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堆花制作技艺及艺术魅力

    张亮

    摘 要:堆花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要想发扬光大宜兴陶堆贴装饰工艺就必须转变创作观念,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堆花;制作;特色;技艺

    1 前言

    中国陶都江南宜兴,风景绚丽,气候宜人。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烧制陶器。随着文明脚步的前进,宜兴陶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朝代,都从未间断窑火,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五个品类。它们就像上天赐给宜兴的天然宝物,在历代文人与艺人的共同创作中汲取着我国多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元素。

    2 堆花制作技艺及艺术魅力

    在日用陶器生产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为点缀日用陶器,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开发出堆花及新的釉彩品种等装饰手段与工艺,其中起源于早期青瓷堆塑装饰的堆花工艺,宜兴均陶,据历史考证,始产于北宋,到了明代中后期,由原先日用为主的“日用陶”逐步升华为艺术陈设陶,以其独特、高雅的工艺水平著称于世。并以器形硕大、造型端庄稳重、釉色浑厚而富有变化,均陶釉色,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传统堆花是纯粹采用“平贴法”,有别于现代堆花是传统“平贴法”与创新的堆贴技法有机结合,进行作品的创作。现在堆贴花面的立体感明显增强,已呈浅浮雕或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有考古发现,宜兴均陶,或称宜均的创造阶段在明初或宋元,至于那时的实物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到明代中期,宜均的生产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典型的是“欧窑”,它是宜均成熟时期的代表,其品种繁多,按用途分别有盘、钵、瓶、盂和洗等类,尤以洗类为多。历史上,宜均又称为仿均陶器,所谓仿均,是指它的釉彩是仿制河南汝洲钧釉或类似钧釉而已,然其胎骨、工艺,特别是器形等基本要素是宜兴陶器自有之特色。宜均虽是宜兴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蜚声中外的陶艺名品,并未自成宜均独特的器型、胎骨和工艺等。

    1955年,我国第一套均釉蟠龙圆陶台在丁蜀镇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均陶工艺厂最早前身)由魏洪春、赵金扬设计制作成功。到六十年代初,丁蜀镇的建筑陶瓷厂、大新陶瓷厂也相继生产均釉陶台,销势十分看好。1972年,宜兴均陶厂为朝鲜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承制均釉成套大花盆,在花盆上堆贴了朝鲜国花“木莲花”图案,与青瓷厂承制的大花盆一道,合成双璧,运送朝鲜,代表国家祝贺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堆花称为宜兴陶堆花技艺,是将一种或数种有异于坯体本身色泽的泥料,堆贴到坯体上,再通过大拇指的各种挤压技法,堆贴出具有一定立体感的类似浮雕的画面。包括装饰画面和作为主体艺术的堆贴。笔者创作的作品在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造型浑朴典雅,古韵中含清新气息,艺术张力强烈,造型和谐统一,釉彩变化梦幻,堆花画面吉祥喜气,手工技艺技法娴熟。

    堆花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要想发扬光大宜兴陶堆贴装饰工艺就必须转变创作观念,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决定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装饰在形式上是辅助“用途”的,是装饰却是渗透人心灵的,装饰是深入生活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审美。宜兴陶堆贴装饰靠朴实的装饰语言,表现民间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3 总结

    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都需要追求舒适和营造美感,这都离不开色彩。色彩是人类视觉中最响亮的语言符号,是环境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型、纹样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信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