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新实体经济思考

    郑妮 王珏玲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然而,由于经济运行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国内许多城市尤其是县城“实体经济不实,虚体经济太虚”的情况较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当下转型发展的攻关时期,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壮大新实体经济,使县域经济焕发新机,可以从新动力、新模式、新生态三个角度进行思考。聚力“双创” 培育发展新动力

    ——提高创新驱动能力。人才方面,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人才强县。首先,“引进来”。通过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其次,“走出去”。注重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度交流,对县域企业的在职人员进行再培训以适应新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组织定期参加研讨会、峰会,不断提升人才创新素质,例如在杭州市阿里巴巴滨江园区举办举办的“新经济 县域即未来”——2016中国县域智慧外贸峰会。最后,健全相关服务机制,完善人才待遇条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确保人才发展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

    企业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创新要素充分涌流。一方面,通过相应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升级技术装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增强企业与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同时鼓励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从创新创业载体来看,应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域内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以产学研有效合作为基础,依托“互联网+”,打造适宜大众创新创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放式创业平台,建设一批真正为创业者提供交流学习、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共享技术的众创空间,实现创业与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激发县域创业创新活力。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全面释放政策红利。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更多利好政策,并做好国家与地方科技创新政策的衔接工作,根据县域内产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断推进配套改革,使政策全面落地。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配置体制,加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投入、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投入与县域科技型项目研发投入,支持返乡企业家、大学生、农民工等创业就业。“互联网+县域特色” 打造发展新模式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实现“互联网+”模式的基础,政府应在没有条件的县域建设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针对老化、滞后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与升级,引入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物流等技术与服务,尤其是在交通、宽带、数据、仓储、物流等方面,此外,政府还应完善县域民政、农业、工业等社会化服务,建立“互联网+”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园区,实现“互联网+”新实体经济集聚,形成商务生态圈。在四川崇州地区,早在2015年已初步完成城市网络基础、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并构建崇州大数据产业园,为其他县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利用地区优势,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在跨界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巩固成果,县域应利用好地区特色,依托互联网平台,向“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向多元化发展。农业上,结合县域农业资源条件,通过搭建专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预警、监测等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旅游上,从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着手,打造县域生态景观特色“产品”,与旅游网站合作,开发县域旅游产业资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源上,借助于当地特色大力开发新能源,通过推进能源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生产、管理、销售三位一体;电子商务上,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跨境电商,促使县域产业各要素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有效流通,反过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品牌。产业提升 构建发展新生态

    ——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实现供需两侧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另一方面,化解产业过剩,紧紧抓住“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为依托,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结合县域产业资源特色合理规划结构布局,搭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形成科学合理、多园区互动的县域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打破行业壁垒,通过专项资金、重大项目、试点工程等优势资源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利用其区域特色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

    ——以市场监管为核心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政府推动建立市场监管协调合作新机制。一是明确市场监管主体职责权限。依照权力清单,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限,合理划分各监管主体部门的职责,梳理各市场监管主体部门的行政权力,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联防机制。二是放宽市场準入,实现监管领域全覆盖。不断推进县域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构建宽松、合法、高效、公开的市场准入体系,实现“重审批轻监管”到“宽准入严监管”的转变;贯彻落实工商管理部门“双随机一公开”与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在县域内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

    杠杆撬动:以行业协会监管促进行业有效自律。一是培育引导行业协会。政府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支持,尤其是在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产业领域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重点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公信度高、服务能力出众的行业协会。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上,应构建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组建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来打造征信体系,对行业协会的运作过程、会员信息等动态披露及公示,并建立相应奖惩机制。 服务职能上,为行业和企业服务,并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传下达,协助执法。

    彰显责任:不断提高企业自治能力与水平。一是科学确立县域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大力支持第三方机构指定体系化、科学化的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同时引导部分企业主动、依法依规退出行业领域。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在县域开展企业信用承诺活动,签订法人代表信用承诺书,自愿接受信用监管部门、行业、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三是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能力。倡导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帮助县域内企业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和风险识别体系,指导企业完善内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