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经验探究
李郭稳
摘要:由于近年来中印高层会晤频繁,自2013年6月印共(马)总书记卡拉特率领代表团访华以来,印共(马)又从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回顾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34年的执政经历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功的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模式。由于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环境的冲击,以及自身政权与邦派斗争的激化,现实客观环境促使了命运多舛的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地位的丧失。本文通过讲解印共(马)概括、西孟加拉邦的基本概况、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成就以及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地位丧失的原因四个方面来解析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历程。
关键词:印共(马);西孟加拉邦;执政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56-02
一、 印共(马)的产生概况
1920年10月,共产主义领袖及理论家罗易受邀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补充列宁关于民族及殖民问题的理论,并在苏俄塔什干成立印度共产党。由于英殖民统治,致使印度共产党发展极为缓慢。1962年,印共总书记高士去世,南布迪里巴德当选为总书记,丹吉当选主席。可是,丹吉一派主张印度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应当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国大党掌握领导权,而孙达拉雅一派则认为国大党是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是人民的敌人。因此,两派斗争越演越烈,2月,南布迪里巴德被迫辞去总书记的职务,丹吉完全专断独裁。10月,中印边界发生军事冲突,导致两派认知不同,相互指责,矛盾加剧,引发分裂趋势。1964年,因丹吉信件真伪为导火索,10月31日至11月7日,孙达拉雅印共左派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直至1966年,改党名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现阶段,印共(马)历经挫折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印度最有实力的左翼政党之一。
二、 西孟加拉邦的基本概况
1947年,由于蒙巴顿方案影响,导致“印巴分治”,西孟加拉邦也从孟加拉邦分离出来,成为印度联邦的第五大邦。东部邻阿萨姆邦和孟加拉国,南部邻孟加拉湾,西部邻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和加尔克汉德邦以及尼泊尔。
追溯到18世纪,孟加拉是印度古代文明中心以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先后被雅利安人、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以及莫卧儿帝国统治,直到17世纪末,英国当局经过一系列的政治阴谋手段,获得了孟加拉的统治权。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提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马克思提到的“双重使命”在英国殖民统治并分割孟加拉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从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普拉西战役中根深蒂固的控制了孟加拉,加尔各答则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印政府在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当时印度总督寇松为瓦解国大党,于1905年10月26日将孟加拉一分为二,遭到了孟加拉各民族的反对,尤其是激进派以及工农群众的斗争加剧,但是在印度,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及政治上的优势无法撼动,小资产阶级在一定阶段又充当革命的先锋队。所以,斗争注定失败。
三、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成就
1920年伊始,孟加拉的共产主义运动在整个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的“共产主义运动之父”罗易的故乡就是孟加拉。当然,加尔各答更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城市之一。但是1947年以后,由于蒙巴顿方案的作用,孟加拉的共产主义组织产生了分离,一部分转到东孟加拉,一部分转到西孟加拉。
1964年印共分裂为印共和印共(马),1967年,印共(马)在邦议会选举中击败国大党取得胜利。由于印度本土的种姓和宗教对战频繁加剧,导致印共(马)争取国际认可的时间遥遥无期以及自身发展的缓慢。直至1977年,在西孟加拉邦的议会选举中,印共(马)获得了决定性成功。特别是在1977年至2000年,印共(马)杰出领导人乔蒂·巴苏连续担任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首席部长。在其任职期间,农业发展迅速,并且制定了合理的土地改革政策。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三十四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通,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实践得出切合该邦实际情况并具有印共(马)执政特色的发展道路。党章也明确规定,印共(马)是印度工人阶级的革命先锋队,目的是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 可是,我们发现在资产阶级盛行的国家,特别是国内党派混乱,宗教文化多样地印度,印共(马)竟然在一个邦执政这么长时间,并且积累了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这是值得仔细深思的。那么,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期间的主要成就,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印共(马)始终不渝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印共马是最大的左翼政党之一,在印度的宗教、种姓、文化为历史的背景下,左翼阵线政府为保障贱民和部落民权利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确保就医条件改善和建立位置合适的学校。为确保人民利益的实现,印共(马)明确指出,“左翼阵线政府已作出持续而认真的努力,以加强民主制度,确保本邦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3]
第二,印共(马)坚持邦内发展为前提,人民支持为动力。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左翼政府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为前提,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民的切实利益。其次,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压迫,外资入驻、寡头垄断等现状的加剧,导致印共(马)需要为保障人民的生活稳定重新思考对策。最后,印共(马)通过土地改革及对潘查雅特的重置,终于使该邦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提高。
第三,印共(马)推行的潘查雅特制度细化到基层建设。印度早期就存在潘查雅特制度,它是一种农村基层自治机构。早前国大党有意重组潘查雅特制度,但是触及到资产阶级等少数群体的利益,重组流于形式。直至1978 年,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上台执政后不久,在全国率先重组独特的潘查雅特制度,民主选举建立起三级自治体制,包括:村评议会、区评议会、县评议会。整个潘查雅特选举选举在左翼政府的指导下开始焕发青春。依据印共(马)在总结自己连续执政多年的成就时指出,“潘查雅特机构被认为是左翼阵线自觉地把各级作为同原始利益者进行斗争,并努力改变其阶级斗争状况,始终坚定不移的向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利益而转化。”[4]由此得出,印共(马)重组的潘查雅特制度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实践行动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四,在工业方面,印共(马)采取灵活开放的政策。并于1978年,颁布了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西孟加拉邦的工业政策》。国内外有关人士对其表示,对于刚刚上台的印共(马),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摆脱工业落后面貌,满足人民对生活工业品的基本诉求,从而提升印共(马)在印度的群众基础,为连续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提倡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印度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大力鼓励国外投资者来国内融资,百事、三菱等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得邦内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仅2004年,吸引外企投资达 5500 亿卢比。
四、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地位丧失的原因探究
回顾2011年西孟加拉邦的第15届议会选举结果,不由感叹,连续执政34年的印共(马)失去了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地位,而草根国大党以184票决定的优势夺取了执政话语权。面对选举的挫败,使印共(马)反思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需要其进行深刻反思。下面我们就从印共(马)的方针政策与竞选战略层面简要分析一下失败的动因。
首先,印共(马)脱离实际,号召力下降。有部分党员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经验化,只是去感性的认识一些表象,缺乏理性的思考。1990年以后,由于印度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于社会中间阶层的人民数量大幅度提升,更新了旧时期传统意识形态思维,对邦内执政党提出了新要求。印共(马)党章在第二十章明确规定,当选为议会议员的党员应坚持不懈地捍卫人民的利益。可是,有些党员同志把个人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之上,更是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2001年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政权的丧失就说明党内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其次,印共(马)制定的经济政策违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回顾2011年之前,虽然印共(马)执政道路遭遇坎坷,但是,依然代表与保护的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利益。可是,印共(马)左翼为促进西孟加拉邦经济的发展,无形之中冒犯了当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例如,塔塔汽车有限公司为实现后续发展,在接近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的辛古尔建立新厂,可是因印共(马)事先没有和当地农民进行交涉,宣传工作做的也不及时,更没有谈到关于耕地的任何补偿文件,仿佛像强占一般。使得当地农民开始质疑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行为原则,并与政府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由于长期执政的原因,印共(马)内部的官僚主义越发严重,政府丑闻不断,引发民众强烈抗议,最终导致政治反对势力的壮大。特别是从国大党分离出来的草根国大党,依然成为印共(马)最强劲的对手。自2006年以后,征地已然成为印度敏感词汇。自从政府推出的“特别经济区”政策,征用农业用地或扩大工业园区建设后,引发的纷争持续递增。与此相反,草根国大党深得民心,发展迅速。在南迪格拉姆事件中,草根国大党为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组织村民冲破警察的封锁进行保护运动。因此,玛玛塔·班纳吉夫人已然成为保护农民利益的代名词。
印共(马)面对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失利的各种原因每年都在进行深刻反省。国内以官进胜为代表的许多学者认为,单从选举结果研究,农村与城市的下层民众以及部分中产阶级的支持率有所下降,建立在一定阶级观念基础之上的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所行使的职能存在缺陷,农民对政府征用土地的误解也使他们感觉被党疏远。[5]所以,印共(马)不仅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更应在党内进行整风运动,关于民生、民权等方面的问题应继续努力实施,重塑与人民的紧密联系,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再次夺取邦内选举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2]中联部编.各国共产党总览[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
[3]http://www.cpim.org/documents-and-booklets.
[4]http://www.cpim.org/documents-and-booklets?page=1.
[5]官进胜.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失去执政地位的原 因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