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记录草根生活?

    赵跃飞

    5年前,看到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对话冯小刚的一段视频。焦雄屏女士问:“您的电影的叛逆都是小人物式的,有点透视小人物的无奈跟他们的笑泪,还有他们某种生存的滑稽、尴尬。每个导演都努力在做事,你觉得你为什么比别人成功?为什么你这么能够得到中国老百姓的共鸣?”冯小刚答:“这真不是一件特别难办的事儿。但是我确实觉得很多导演,与观众之间存在有特别大的误会。我跟观众之间,最起码在拍《1942》之前是没有这么大误会的。观众要看什么,这东西好看不好看,我太清楚了。导演的立场,就是观众的立场。”焦雄屏接着问:“您觉得您在整个中国电影史扮演什么角色?”冯的回答是:“我拍电影的这些年,我的电影大概记录了中国这20年的变化。我的电影一直跟着中国社会这样走过来,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我用了一个比较温和的、让人接受的方式,来记录中国人的这段生活变化。我觉得更多的是普通中国市民、老百姓在这20年他们的内心,他们生活态度的变化,在我的电影里都能看到。”最后焦雄屏的结论性陈述是:“冯小刚在20年里记录了普遍被社会漠视的小人物的生活。”

    说实话,冯小刚对自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定位,让我颇感意外。作为商业片导演,而非纪录片导演,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记录草根生活”,而不是“反映草根生活”,这似乎不是措词上的语失,而是他发自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他认定自己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跟观众产生共鸣,能够赢得票房,源于自己的平民化立场和草根视角,他只是用胶片来记录活生生的被社会漠视的小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问题是,草根生活需要一个导演用商业片的创作形式来“记录”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直接记忆功能肯定是出了一些状况,或者说这功能是不甚健全和完善的。因为,“艺术创作”毕竟与“真实记录”存在着先验的相悖性。事实上像国家综合档案馆这样以工作单位为档案全宗而构建的馆藏体系,记忆功能基本锁定在“工作记录”上,而普通的百姓生活状况在公藏机构的记忆框架里是相对缺失和遗漏的。网络时代之前,特别是“自媒体”兴起之前,我们回头寻找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历史的毛发血肉,是件很难的事。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4000多个,记忆功能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几乎都是围绕“机构职能”而取舍,离“社会记忆”这样的目标还很远。

    2013年5月20日,重庆大学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封存记忆”的微博:“封存你的青春记忆,定格你的青春年华,将记忆小心珍藏起来,多年后,当我们回首这段时光,沉淀的将不只是记忆,而是感动。将记忆保存在图书馆吧!”凡是重庆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到图书馆领取档案袋和封条,不仅可以珍藏手稿(信件、日记、读书笔记)、图稿原件、照片、试卷、奖状、证书、聘书、学生证(一卡通)等物品,凡是就读期间值得记忆的小物品皆可封存。封存年限有即时公开、5年、10年三种选择。封存期内,学生本人可随时回校查阅。过了封存期,这笔记忆就是重大图书馆的馆藏品,校内外的人都能来查阅了,封存人不能反悔拿走。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封存记忆”为致青春式的怀念提供了很好的道具和平台。很难想象今天尘封的关于大学、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爱的记忆,在将来某一刻打开的时候会对当事人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

    据说,重庆大学首推的“封存记忆”是从2007年起步的,至2014年已经7年。对“社会记忆”这样慢工细活的领域而言,7年仅仅是个开始,积累规模和时间跨度远远不足以形成巨大的资源力量,但如此积累70年、170年、270年、370年会是什么样子呢?亚平宁半岛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正好可以完美地诠释重庆大学“封存记忆”的远景和愿景。

    2010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一篇介绍意大利旅游留言档案馆的文章,题目叫《意大利旅游留言档案馆——四千萬张留言卡有头》。文章称:意大利旅游留言档案馆位于临海小镇亚里斯奥东南12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座普通的海神庙,庙中神殿不足20平方米。可就是这座小小的海神庙,以其中珍藏的世界各地游客的大量留言卡,每年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万游客,当地政府每年从中收入5000万美元。

    海神庙是当地居民16世纪中期建造的,建成后,不少人在墙上、树上乱写、乱画、乱刻,使庙里的管理人员大伤脑筋。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将羊皮纸切成一些小片,发给每个游客两小片羊皮纸,请他们将自己的希望或想说的话一式两份写好,注明地址、姓名等,一份留在本人手里,另一份留在庙里,说是这样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这一招果然有效,此后再也没人乱写乱画了。几年之后,他托人印了一些带花边的纸质留言卡,适当收取费用,后来干脆代替了门票。几十年后,留言卡多了,他就用收来的钱盖了一座房子,将留言卡分类保存。

    17世纪起,来这里的游客大增,不少人是来查找自己或是父兄当年的留言卡的。白发苍苍时看到自己少年时的留言,许多人都禁不住泪流满面。1689年,正式存放游客留言卡的档案馆成立,并且有了15个管理人员。

    1900年,档案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档案馆,相当豪华气派,墙壁的装潢构思十分巧妙,远看上去就像一排排林立的留言画册,花岗岩的墙基和大理石台阶显示出一种庄重和高雅。在墙基一侧,有几行意大利语和英语的注释,细细辨认才知是奠基词,说明这座档案馆的建造来由。馆内全部采用计算机检索,游客要查询以前的留言卡,只要在电脑上点击国籍、年代、姓名等分类项,便可顺利地找到自己曾经的留言卡。

    让档案馆欣慰的是,几百年来,庙中所存的留言卡未发生过一次丢失。目前,该神庙已存有4000多万张留言卡。它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人文学家甚至地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每年都有不少的学者前来考察,探寻这古老的海神庙旅游留言档案馆的轶闻趣事。

    无论是冯氏电影,还是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封存记忆”,还是意大利旅游留言档案馆的4000万张留言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牢牢地抓住了普罗大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把立场和视角回归到普通百姓的生存土壤上。以承载社会记忆为己任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品牌优势和开拓空间。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民生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2007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国家档案局提出了档案工作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两个体系的重要方针,即从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从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从而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是新中国档案工作中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转变。”但愿档案部门在这次战略性转变的过程中,能催生出几个独具特色的民生档案馆,同时国家综合档案馆能催生出一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馆藏。

    (作者单位:山西省档案馆编研部? ? 来稿日期: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