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网络舆论安全的思考
梁贞
摘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参与手段,网络舆论对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科学认识网络舆论,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网络舆论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86-02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舆论作为一种软实力,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当,并且彰显出特殊力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由此可见,互联网赋予了民众更多的力量,已经成为网民使用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
一、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一)网民的状况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全年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我国网民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同时,广大网民对国计民生等各方面社会问题高度关注,充分发挥了网络监督的作用,尤其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网络的基础设施
网络舆论依托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输和接入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3.31亿,域名总数为1915万,网站数量273万,宽带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但我国宽带网络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三)政府网站功能
政府网站除了自身的工作特性之外,还具有公共交流宣传平台的作用,政府网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其它网站不能比拟的,作为政府对外宣传窗口,应及时全面准确传达党中央声音并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和意愿。起初的政府网站仅仅能提供信息浏览功能,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民参与民主政治热情的高涨,政府网站还开通了查询、搜索、论坛、咨询、下载等多种功能。截至2014年初,各级政府网站普及率不断提高,我国副省级以上、地市级、县级地方政府网站覆盖率分别达到100%、100%、80%。
二、我国网络舆论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府治理不足
1.网络舆论调控能力低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由于受传统政治的惯性影响,对来自于网络的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往往表现的很抗拒,不善于和民众通过网络来进行对话和沟通,面对网络舆论,甚至有部分政府机构级及其工作人员表现的不知所措,因此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的意见表达就成为了唯一的意见表达,实际上,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话语参与到社会对话中去,这种对话和沟通能平衡网络舆论表达,缓解单一化的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现实某种破坏性压力。由此可见,较低的网络舆论的调控能力,小则影响个人形象和影响力,大则影响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
2.电子政务严重滞后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布的《2008年全球电子政务准备报告》中,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一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电子政务完备度指数”,分别是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素质,并以此为标准对联合国192个会员国进行综合评估。该报告显示:分析从全球实现电子政务的189个国家中得到的数据,(有3个会员国没有电子政府)平均准备度指数为0.4514,中国的准备度指数为0.5017,全球排名第65位。首先,基层政府网站的管理维护不到位。许多基层政府网站起初设置的原因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所以上级检查后再无信息更新,看不到最新的政府信息,政府网站也就变成了过期的报纸,甚至有的基层政府网站根本无法进行登陆访问。第十三届(2014)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上公布,2014年曾抽测了600家区县网站所链接的部门乡镇的网站进行测评,发现其中87%的网站存在三个以上栏目长期不更新的现象,近80%的网站存在部分功能或者页面使用无法打开的情况,90%的网站存在着暗链、伪链和链接无法使用的情况,基层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当前网站在可用性问题方面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其次,政府网上办公效率不高。许多政府网站设置便民服务,可以在网络上处理一些事务,以此减少部分环节和人员的设置,达到便民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事情不能在网上一次完成,还需要到有关部门亲自办理和等待有关人员的回复。
(二)道德治理不足
由网络所特有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性所决定,网络信息无法受到传统媒体那样的内容审核,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传递信息,表达政治见解。这一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信息的同时还掺杂有许多虚假信息,上网者可以不负责任、不受限制地发表言论,网络技术则可能成为制造流言的最好工具。
(三)法制治理不足
通过法治才能保证网络政治活动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发展状况迅猛,1997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只有的62万,发展到2014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6.49亿,几乎占据我国人口的一半;上网方式也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的宽带上网、无线上网等等,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作出相应调整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三、维护我国网络舆论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治理,促进“网络舆论”秩序化
1.提高网络舆论的调控能力
首先,摒弃封堵思想。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封堵任何一条新闻线索都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所以如何准确客观进行事件的回应是关系到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问题。因此,事件对社会产生的舆论影响与政府信息公开的事件、公开的程度、公开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所以就要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主动的引导舆论。
其次,抢占舆论先机。新闻界有句话叫“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现在的网络化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周期已经大大缩短,所以面对网络舆论,要有政治敏锐性,做到先知先觉,及时提供权威信息,抢占引导先机。
最后,回应虚假信息。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面对网络虚假信息,要通过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驳斥一些消极的、失真的社会舆论,消除其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2.增强电子政务的服务和互动功能
首先,建立统一人性化的电子服务平台。构建统一的电子服务平台,采用统一的操作系统、数据格式、安全技术等,方便各地方、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优化电子服务平台的可操作性、易操作性。
其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对于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方面的信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依法依规做好公开工作。适应网络传播特点,更多运用图片、图表、图解、视频等可视化方式,增强政策解读效果。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重大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依法按程序第一时间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持续发布动态信息。
最后,建立开放式决策系统。网络作为一种互动式的交流工具,改变了以往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官民”关系,实现了民众在网络上与政府的沟通,民众也愿意参与到政府的各种决策中。在电子政府的构建中,也可考虑建立相应的开放式决策系统,听取民众意见,参与政府决策。
(二)加强道德治理,促进“网络舆论”规范化
2014年底,我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有强烈的网络参与意愿,是网络舆论活跃主体,但受到年龄阅历等限制,难免会形成与主流舆论相悖的思想和言论,网络上有一种极端现象,即所谓的“理性者不发声,发声者不理性”,这种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所以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培养尤为重要,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网络道德意识,注重网络礼仪培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与道德风貌来影响网民,在网络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那些落后的、非主流的、腐朽的思想赶出文明网络空间。
(三)加强法制治理,促进“网络舆论”法制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网络的虚拟性总是给人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现实社会中,受制于法律约束,一些人不能随便传播虚假信息,造谣生事,但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这些人却肆意散布不实小道消息,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亟需制定独立的网络法去规范网络空间秩序,只有以互联网立法协调网络治理权力,明确国家、企业、个人在网络使用中的责任,才能确保网络空间中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 出版社,2011.
[2]吴琪.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3]赵强.试论舆论的功能[J].学术界,2009,(2).
[4]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中国 软科学,2008,(6).
[5]徐正.传播的博奔: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 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