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像“沙漠玫瑰”般绽放

    沈秋兰

    [摘? ?要]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要求我们超越学科、超越学段、超越课堂、超越考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文章通过回顾一堂高中历史课题研讨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外史料的运用、课堂师生的互动、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题研讨课;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 ? G633. 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58-03

    沙漠里并没有真正的玫瑰,“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拿在手里,像一篷枯萎了的干草,很是难看。但是只要你把它泡在水里,第八天它就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地干掉。哪怕把它藏个一两年,然后再泡在水里,它还会复活。它的美真是惊天动地,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其实,历史不就是如此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就如过眼云烟般虚无缥缈,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就如同干枯的“沙漠玫瑰”一样没有生气。其根源之一就是在历史课堂中,历史与现实之间固有的鲜活联系被削弱甚至割裂了。在笔者看来,我们组内的课题研讨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课堂通过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了真正的鲜活,就如同复活的“沙漠玫瑰”一样。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而教学目标要紧扣课程标准来制定。比如本次研讨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邓小平是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邓小平坚持真理、敢于同错误路线做斗争的精神以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而感受伟人远大的战略眼光,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大胆取舍、整合教材内容,合理使用课外史料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保障

    由于本次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开课教师适当地整合了必修一、二、三的教材内容,如必修一中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必修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必修三中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整堂课,始终侧重于邓小平“建设”方面的贡献,重难点突出。同时,合理使用课外史料,六次引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做了比较,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研讨,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非常频繁且有效。

    三、具体过程

    1.倾情导入、激活思维

    “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点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开课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回忆邓小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开课教师做了简单的总结:邓小平主要的贡献在三个方面——革命、建设、理论。这样就为教学的开展做了铺垫,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开课教师对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运用,并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时代周刊》图片:1976年9月20日 毛泽东;1983年9月26日 邓小平。

    问题设计:①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1983年封面中的“Banishing? maos? Ghost”(走出毛泽东的阴影)?②通过研讨,你觉得该如何翻译这里的“阴影”?

    第二组《时代周刊》图片:1979年1月1日 邓小平;1979年2月5日 邓小平。

    问题设计:①邓小平为什么能够成为“年度风云人物”?②当时中国展示给了世界哪些新形象?

    第三组《时代周刊》图片:1985年9月23日 邓小平。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还有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问题设计:①你对两个不同时代的内容对比是如何理解的?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否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如何解答这种疑惑的?

    第四组《时代周刊》图片:不列颠“铁娘子”撒切尔夫人(2013年4月8日中风逝世)。

    附图:“钢铁公司”邓小平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较量。

    第五组《时代周刊》图片:1997年3月3日 邓小平。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邓小平逝世)

    首先,本次课立意新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投影的《时代周刊》封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学生不知不觉回到了过去,体验了当时的历史。依据《时代周刊》封面所设计的问题也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较强。问题设计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迁移,促使历史与现实结合。上述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

    其次,从学生的状态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比如针对第一组图片提出的问题,有的小组展示得比较凌乱,走出“阴影”指结束“文革”、“一国两制”的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等。有的小组在展示的时候注意了归类,如思想: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开始拨乱反正。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创新:“一国两制”的提出。可见,这组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讓学生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中国是如何从“阴影”走向“光明”的。

    再次,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利用较好,注意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如联系到时政热点“撒切尔夫人逝世”“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之间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较量”等等。再如第三组图片中的问题,学生都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并没有远离马克思主义,但当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代周刊》的观点肯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可能并不是一回事,中西方之间确实存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我很想知道它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有可能是什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也很难回答,但至少我们看到,学生是有思辨能力的。

    3.魅力精讲、点亮课堂

    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做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升华本节课的情感境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入、透彻、全面。比如在评判“改革开放后中国究竟有没有远离马克思主义”时,学生往往泛泛而谈,说不出个所以然。对此,开课教师作了简单的讲解:“从思想路线上,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政治路线上,我们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经济政策上,我们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我们并没有远离马克思主义。”可见,教师的精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巩固拓展、应用创新

    从考试的角度看,教师应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总结、反思当堂学习成果。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教师应多设计开放性强、有思维力度的题目让学生尝试。如本节课开课教师利用第五组图片设计的问题:“你觉得邓小平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历史教学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的价值是百度不能解决的;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教师的用力方向应该是电脑没法代替的方向,而不是跟百度、谷歌、维基百科比赛信息量”。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需要对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性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在面临当今难题时,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四、总结反思

    1.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

    笔者的历史教育理念就是带着学生感悟历史教育的灵魂。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思索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笔者认为,历史教育的灵魂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做善于思索的人。正如这堂课,课堂教学设计摒弃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而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2.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教育风格

    人因思想而伟大,人认识历史的思想之旅也是人确立自身尊严的过程。历史课堂中要尊重学生,包括学生的发言权、思考权,课堂里应充满丰富的历史情境、历史思辨,还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知识本身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具有生命性的。因为鲜活的历史需要这些活蹦乱跳的年轻的生命来感受、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亦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因此,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具有生命性,学习历史知识的课堂也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正如这堂课所体现的开课教师鲜明的教育风格:自主、尊重、交流、分享。

    3.要有自己的历史教学追求

    很多青年教师会把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笔者之前也不例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笔者早已不满足于那个最简单的目标,形成了自己更高的历史教育理想,这应该是笔者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挣扎。这时,笔者接收到了一个历史新课程改革下时代的最强音符——“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这是多么有力的历史教学追求!这是多么迷人的教育理想!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历史教师,以开阔的视野、人文的情怀给学生以多元的历史视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智慧与魅力,从而使学生也成为有智慧、有魅力的人。我们应加强理论学习,从教育学、教学论到课程论,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思想,同时加强对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史观,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要求我们要超越学科、超越学段、超越课堂、超越考试。否定自己固然是痛苦的也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正如这堂研讨课一样,我们必须努力突破自我、改变自己的课堂,才能创造出精彩的教学。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启蒙的阵地、思想的阵地,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如“沙漠玫瑰”般绽放!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小兵,姬秉新,李雅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朱汉国.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責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