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改革

    宋小萍

    

    【摘要】? 产教融合是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实效,在课程改革中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接财会类职业岗位(群)标准,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职业活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财会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对产教融合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产教融合;财会类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30;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7-0127-03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将构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等产教融合的格局,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将产教融合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明确了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共同责任。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做事与做人相统一。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将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财会专业岗位对应的是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优质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由熟悉财会专业工作体系行业、企业专家会协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只有经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与财会职业岗位(群)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如何利用管理会计课程载体,通过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教学,系统性培养学生的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技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课程观(简称CBE),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再由学校聘请行业代表性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所需能力,再由学校教师以这些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课程对于提高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的相关性,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上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它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建构课程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我国学者匡瑛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指课程面向实际,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等教育。这些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产教融合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解管理会计课程实施情况,我们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表和访谈等形式,对10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管理会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一)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没对接。在制定管理会计课程标准时,80%以上的学校在深入企业实践调研方面做得不够,也没有得到企业、行业协会等这些职业团体协助,企业的参与度低,即使通过校企合作来参与也仅常常停留在表面,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而学校专业教师对企业财会专业相关工作体系了解不深,对管理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缺乏深度了解,致使所制定的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没能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活动不能有效对接,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体系不完整。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企业接收实习生数量极少,且可接触的实习内容较单一,导致绝大部分以上的学校实践教学只能依靠练习和实训,缺少实验和顶岗实习,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没有机会去企业开展。虽有个别学生通过私人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岗位,但与管理会计岗位也不匹配,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课程内容不匹配,失去了实习的价值。由于专业技能训练课偏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课程修完后,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教材建设落后。尽管管理会计教材在市场上有一些,但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和实际职业活动相类似的教材难觅,实训教材与职业工作过程不能有效匹配,难以体现职业特点。

    (四)校外实训名不副实。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专业实习机会,因而校外实训难有实质效果。

    (五)教师实践能力不达标。高职院校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管理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体系的深刻认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会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质量。

    三、产教融合视阈下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对策

    (一)对接职业岗位,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前提条件,而课程标准制定需要对应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为此,管理会计课程团队应赴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用人单位,开展管理会计课程改革的专题调查研究,圍绕职业岗位的能力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需求等问题进行调研,形成课程调研报告,并通过召开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座谈会,探讨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修正调研结果,修订、论证课程标准,再根据职业活动内容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及应用性。后续可在教学实践环节或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中不断修正或完善。增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准确定位,促使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与企业管理会计岗位工作体系需求相对应,这样就会在根本上使得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发展、具体企业需求相适应,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要根据社会的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与社会的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衔接。

    (二)校企联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离不开行业及企业的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路径。课程建设则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因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依据的是专业岗位的工作体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从教,虽具有一定的管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但对行业和企业管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了解不够,而企业专家最清楚管理会计岗位工作体系,知晓管理会计岗位的工作具体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体系,让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加入课程开发和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其多年积累的岗位工作经验优势,并融入进课程内容。企业将优质的、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学校的专业理论资源相整合,以打造成学校优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这样通过产教融合建设的课程,集聚校企双方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活动与职业活动的有效对接,使课程更具有职业性和针对性,使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教学。构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是为了能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管理会计技术技能,即学生的管理会计岗位能力。而学生的管理会计岗位能力主要体现在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能力。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必须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培养,脱离企业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德国双元制证明,职业教育将企业实践和学校课程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才助力德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引企入校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通过引企入校、产教融合,将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系统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活动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相对应,把学生引入亲身体验的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从而获得管理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这不仅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保障,更是产教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也可将相关的实际工作任务发放给学生,在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有序、有效地完成,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一起积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指导,在实践中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并推进校企协同进行教学考核评价,动态地调整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发展与变化,为企业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专业岗位人才,从而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专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层融合的双赢局面。

    (四)建立双导师制,发挥产教双方优势。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财会类专业教学,就必须建立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职业学校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界人士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操作技巧和高超的业务处理能力,参与专业建设等工作,还可以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理论,学校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去实践、挂职和研修,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与相关课题研究;还可以为企业进行专业理论提升的培训教学,提升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企业专家也可参与到学校专业课题、专业建设和专业课改课题与项目的研究,可提高企业指导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建立健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五)建立法律法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促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依法依规监管,支持校企合作,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为此,高校管理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投入一定的经费为校企合作作支撑和引导,并对校企合作情况担负起监管责任,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学校的专业理论和企業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帮助和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帮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技术支持、政策优惠等优质服务。这既能赋予高职学校的更强大的生命力,又能增强企业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促进校企深层合作,切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期、规范、可持续地开展和合作。

    总之,专业课程改革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既是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更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为此,政府应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发挥积极的牵引和指导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促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在职业院校中开花结果。学校要依托企业,构建高水平的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建成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专业示范学校。而企业应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支持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自身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应有作用和社会价值;学校则应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课程改革队伍,以切实提高财会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效,提升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Z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周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20).

    [ 2 ] 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 3 ] 邓金娥.院校协同治理视阈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