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邱伟周
[摘要]文本细读是一种研究作品的方法文章从重视诵读、品味个性化描写、体会情感三方面入手,论述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11-02
文本细读是一种研究作品的方法,不管教师是否知晓或学习过这一方法,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了散文教学中。文本细读强调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在语境中分析语言,关注文本的结构组织等。不同的教师在高中散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色,但至少有几个原则笔者认为是必须遵守的:一是与宏观环境相关照的原则,进行文本细读时应考虑文本的语境及创作背景;二是见微知著原则,即能从细节中窥视到文本所蕴藉的深层而抽象的境界;三是尊重文本客观性原则,如体会情感时,首先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背景阅历进行个性化体会。
一、重视诵读
散文的语言自然流畅、优美隽永,非常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的诵读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步骤:一读认清字音、节奏,二读整体感知或把握基调,三读掌握写法情感,四读融入个性理解。这里的前两读是铺垫,后两读才是重点。听了不少公开课后,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很少用上课时间让学生诵读,或许是他们认为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了,所以诵读这一教学环节便可以省略了;而学生也对诵读并不积极,通常能大声读的也就那么几个。笔者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十分有必要。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首先,笔者绝不会让全班齐读全文,一是有些散文确实长,更主要的是没这个必要,要感受散文的深意,抓住关键反复读才是王道;其次,学生诵读后笔者会进行点拨,通常是让学生先读,然后笔者会对诵读的语气语调、速度节奏等进行点拨指导;最后,笔者并不要求学生向朗诵名家看齐(可能有些学生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进行个别表扬、鼓励),学习诵读方法和技巧不是重点,主要是学生能够通过
诵读,感受文本的语文之美。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其语言特点非常突出:下筆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抒写得自然雅致、写意洗练。正字正音的一读放在了预习中进行。上课时,笔者将二读放在了“速读思考”环节:找出描写江南美景的段落,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并说明理由。三读在“品味欣赏”环节中进行,让学生自由读五、七、八自然段并思考: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景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这几个段落再读一遍。最后笔者选择了若干同样描绘江南冬景的诗句,让学生将它们与课文相关的描写做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朗读,感受它们各自的优点。
二、品味个性化描写
优秀的散文总是离不开个性化描写,个性化描写让叙事性散文中塑造的形象变得更生动、真实而传神,让抒情性散文变得更具感染力,让议论性散文中阐述的道理变得更具体翔实。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个性化描写,探究文本的意境、风格等。一般来说,意境和风格这些抽象的、蕴含在散文内部的东西是读不出来的,只能通过分析进行感悟。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笔者在精读环节结束之后,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本意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找找感觉,结果就开头几句,学生便屡屡背错,他们把“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背成“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了门出去”,把“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背成“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这些个性化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大家知道为什么你们老是会加字吗?为什么在老师提示之后还是有人会背错?”有学生说:“他用词太简洁了。”笔者回应:“这是一个原因,但表达有点不准确,什么叫‘太?不应该呀。”有学生说:“应该,名家做什么都是对的。”笔者说:“你是心不服。他这是用词简明,源于他所受到的古典文化的熏陶,你们回忆下文言文中的用词,是不是单音节词占了绝大部分,我们翻译的时候都要增加很多字词?你们现在这样背,就是在给这篇散文做小翻译。”学生哄笑起来。“可见,朱自清这篇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风格?”“对,割爱求雅、惜墨如金。所以别再自作主张加字了,大家可以在易错的地方做个标志,重点防范。”
三、体会情感
情感之于优秀散文,仿佛盐之于烹饪佳作,这个比喻虽然俗了,但是话糙理不糙。优秀散文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是他们深藏在心底的真实的情感。在探寻这些含蓄的情感时,读者要精心、细心、用心。笔者总结出探寻散文情感的一条不错的路径,那就是通过所写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推出他(她、它)的本质特征、精神品质,再分析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结合散文的创作背景,获得启迪。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所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客居异国的韩少功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并深入分析了“故乡”饱含的人文内涵。由于受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于是笔者想到了另一篇构思非常接近《我心归去》而情感表现更明显的散文——《枣核》。作者在教学《我心归去》前,先引导学生了解《枣核》,之后将《我心归去》的主要教学板块一分为三:异乡环境、内心所感、回望故乡。在这三个板块中,分别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思考中循着作者的思路,提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在分析“回望故乡”这一个重点板块时,笔者梳理了这样一个思路:故乡环境差一爱故乡的原因一故乡指什么。在分析“故乡指什么”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七、八、九三段人手,重点分析“失血的矫饰”“那种失望能滴血”等,设计了八个问题,让学生从这些需要深挖含义的语句中,探寻作者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以文本分析为主,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进行文本分析,教师就要利用好文本细读,让学生在诵读、品味描写与体会情感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进而掌握必要的知识,习得关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明.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文学教育(下).2014(8):98-99.
[2]栗小莹.文本细读理论对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晶.整体感知与文本细读: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