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园合作中的教师指导
刘格言
一、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家园合作的实践效果关乎幼儿在园期间的情绪情感、能力、亲子关系等的建立,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长,不仅要—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园关系需要教师阳家长双方防调配合,任何一方若懈怠或支持不足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需求不断加大,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联合的育儿方针势在必行。那么,作为家园合作的指导方,教师应实时掌握幼儿变化和家长需求,及时更新自身指导方法,促进家园合作协调发展。
二、中班家园合作现状分析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从学术上可称之为“亲师关系”,在育儿过程中,亲师关系因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教育注重点等不同而产生争执和分歧。中班幼儿大多数为4~5周岁,正处于自我情绪情感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高发阶段。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幼儿能够快速接触并接纳外界讯息,这给教师和家长在育儿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当前,中班幼儿的膳食选择、学习能力和情感自控的培养等都是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幼儿园实践教育的经验分析:第一,幼儿在园和在家的状态截然不同,特别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和意识较强;二孩政策开放以后,作为长子的幼儿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家园合作中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育儿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家长对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界定不明确,导致教师指导单一,无法达到优质的标准。第三,祖辈教育无法良好地融入家园合作,不能实现科学化的家园合作,因为家园合作主要强调的是父母角色的融入和配合。第四,家园合作浮于表面,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成效不大。例如,我园通过“幼教三六五”平台布置的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认为只上传照片就算完事了,并没有达到科学育儿的目的,这也给幼儿产生了“做什么都要以照片为证”的不良印象。
从教师指导的角度分析:第一,在家园合作中,教师的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组织能力不足,指导形式较为单一。第二,教师在家园合作中的应变能力不足。第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及时更新,指导方式较为老旧。第四,教师在家园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将园本指导和合作的关系理解为指挥或过度依赖家长,使得家园关系较为紧张。
三、中班家园合作的指导意见
在家园合作中,教师指导的主体不仅有幼儿,还包括家长。对于在法律概念中无行为能力的幼儿来说,家长的态度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导向。
(一)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及时掌握家长近期的育儿心理需求
在此,我们需要注重“多渠道”和“近期”两个关键词。由于家长的年龄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存在差异,家长接受教师指导的方式无法统一,所以教师选取适宜的指导方法是关键。由于幼儿发展的可变性和转移性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家长时必须抓住“近期”这一需求,实时掌握和了解家长近期的育儿心理需要,确保家园合作有效推进。
家长的育儿需求来自幼儿的近期发展状态以及自身对幼儿发展标准两个方面,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指导目标和指导程度。例如:中班4周岁的幼儿刚经历敏感期,在情绪感和能力发展方面的多变眭较为明显;中班5周岁的幼儿正面临着升班和知识积累的双重考验。虽然年龄仅相差1岁,但家长的需求也会发生两极分化:4周岁阶段幼儿家长的教育需求多为培养幼儿情绪情感表达、自控能力、合作能力等;5周岁开始,有50%以上的家长会倾向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个阶段的幼儿分开指导。
目前,幼儿园常见的指导途径是班级微信群、家委会、家长学校讲座、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利用入离园时间与家长面谈。虽然指导方式有很多,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正确的方式是关键。例如:我在班级中将家园合作工作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父母独立教育子女的,第二种是由祖辈独立教育孩子的,第三种是祖辈养育和父母教育同时并存的。这三种指导方式的相同之处是:通过班级微信群和转发园所公众平台信息,让所有参与家园合作的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幼儿园近期发布的信息。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第一种家长多为90后,可以更多地选取微信等多媒体沟通平台,既便捷又适合年轻父母接受;第二种家长的思想较为保守,可选取放学后面谈和书面材料指导的形式,便于老人通过直接指导更好地接纳教师的意见;第三种就需要融合多种指导方式,如班级家委会、家长学校的指导要求父母必须到场,园所信息接收则不作过多要求等。
(二)教師要提高自身专业指导素养
1.平等对话
双方和谐共处是家园合作的保障。教师要和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帮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明确家园合作是“50%+50%=100%”的育儿方式。通过教师的及时关心和疏导,家长能够更加信任教师,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重要性。
2.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平等对话后的提升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家园合作中难免会出现分歧,而双方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接下来工作的开展情况。教师要理解和信任家长,不能因为家长工作不配合而对幼儿或家长产生忽视甚至厌恶心理。只有双方在平等的对话中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相互体谅对方,家园合作才能更加高效、顺利地开展。
3.应变能力
教师的应变能力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家园合作中有许多突发状况是教师和家长都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家长出现“小学化”倾向时,教师在谈话过程中的劝阻或引导可能会与家长产生较大分歧。此时,教师就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用实例和自身育儿经验及时消除家长的“小学化”思想倾向,同时在指导时要做到“快、准、稳”。
(三)教师要重视家长的反馈意见
教师和家长是家园合作的两个主体,双方关系是互动式的、循环式的。教师不仅要掌握适宜的指导方式,还要懂得有效、实时地收集家长的意见信息,及时反思、剖析和反馈。中班幼儿处于学前教育的中间阶段,富有多变性,而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也会更高。因此,教师在初次指导家长后,要有计划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实时变化,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家长,同时获取幼儿在家庭中的改变和新问题,确保家园双方在不断互动中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这种良好的亲师关系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育儿负担,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还能帮助教师提升对幼儿的了解,择优选取教学方法,促进家园合作。
(四)教师之间的分工要明确
中班教师的配备通常为“两教一保”。在家园合作中,三位老师的工作内容要做到统一目标、相互协作、分工合理。首先,三位老师必须在有效协调和沟通后达成一致的家园合作指导方式和目标,确保在指导工作中不出现过多分歧或争议。其次,班长作为家园合作的主导,应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因为多数家长会倾向于班长的指导方式和信息来源;副班长要做到时刻与班长保持一致的指导意见,如出现突发性问题时要私下及时沟通,避免在与家长沟通时出现争执,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质疑或不信任感;保育老师在单独接收家长信息时要做到适宜对答,如遇到疑难问题必须与两位主班教师沟通后再回答家长。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中班幼儿大多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因此中班幼儿家长在关注幼儿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也不同于托、小班幼儿家长那样细心,这就对两位主班老师的家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育老师也要及时起到辅助作用。当然,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情感等原因在育儿方面更偏向于听取某一位教师的建议,因此教师必须保证分工明确,协调统一,避免处于被动状态。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在中班家园合作中,教师要重视家长的作用,只有在正确、适宜的指导方法中引导家长增强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明确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有用、实际的,才能保证中班这个敏感年龄阶段的家园合作更加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