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识寓言

    缪春蓉

    【案例背景】

    我开设了一节“家常”公开课,《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作为教学文本,教者在一心奔着“寓意”而去的同时,更该关注的却是沿途的风景。如寓言创作者在情节编写中的遣词造句,尤其是寓言中独特的想象力,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等。这些都是先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案例描述】

    为了带领七年级的孩子们充分感受“寓言”的美妙,我打算设计一场“跋山涉水”识寓言之旅。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咬文嚼字解寓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寓言”是什么?

    学法指导:将“寓”字还原到含有该字的成语中,比如“寓情于景、寓教于乐”,知道“寓”有假托、寄托的意思。而“言”则可以通过呈现其古体写法,如小篆,来感受“言”字有真理、道理的意思。所以,寓言就是假托故事寄寓道理的意思。

    设计意图: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什么意思,七年级的学生可能仍会含糊不清。拆词、逐字等多角度的解释,能够帮助学生从字源的角度来了解汉字,理解词意,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唤起学生心中对于汉字的情感,一举双得。

    学习一篇寓言,老师为大家拟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品析语言,发挥想象,揣摩形象,理解寓意。2.分析叙事方式,了解表达技巧。”

    设计意图:在课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该走向何方,这是教师在课堂中主导性的发挥,意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节奏的紧凑。

    二、变化形式悟讽刺

    1.了解本则寓言中出现的三位希腊神话中的大神。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

    赫耳墨斯:宙斯的儿子,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

    2.读投影中教师改编过的寓言。

    赫耳墨斯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

    3.根据故事铺垫,如果你是那位雕像者,你会如何回答?雕像者最后的回答是:“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这样的回答有了什么样的味道?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原文的语言组织形式,将赫耳墨斯的身份提前介绍,省掉原文中雕像者最后的回答,给学生真切地感受寓言强烈的讽刺意味的机会。由此可以总结出:寓言通过巧妙铺垫来讽刺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

    4.仔细对照原文和老师改动过的寓言,发现还有什么区别?

    (改动后的寓言省掉了一句“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设计意图:依旧通过变化原文的语言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反差中关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一句。仔细品味这一句,可以替换个别词,比如“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有没有受到尊重”,来品味原文中这句话的深长意味。“多大”一词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赫耳墨斯的超级自信,甚至自负,当然也为寓言最后的讽刺效果的达成增色不少。

    5.细读寓言,尝试用“寓言通过……(描写或手法)来讽刺赫耳墨斯的……(特点)”这样的句式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句式表达的式样,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在文字的丛林中切切实实地走上几个来回。细读寓言,可以发现赫耳墨斯值得咀嚼的一个神态,即两个“笑”字。也可以读出赫耳墨斯语言描写中反复三次提出的一个“值”字。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关注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三问三答的艺术表达形式上来。

    三、补出空白写精彩

    1.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神态、动作和语气,来丰富寓言中的场景。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神态或动作)问道:“值多少钱?(语气)”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神态或动作)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语气)?”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神态或动作)问道:“这个值多少钱?(语气)”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赫耳墨斯的神态、动作以及说话时的语气来揣摩、丰富赫耳墨斯的人物形象,使寓言文字成为动态而有生命活力的场景。

    示例:他看见宙斯的雕像,(慢悠悠地指着)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单眼微眯,嘴唇微挑)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抖抖两肩,轻轻地甩了一下头)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语气热情而急切)

    2.归纳《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表达技巧。

    示例:寓言通过层层铺垫,来讽刺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

    寓言通过三问三答,来讽刺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

    寓言通過留下想象空间,来讽刺赫耳墨斯的目空一切。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充文章的空白点,使赫耳墨斯的形象更加丰富而饱满,所以,关注寓言在语言运用上的独具匠心,总结寓言的表达技巧,最后了解寓言强烈的讽刺效果则水到渠成。

    四、关注结尾识伊索

    现在,鲜活的大神“赫耳墨斯”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可是“文学即人学”,伊索在看似辛辣的讽刺背后,却是对人类的脉脉温情,他有警示、劝诫还有最温馨的提醒。“伊索寓言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我们本文中也有这样最后一句话,被老师省去了,我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寓言的了解,添上这句话。老师给出句式是“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文本中省去原文的最后一句话,给予学生想象发挥的空间。最后呈现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这简短的一句话将故事中的“铺垫在前,急转在后”的艺术浓缩地体现出来,当然朴素的一句话也将先哲对人类的脉脉温情质朴地表达出来。

    五、回顾全文学故事

    伊索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他深刻的思想,还有他高超的讲故事的艺术。请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概括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得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起——承——转——合”的讲故事的艺术。可以由此回顾曾经学习过的经典文章,如《散步》等,意在回顾、总结“起——承——转——合”是讲故事,也是文章写作的一个有效的逻辑结构。并且于此无痕地实现“分析寓言叙事方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通过学习一篇文章了解一类文章的技能。

    【案例反思】

    一节“跋山涉水”的寓言阅读课,很“艰难”地结束了,期间有许多学生的精彩表现,当然更多的是课堂的“不流畅”,比如在“变化形式悟讽刺”的部分,学生但凡用已经提前看过文本的思维来回答问题的话,会直接将我陷入尴尬的处境,不过,幸好,孩子们很善良!这样的“不顺”“尴尬”“冒险”还有很多,但那又何妨呢?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就是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文的本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