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支架式教学原则(Scaffolding Principles)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英语学习对中国孩子来说并非母语学习,因此初学阶段,为使学习过程得以发生,教育者要提供一种支撑性框架辅助学习者,此过程简称支架式教学。本文基于语言输入假设、任务型教学,以朗文教材1A第六单元Look at me!为例,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搭建并逐步撤出教学支架,以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原则;语言输入假设;任务型教学

    【作者简介】闫菲,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附属外国语学校。

    一、自然完整的语言情景是搭建 “学习支架”的重要前提

    语言输入一般指初学阶段学习者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语言或语言材料。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听教师们反映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语言输出不完整等问题,同时又找不到有效的对策。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指出,理想的语言输入有4个特点:1.可理解性,即学习者听到或读到可以理解的、稍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2.趣味性,即为减少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让其自觉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因此输入的材料需要有趣味;3.足够的输入量,语言输入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在大量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4.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习得最好在自然的语言情景里通过大量输入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发生。以上4个原则,笔者认为非语法程序安排、情景的自然性、完整性尤为重要。初学阶段学习者看到、听到的自然完整的语言情景可以帮助其搭建之后语言输出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保障了输出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此也就能解决上述学习者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语言输出不完整等问题了。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循序渐进撤出“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搭建成功后如何科学地撤出呢?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提供了一种思路。任务型教学法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其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并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泰斗David Nunan在其经典著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到,学习者在初学阶段容易遇到超出他们现有语言处理能力的整体性语言“块”,这时搭建支撑性框架辅助其开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任务型教学法的“艺术”就在于怎样搭建并适时撤出这种“学习支架”:撤出过早,学习过程会“崩塌”;迟迟不撤,学习者就无法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中所需的独立自主性。

    设计梯度练习是撤出“学习支架”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知识重难点,设计步步深入、拔高的练习,由浅入深,慢慢撤出初学阶段起到辅助作用的“学习支架”,使学习者最终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应知识技能。

    三、“学习支架原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章中,笔者以朗文教材1A第六单元“Look at me!”为例分析“学习支架原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描述自己长相及身体特征。

    在自然完整的语言情景中搭建“学习支架”。

    上述提到自然完整的语言情景可以保障输出过程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本节课提供的语言情景便是如此。教材附图是学生们在School Play上介绍自己的场景。如下图:

    为创设更符合一年级学生兴趣的语言情景,笔者备课时对教材语言情景做了修改:以在森林大会上选出最佳动物为背景,设置Animal of the year比赛,参赛动物通过介绍自己参赛,学生通过聆听动物们的介绍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句型:I am…, I have…

    该语言情景共设计3次输入过程:(1)听大意:结合图片听懂文本大意;(2)听语调:听的过程做好升降调标记;(3)边听边小声跟读。如此3遍听读之后,学生对原始的语言情景就非常熟悉了。

    熟悉了语言情景之后,要检验学生的听读成果。此过程笔者会利用小组练习、展示的方法。小组练习能保证全员参与,小组展示可以利用师生、生生评价、再重点听读等方式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及语音语调的印象。

    利用梯度练习逐步撤出“学习支架”。

    David Nunan提到任务型教学的“艺术”在于了解什么时候撤出这种“学习支架”,让学生形成自主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學中,笔者发现在扩展练习中设计梯度练习对撤出学习支架有很大帮助。同样是语言练习,不同的练习形式难度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练习。

    ①梯度练习一: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句子。如图5中,教师可以指着小兔子的耳朵询问学生big ears or small ears作为提示。

    难度分析:在对原始语言情景熟悉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答案,由此可见此部分难度较低。

    ②梯度练习二:单词排序。如图6中,学生需要把乱序的单词组合成准确的句子。

    难度分析:在做此部分练习时,学生需要脱离教师的引导,独自完成句子。相比梯度练习一,学生无形之中撤出了对原始句子结构的依赖,即撤出了一部分初学阶段的句法结构“学习支架”。但此项练习也保留了句中的单词,使得初学阶段的学生有据可依,不会有畏难情绪。

    ③梯度练习三:根据图片自主描述动物形象。

    难度分析:在做此部分练习时,学生需要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独自完成句子。相比梯度练习二,学生再次撤出了对词汇的依赖,即撤出了词汇的“学习支架”。

    利用原始的语言情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上3个梯度的题目,依次完成后,学生完全撤出了原始语言情景的支架,熟练掌握了教材的目标。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现代外语教育主张学生在语言情景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相比原始语言情景的创设,学生对日常生活情景更加熟悉。因此把原始语言情景转换为日常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其消除紧张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达到此目标,笔者又设计了如下情景。

    与Animals of the year活动类似,班级将举办Students of the year活动,参赛要求便是自信大方介绍自己的长相及身体特征。笔者由此出发设计了梯度练习四。

    ④梯度练习四:语篇输出。

    难度分析:此练习为拔高练习,是在撤出学生对原始语言情景所有支架的依赖后创设得更加贴合日常生活的新语言情景,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知识的效果。因有了前期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做此项练习时没有畏难情绪,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完成梯度练习四后笔者导入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Everyone is special! 我们无法根据长相和身体特征选出最佳动物及学生,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由此可见,撤出“学习支架”的过程可以通過控制练习的类型和数量决定。撤出过早,学习过程会“崩塌”;迟迟不撤,学习者无法形成“自主语言运用能力”所需的独立自主性。在科学撤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逐步习得语言知识的成就感。

    四、结语

    本节课共出现3种语言情景:教材语言情景、教师创设的2种语言情景。英语学习对中国孩子来说并非母语学习,因此初学阶段的语言习得过程最好在自然的语言情景里通过大量输入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来实现。学生在对语言情景的理解中搭建并撤出了“学习支架”,这样既能聚焦新的语言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知识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收获逐步习得新知并运用新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许海铭.语言输入理论与外语学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1).

    [3]黄利华.设计“梯度练习”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9).

    [4]何家宁.外语教学中的输入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3).

    [5]David Nuna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6]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Prentice Hal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