就交不到朋友。初中时期,他就是靠这种方式和同学相处的,然而这也导致了他成绩的下滑。到了高中,他告诉自己要正正经经的学习,然而在开学第一周的“正经”让他泯然众人,没有人关注他、和他说话。从此他又不自觉的走上了老路,通过另类的外表、夸张搞笑的语言迅速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三、案例过程

    小林摊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校的仪表检查。在开学时学生发展处就进行了多次仪表检查,小林的过眉刘海很快就成为学生发展处的重点整改对象。然而在开学一个月、学生发展处几次提醒并下了最终通告后,小林还是我行我素,不听劝告。最终学生发展处只能联系家长当天带孩子去理发,从而解决问题。

    然而光是仪表问题的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在解决仪容仪表问题的同时,我针对在班里蔚然成风的“宝贝”问题,和学生发展处一起对小林进行了谈话。在谈话中我对小林想吸引同学注意、交到朋友的出发点表示理解,但是也明确的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称呼他人,尤其是女生和老师长辈为“宝贝”是非常轻浮、不礼貌的一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引起的笑声并不是真正朋友们之间玩耍发出的快乐,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哗众取众。和同学们一起互称“宝贝”,甚至同学们一起称呼老师为“宝贝”,只会让大家逐渐失去身份道德观念,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试想一下,这个社会会喜欢一个没有道德感、不懂尊重、随便乱喊“宝贝”的人吗?

    谈话到这里,小林做出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摇头。我再接再厉地问他:“你是想和同学们成为真正的朋友还是表面上的‘朋友?”小林答道想要真正的朋友。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会让自己的朋友到处喊人‘宝贝,逐渐成为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人吗?”小林再次摇头,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问他那应该怎么做。他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喊别人“宝贝”,并且由他负责教育其他被他影响从而喊宝贝的同学,保证以后不会听见任何人大肆称呼他人为“宝贝”。

    这次事件后,小林不管是从形象上还是行为上都“清新”了不少,班上果然再也没有听到“宝贝”的称呼。虽然平时还是喜欢插科打诨,但是也比之前要收敛很多。然而就在我以为事情解决了的时候,小林又捅了娄子。

    这一次是宿管老师生气地向学生发展处反应:小林在寝室一直以来都非常闹腾。有一天他去查房,发现小林和几个男生在寝室打闹。宿管老师上前想提醒他们赶紧抓紧时间洗漱休息,结果小林调戏似的对他喊到“宝贝~你来啦~”。宿管老师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五十来岁的男老师,被学生喊宝贝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非常生气。

    这次事件学生发展处联系了小林的家长,在小林和他妈妈的保证下,小林得到了最后一次机会,并没有被退宿。但同时他好了伤疤忘了疼,乖了几天后又控制不住开始作怪。

    四、问题解决

    小林作为一个典型问题生,对他的教育和引导经历了多个步骤,多种方法,通过抓住几个教育契机,最终逐渐将其进行转化。

    1.单独谈话,明确深层原因。对于小林经常出现的言语不正经的问题,我首先采取谈话的方式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明确小林的行为是出于引起关注、结交朋友的目的后,我以此为契机,通过和小林探讨“大家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真心朋友”,让小林在思想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正确性,为之后的行为转化奠定基础。

    2.强制措施,促进行为转化。在和小林就“大家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真心朋友”一问达成共识之后,我问他今后打算如何行动?他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喊别人“宝贝”,并且由他负责教育其他被他影响从而喜欢喊“宝贝”的同学,保证以后不会听见任何人大肆称呼他人为“宝贝”。我表示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并和他签订承诺书,使该承诺具有强制力,促使小林马上去落实。该方法起初非常有效,小林的仪表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由于缺少督促,三分钟热度一过,小林又逐渐放飞自我。

    3.多方了解,探寻教育契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同伴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单纯靠与小林谈话了解到的信息也是片面的。除了和小林单独谈话,我还去和任课老师了解他的上课和作业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情况;找几个和小林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谈话等。在这多方调查中,我从其他同学口中知道了小林想竞选电教委员的信息。彼时正是班委换届选举的时候,我发现这可能是个教育契机,便找了个机会向他确认他的想法。在明确他的意愿后,我便适当展示我的苦恼和犹豫。我委婉地表示电教委员也是班委的一员,除了管理电脑、多媒体之外,他还要承担班委的责任,例如班委在学习和纪律上要起带头作用、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而他之前的表现让我不那么放心将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他。他听到我的疑问后有点害羞尴尬,但最终他向我保证他会承担起班委的责任,我也同意给他一个机会,将他加入电教委员的竞选名单。最终,小林凭借在班里的高人气获选。在成功当选后,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是引以为豪且有着很强责任感。一旦他又不自觉地开始闹腾,老师和同学便强调一下他班委的身份,然后他就会克制一点。这让我感受到小林改变的决心,希望能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为强化,小林今后能脱离他人的监督与提醒,做到真正的自律。

    高二分班,小林现在已不在我的班级里。听学生们说他现在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他是他们现在班级的纪律委员,且在管理上颇有一套;他的人缘不错,在新班级适应的很好……路上偶遇,他嬉皮笑脸的和我打招呼,笑容阳光,已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油腻的“宝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