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大事年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孙志纯

    

    

    [摘要]大事年表是记述历史的一种传统方法,它是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之间联系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历史课堂有效运用大事年表进行教学,既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考选拔的需要运用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历史事件的时空顺序,提升学生依据史实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还可渗透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事年表;历史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67-03

    历史大事年表,顾名思義,就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资(史)料收集起来,依事件的年、月、日顺序排列,并简明扼要且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来。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大量的年表,这种方法也一直为后人沿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运用历史大事年表有助于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为例,介绍、展示历史大事年表的制作及用途,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梳理教材,编排事件,培养时空观念

    编制年表的前提是收集资料,然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历史事件。主要步骤如下:1.通读教材和补充材料,找出时间和事件。2.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事件。3.剔除无关事件,形成年表。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做好不易,需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方面:要全面细致地阅读教材,包含插图和小字部分,还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挖掘隐性时间和事件。

    教师方面:除了明确任务、介绍方法外,还需要补充适量的材料。历史大事年表的制作与所拥有的资料有直接的关系。原则上应该海选资料,但是鉴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只需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即可。以本课为例,教师可以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阅读。

    在制作年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时空观念。如陈志刚教授所言:“时间观念素养是一种历史认识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形成。”[1]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就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

    其一,有利于掌握各种纪年法、理解各种时间表述的方式,并能判断时间的先后顺序。教材中除了有明确的时间表达外,如1215年、1832年,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述,如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等。制作年表首先就要判断这些不同的时间表述方式所代表的物理时间。如17世纪初一般指的是1600-1620年,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指的是从1603年到1714年的111年间,工业革命时期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这样统一转换为公元纪年后,就很容易判断事件的先后顺序了。

    其二,有利于理解时间节点的历史意义。时间不仅是一个物理坐标,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例如1689年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年《权利法案》颁布了,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时代。

    其三,有利于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时序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记住事件发生的年代并判断其先后顺序那么简单,还要能够根据先后顺序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上述年表中我们可以认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削弱了英国国王的权力,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日后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做了铺垫。

    二、精选史料,简化年表,学会解释历史

    根据教材和相关材料梳理形成的大事年表,虽然内容详细,但是不免枝蔓过多,会加重学生负担,所以要精简年表。

    设计学生活动:1.你认为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有哪些,将其选出,并形成一个新的简洁年表。请你将年表展示给大家的同时阐明理由。2.其他小组指出该年表的优点和不足,并陈述理由。

    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形成新的年表,如:

    该年表的设计,一方面精简了学习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同时还兼顾了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邓京力教授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的过程。[2]学生在大事年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形成新的精简年表,正是其历史解释素养的体现。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

    (一)学会对史料进行归纳、整理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和前提的,但是史料浩如烟海,就算是依据某一主题来筛选其数量也偏多。因此有必要对史料进行归纳、整理和选择。课程标准也要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选择的前提是整理和归纳。历史大事年表将主题事件尽可能全面地罗列,提供了详尽的史料,方便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和选择。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可以发现大事件主要分为立法保障、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和两党制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选出关键的事件,如光荣革命、《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等。

    (二)学会重新建构知识

    何成刚等认为:“历史解释的核心旨趣,在于建构意义,不在于接近历史真实。”[3]这句话并不是说历史真实不重要,而是认为历史解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基于史料与事实,遵循一定的原理、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研究行为”[3],即主要是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习得,并不是强调对历史研究的学术追求。学生在原有详细年表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年表,无论是否完善,都是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重新构建。

    另外,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也兼顾了史料实证的培养。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的,也需要运用史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论证已有的观点。“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也不例外。因此,历史解释的过程往往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

    三、运用年表解读历史,渗透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但唯物史观的教学不可生搬硬套,而应该创设情境、巧妙渗透、润物無声。

    设计学生活动:1.观察大事年表,你认为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英国一定会建立君主立宪制?请说明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渗透唯物史观。

    首先,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根本原因的追问,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白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并学会运用这一科学原理分析历史、解释历史。

    其次,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防止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决定政治,但往往容易被异化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王加丰教授也认为:“经济因素或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精神因素在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起某种或大或小的决定性作用。”[4]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固然是其根源,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其历史传统、文化氛围、政治环境等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观察年表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多种因素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历史学家张艳国认为:“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其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基本原则和精神本质。”[5]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四、审视年表,感悟历史,孕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课堂的终极意义所在。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思考题:观察年表,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启发?

    学生讨论后谈个人感想: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暴力冲突;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进行妥协;要尊重历史传统;制度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要不断改革,追求完美;……

    通过探讨,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从历史过往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增长智慧,这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尊重传统文化、理解改革不易,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始终与时间和史实相伴,运用历史大事年表,能有效地凸显历史时间脉络(时空观念),对于开展以史料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渗透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覃玉兰,陈志刚.时间观念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 11):34-41.

    [2]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6):3-8.

    [3]张克州,何成刚,康琪.历史解释:内涵、任务及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1):3-8.

    [4]王加丰.再谈“史观”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7):10-15.

    [5]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