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绿道体育研究主题、技术与视角
谢冬兴 林柔伟
摘? ? ? 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对国内外绿道体育研究概述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道体育研究新趋势:以绿道体育场域、空间行为与区域文化为研究主题,以“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为研究技术,以立足民众日常生活为研究视角;现阶段我国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研究应揭示绿道体育场域空间行为规律,注重对绿道体育公共空间物质性本体论认识,突出对“绿道场域与城市人”的理解;通过场域与空间框架下的绿道体育公共空间行为研究,深化“人与空间”认识,建构以场域理论、空间行为理论及区域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的绿道体育研究方法论;科学把握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特征与趋势,引导健康城市绿道体育休闲行为,建立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的日常生活方式。
关? 键? 词:绿道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空间行为;大数据;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80-0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2-0066-06
Abstract: Entering into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features, Chinas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ve changed. On the basis of expatiating on greenway sport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new trend of greenway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targeting research topic on greenway sports field, space behavior and regional culture, targeting research technology on “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 targe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basing on peoples daily life; at the current stage, greenway sports public service research in China should reveal greenway sports fields space behavior patterns, focus on the material ontological cognition of greenway sports public space, highlight the understanding of “greenway fields and citizens”, deepen the cognition of “people and space” through greenway sports public space behavior researc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ield and space, establish a greenway sports research methodology that targets its theory on field theory and space behavior and its foundation on regional culture ecology theory,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greenway sports space behaviors, guide healthy city greenway sports leisure behaviors, and establish an individual life quality valued daily lifestyle.
Key words: greenway sports;sports public service;space behavior;big data;daily life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这一矛盾则更加突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与产品、基础设施等,成为体育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薄弱环节。因此,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导向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符合国情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公共服务以大众体育需求为起点,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实现体育公平、均衡化为价值取向目标。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1]。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低碳出行、城市绿色空间开发致使低碳、休闲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缩影,体现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绿道体育是适应社会需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的。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公共体育空间压缩,绿道的城市战略地位将日益提升。短短几年,我国绿道从舶来品到逐渐本土化,“兴奋点、公共目的地、绿色基础设施”等概念不断提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象。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小区绿道正逐渐融入中国元素,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国内绿道体育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绿道体育界定甚至还是个体、个案行为,现有的与绿道体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呈现零散与浅显状态,缺乏系统、深入的社会学研究。
1? 新时代我国绿道体育研究主题:场域、空间行为与区域文化
美国绿道发展可分为1700—1960年间的景观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1960—1985年间的休闲绿道,1985年至今的多目标绿色通道、“绿道运动”等3个主要阶段[2]。21世纪,随着多学科对绿道认识融合,生态、休闲以及历史文化等功能综合成为绿道研究的新趋势[3]。Starnes等[4]對52项研究进行综述,认为绿道健康与休闲功能的开发符合成本效益规律,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绿道与体育活动综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绿道使用规律研究,以成年人与老年人两个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Maslow等[5]对绿道建筑环境与绿道体育参与者类型、使用频率及身体活动持续时间进行研究,认为在绿道上从事剧烈身体活动以成年男性白人为主,绿道内部环境应支持自行车与徒步等积极生活方式及更多样化人群使用。Librett等[6]对3 717名美国成年人进行身体活动模式跟踪调查研究,认为绿道体育环境干预措施是很重要的选择。社区绿道发展是增加社区居民身体活动重要策略。Price等[7]以南卡罗来纳州铁路步道为例,发现1 053个老年人绿道体育参与过程的自然环境因素与身体活动强度呈正相关。Dorwart[8]通过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调查发现,绿道对促进老年人体育活动、增强老年人健康效果显著,建议绿道设计应加强涵盖体育活动元素。二是基于环境因素的绿道体育功能实践研究,主要分为4个层面:(1)对绿道结构功能与感知研究。Reed等[9]通过在社区观察游戏和娱乐系统的直接观测仪分析,认为自然表面绿道体育参与者从事更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人工铺设绿道则更为安全,更受到女性参与者青睐。Wolff-Hughes等[10]从进入方式与身体活动管理两方面比较GWlinear与GWloop两类绿道使用群体特征与活动规律。(2)绿道可达性与体育实践研究。研究者多选择绿道1英里与5英里范围为调查半径,结果多表现为对绿道体育功能的积极态度。Kaczynski等[11]从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可用性入手,以密苏里3个公园为例,实证研究1英里范围及公园设施可用性与公园使用的正相关性。West等[12]通过对绿道5英里范围内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新绿道的发展使邻近居民步行与适度活动明显增加。(3)绿道体育在农村区域的研究。Chatfield等[13]认为多用途休闲步道非常适合农村地区。(4)绿道体育参与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研究。Burchfield等[14]通过红外跟踪计数器测量发现,绿道体育参与和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存在显著相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绿道运动的兴起,国内对绿道体育事象及其理论研究开始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1)绿道体育兴起、概念与功能及开发管理研究。绿道体育是指在绿道特定区域内,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实现休闲、宣扬低碳理念、传承文化、实现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功能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5]。林柔伟等[16]构建以政府、公众、绿道体育营利组织、绿道体育非营利组织、评估监督机构为基本元素的多元网络化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关系模式。谢冬兴[17]分析珠三角绿道骑行空间、绿道步道空间以及绿道多功能广場与主题公园空间的绿道体育运动典型的空间特性,提出绿道体育的公共服务空间一体化与多元化。(2)绿道体育产品开发与绿道体育旅游研究。楚海月[18]将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实践分为健身、娱乐、竞技、体育旅游4种类型。王建文[19]以广东绿道为例,设计了绿道体育旅游品牌构建“双螺旋”动态模型及品牌识别四维模型,分析绿道体育旅游品牌形象与品牌识别的动态关系。(3)绿道体育参与个别人群研究。张鸿[20]选取成都市锦江4条绿道上进行体育锻炼的869名老年人进行研究,认为绿道开拓了老年人体育空间,开发中应考虑体育需求的多样性。(4)绿道体育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理念影响研究,结果普遍呈现积极正向相关。邱妙云[21]以珠三角为例,分析绿道体育发展与居民健身方式转型规律。(5)绿道体育文化研究。李国岳[22]对绿道体育与低碳文化及绿道体育与幸福广东宏观研究。(6)绿道体育与城市环境研究。林柔伟等[23]对绿道体育与城市建筑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及其藕合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的角色与重要性日渐凸显。空间压缩是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复杂情境。由于历史原因,致使农业、工业与后工业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堆积在当下我们这个场域,城市与乡村二元空间区隔、市民与居民之间的协商共治等在城市社会尤为突出,加之人口老年化、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对于城市空间、城市体育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的供需矛盾与社会关系越发复杂。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认为当下我国绿道体育的研究主题应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1)基于绿道体育场域的相关社会学研究。
首先,绿道体育场域的内涵与外延。“场域”作为一种关系性概念,抽象为在各种位置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空间[24]。位置决定着资源的占有,在场域理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场域的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与行动者所拥有的参与场域竞争息息相关[25]。场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其边界是经验的,关联是复杂的[26]。随着场域理论的广泛应用,形成如经济场域、权力场域等诸多子概念,拓宽了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视角。我们认为场域理论中所指“相对独立社会空间”“空间存在各种复杂关系”“经验性边界”的内涵及其特征符合绿道体育作为“场所”价值而具有的内在特质。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绿道体育场域内涵与外延研究,不但为研究分析绿道体育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也为绿道体育时间与运营提供借鉴,有利于缓解与破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次,绿道体育的公共性。公共性源于公共物品或事务,追求实现公共利益以及民主参与价值的属性[27]。例如,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与公共关怀等领域集中体现。新时代,社会转型与现代技术综合推动,公共性已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核心属性。公共性是绿道体育的基本社会属性,直接影响着绿道体育的运营、管理、服务、维护与建设。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出行、新型城镇化、宜居等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绿道(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性将朝着空间更加开放多元、载体不断拓展以及意识日益增强等趋势发展。城市绿道是城市休闲、健身与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绿道体育已经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性对城市绿道体育管理、运营、服务以及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推动着绿道体育公共性自身发展。在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空间建构实践中,以场域关系、公共服务、区域文化、多元功能、日常生活以及大数据技术为主体的空间再造备受重视,形成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空间回归热潮[28]。绿道体育公共空间价值与功能在城市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践行绿道体育公共性已成为共识。
再次,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从广东珠三角绿道的兴起,到国内各地掀起如火如荼的绿道建设热潮,绿道体育功能开发以及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正朝着多元主体供给机制与模式发展。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对绿道体育公共性理念进行分析,从多个利用相关群体(主体)分析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多维主体、多元互动”实践路径,有利于将这一公共服务落到实处,回归到人民日常生活。随着全国各地绿道建成与维护升级,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的升级与转型刻不容缓。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公民社会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同样面临着传统意识与公共意识、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空间供给不足与空间需求增长、小区资源与社区资源、公共享有与独立小区、大众服务与小众占有、广场舞扰民与民众体育权利等突出问题。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提升了绿道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与地位,为绿道体育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2)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相关研究。
中国城市空间正在进行着不断重构的过程。城市空间拓展与重组、社会空间显现与极化、郊区形成与重构以及行为空间扩展与隔离等正成为中国城市空间研究热点。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加速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城市个体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生活空间隔离(封闭小区等)、公共设施分配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29]。于是,科学地把握城市居民各种空间行为特征以及趋势,从而引导其健康与可持续日常行为,建立重视个体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研究的当务之急。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研究,应基于城市居民动态的以及精细化的空间政策调整,减少空间行为制约,提高可达性,促进社会公正,尤其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生活方式与质量规划、个人行为与家庭移动性协同等重构城市的日常生活,回归人本价值。
首先,空间行为与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秩序。基于人的行为与空间对应关系的理论,城市公共服务可以针对居民空间行为特征进行公共秩序管理。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研究重点在于把握参与绿道体育实践行为与绿道空间关系意义,揭示行为与空间的对应规律与关系。借用人文地理学对行为时空规律研究,解释绿道体育实践、休闲行为与日常通勤等时间与路径、场所的微观认知行为及宏观统计规律。
其次,绿道个体运动休闲行为的多尺度城市绿道休闲空间构建。中国的城市转型与新型城镇化面临着多尺度的空间重构问题,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从社区、中心城市到都市区、再到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尺度。城市自然、社会环境问题,加之城市每个尺度空间组织特征以及居民行为模式的改变,使得城市空间行为的研究日趋复杂。城市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研究,应梳理出区域绿道体育、城市绿道体育、社区绿道体育等多尺度城市绿道体育空间概念体系,发掘出形成机理;分析小区、社区、城市、都市区及城市群等尺度的城市绿道体育空间组织模式与居民行为特征,构建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绿道体育空间理论体系;剖析多尺度城市绿道体育空间组织、居民绿道体育行为模式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间的关系;以生态、公正、和谐为导向,提炼出不同尺度城市绿道体育空间优化策略与居民绿道体育行为引导方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促成城市绿道体育多尺度生活圈与空间单元。
再次,城市绿道体育休闲空间行为特征分析。随着城市日常休闲活动的作用与地位的提升,休闲活动已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研究应把握居民绿道体育休闲行为及绿道体育空间布局规律,加强绿道体育休闲规划与行为、空间的互动研究,尤其对小尺度城市、社区日常绿道体育休闲活动空间行为特征的研究。
2? 新时代我国绿道体育研究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大数据具有量大、类型多样、增长迅速以及价值巨大等基本特征[30]。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技术发展与普及,蕴含时空语义的数据暴增,描述人的时空间行为的大数据时代业已来临。大数据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每一个领域,诸如金融策略、商业决策、经济调控、管理干预以及其他众多领域,而传统的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决策行为将为数据分析所取代。随着Web2.0、社交网络应用、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个体时空行为数据的大量产生,形成时空行为大数据源[31]。由于手机的普及,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及其空间行为数据来源,至少有如下路径:(1)移动数据。在绿道体育场域内,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程序,不断记录用户的活动信息,如位置签到、微信等行为数据;而手机定位可采集人的实时位置移动数据。(2)社会媒体数据。主要包括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网站数据,记录了用户的意见、情绪和社会交往行为,具有更新速度快、数据量大、用户参与度高等特点。例如,对绿道体育体验论坛、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交流等。(3)企业应用数据。企业应用数据可记录用户购买行为,涉及时间、地点等,如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资源管理等产生的数据。例如,绿道单车租赁,公共性单车、绿道休闲旅游景区购票,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监控等时空行为数据就是典型代表。信息化时代,数字跟踪手段实时记录着人们的活动行为,无论是刷公交卡、信息检索、随身听音乐、收发电子邮件、实时地图导航等,还是爆炸式社交媒体信息,都包含重要的时空行为信息,是典型的大数据[32]。大数据时空行为研究,还需要一系列同时具有远近、大小功能的智能分析工具,能在不同尺度上分析时空行为特征,解释数据中的行为模式,便于精准决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研究方法框架,数据的获取途径有参与绿道体育实践者的移动设备获取、绿道体育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数据以及绿道体育体验社交网站等,数据的结构包括居民绿道体育参与移动轨迹等;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分析及社会网络等空间分析;最后落实到绿道体育实体空间研究与绿道体育社会空间研究方向。
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国外绿道体育研究技术主要有3类:(1)调查访谈法,包括问卷、电话访谈、面对面采访等[33],最后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卡方、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处理。(2)跟踪调查与直接观察法。例如,Hino[34]利用观测方法评价巴西市公共开放空间和体育活动。(3)红外遥感跟踪与系统监控法。例如,Clark[35]使用红外监视器放置采集数据分析小径使用干预对内华达州南部城市小道使用的影响。国内研究普遍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与访谈及常用的频数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在技术与理念等层面对我国绿道体育研究起着重要影响。
3? 新时代我国绿道体育研究视角:立足民众日常生活
阿格妮兹·赫勒[36]在《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基本结构与一般图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日常生活是具有重复性、自在性、经验性与实用性的活动领域。一般认为日常生活就是包括日常消费、交往与观念活动等,以及维持个体生存与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从过程论视角分析,日常生活所包含的知与行原始结合为认识与实践发展提供深层次的出发点[37]。研究所应具有的“日常生活”精神就是以日常生活及其事件为主线,依据时间流程,剖析事实变化之逻辑。研究城市社会变迁,日常生活式的收集将是整个研究的现实起点,必须落到实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以及注重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社会构建转变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民生、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精细化与个性化、公民行为制约与能动因素以及居民个性化服务需求供给将是关注的焦点。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应立足于居民日常生活,采取嚴谨的实地参与式观察,深入扎根调研,置身于研究对象的绿道体育生活情景中,发现其日常行为绿道体育习惯与逻辑。通过对城市居民绿道体育日常生活的叙述,更直观地展示出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于他们生活基本样式与其变化。与此同时,研究应延伸到如微信、微博、论坛、APP平台等虚拟空间,系统、全面把握当下不同社会群体的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体验、态度以及观点。
国内对绿道体育研究呈现零散状态,且存在以下不足:(1)以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主,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而且理论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2)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深层次的交叉学科与方法研究。(3)部分文献的研究没有突出体育的成分与特性,有将绿道研究平行植入绿道体育研究的嫌疑,造成“越俎代庖”的理论境况。(4)部分文献研究内容远远落后于形势,脱离实际,讨论的多是初衷、想法、规划、设想的东西,缺乏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5)由于缺乏实证研究,部分文献陷入泛泛而谈、坐而论道的困境。今后,研究的总趋势是从宏观描述性研究走向微观解释性研究以及模拟与评估的实证性研究,并且研究方法更突显多学科融合与交叉应用。
中国正在打造以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的城镇化与城市社会的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力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对城市空间的研究逐步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更加重视城市居民空间行为规律与决策机制。国内城市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研究,将西方有关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引进国内,通过融入本土背景与研究者的思考,确立基于行为的城市绿道体育空间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突出微观实证研究方法,注重个人的绿道体育行为分析,强调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等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绿道体育活动。现阶段我国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研究趋势应揭示绿道场域空间行为规律,注重对绿道体育公共空间物质的本体论认识,突出对“绿道场域与城市人”的理解;通过场域与空间框架下的绿道体育公共空间行为研究,深化“人与空间”认识,建构以场域理论、空间行为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及区域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的绿道体育研究方法论;科学把握绿道体育空间行为特征与趋势,引导健康绿道体育休闲行为,建立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的日常生活方式;构建绿道体育文化生态体系,提出基于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区域綠道体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荣宏庆.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 SEAMS R M.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3] AHEM J. Greenway as strategic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D]. Wageningen: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2002:55-58.
[4] STARNES H A,TROPED P J,KLENOSKY D B,et al. Trails and physical activity:A review[J]. J Phys Act Health,2011,8(8):1160-1174.
[5] MASLOW A L,REED J A,PRICE A E,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ith the frequency,type,and du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rail users[J]. Prev Chronic Dis,2012(9):E53.
[6] LIBRETT J J,YORE M M,SCHIMID T L.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mong trail users in a U.S. national sample[J]. Am J Prev Med,2006,31(5):399-405.
[7] PRICE A E,REED J A,MUTHUKRISHNAN S. Trail user demographics,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and perceptions of a newly constructed greenway trail[J]. J Community Health,2012,37(5):949-956.
[8] DORWART C E. Views from the path:evaluating physical activity use patterns and design preferences of older adults on the Bolin Creek Greenway Trail[J]. J Aging Phys Act,2015,23(4):513-523.
[9] REED J A,MORRISON A,ARANT C A. Profile differences of users of paved versus natural-surface trails[J]. J Phys Act Health,2009,6(1):112-120.
[10] WOLFF-HUGHES D L,FITZHUGH E C,BASSETT D R,et al. Greenway siting and design: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and user characteristics[J]. J Phys Act Health,2014,11(6):1105-1110.
[11] KACZYNSKI A T,BESENYI G M,STANIS S A,et al. Are park proximity and park features related to park use and park-base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 Variations by multipl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4(11):146.
[12] WEST S T,SHORES K A. The impacts of building a greenway on proximate residents physical activity[J]. J Phys Act Health,2011(8):1092-1097.
[13] CHATFIELD S L,MUMAW E,DAVIS T. Pre-test data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a group research project examining 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following construction of a rails-to-trails facility[J]. J Community Health,2014,39(2):386-393.
[14] BURCHFIELD R A,FITZHUGH E C,BASSETT D R. The association of trail use with weather-related factors on an urban greenway[J]. J Phys Act Health,2012,9(2):188-197.
[15] 谢冬兴. 绿道体育实践、功能及概念辨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5):11-15.
[16] 林柔伟,谢冬兴. 广东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关系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8-12.
[17] 谢冬兴. 绿道体育: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环境的重构[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5):39-43.
[18] 楚海月. 体育公共服务视角下绿道体育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以广东绿道为例[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40-43.
[19] 王建文,谢冬兴. 基于品牌要素的绿道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以广东省绿道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43-47.
[20] 张鸿. 我国老年人绿道体育参与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8):152-157.
[21] 邱妙云. 绿道体育发展与居民健身方式转型——以珠三角为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52-57+60.
[22] 李国岳. 绿道体育与幸福广东[J]. 体育学刊,2013,20(2):39-43.
[23] 林柔伟,谢冬兴. 绿道体育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及其路径[J]. 体育学刊,2017,24(5):63-68.
[24] PIERRE B,LOIC W.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李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18.
[25] 朱彦明. 布尔迪厄的“科学场”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8-21.
[26] 罗朝明. 实践与实践性理解: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主题与品格[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87-98.
[27] 谭清华. 谁之公共性?何谓公共性?[J]. 理论探讨,2014(4):60-64.
[28] 黄渊基. 公共图书馆哲学:公共性、文化使命和服务转型[J]. 图书馆,2014(4):113-115.
[29] 柴彦威,申悦,塔娜.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智慧出行應用[J]. 城市规划,2014,38(3):85-91.
[30] 赵珂,于立. 大规划:大数据时代的参与式地理设计[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28-32.
[31] 吕乃基. 大数据与认识论[J]. 中国软科学,2014(9):34-45.
[32] 黄欣荣. 大数据对科学认识论的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9):83-88.
[33] PRICE A E,REED J A,LONG S,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during trail use by older adults[J]. J Phys Act Health,2012,9(5):718-723.
[34] HINO A A F,REIS R S,RIBEIRO I C,et al. Using observational methods to evaluate public open spac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razil[J]. J Phys Act Health,2010(S2):146-154.
[35] CLARK S,BUNGUM T,SHAN G,et al. The effect of a trail use intervention on urban trail use in Southern Nevada[J]. Prev Med,2014(S1):17-20.
[36] 阿格妮兹·赫勒. 日常生活[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37] 杨国荣. 日常生活的本体论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