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资本管理的规范与创新研究
余维娜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样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就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华。但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企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影响了企业资本运动的有效性。本文通过详细研究在金融企业中的问题,就如何规范与创新金融企业资本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从而为整个市场的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企业;资本管理;规范;创新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金融监管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金融市场中的各企业在其自身运行发展中都将会面临更加苛刻严格的规则,这些规则虽然保护了企业免受风险,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枷锁。因而,就企业内部的资本管理方式进行合理规范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国内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虽然存在着问题,但却不能否定的是我国在资产管理方面确实取得了成绩。第一,在国家的强有力号召与相关法律法规作用下,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金融资产管理制度与体系。“并线层级管理”等格局已然初具雏形;第二,政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不拘泥于以往陈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了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建立新型互联互通大数据平台,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金融企业自身初步实现了其资本的稳步扩增,导致各企业实力持续增强,金融市场更加完善;第四,企业内部信息披露完善、智能设备增加、国际体系的借鉴均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
2018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金融企业不仅需要防范化解风险更要在同时做好资本管理的规范和创新,从而为企业的科学精准管理做好保障。由该意见可看出,国家对于资本管理是十分重视的,故企业应从大环境出发继续推进相关工作,优化相关问题,制定更加切合该问题的制度体系,规范和创新相应的管理方法。观之现状,虽然我国在资本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故仍需继续努力解决问题。
二、资本管理规范与创新的意义
资本管理并不是资金管理,而是将企业的资本进行科学统计之后,再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达到资本高效率的运用。其中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财务部门通过收益模型来进行计量,这个是要求在满足客观环境下,通过管理体系最终得出相应的管理成效;二是符合相关部门的标准,资本管理并不仅仅是需要满足自身营运,还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如银行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等。
资本可以算得上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企业经营时,其资产的运用是否合理,其资本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是真真切切与企业生存相关的重要问题,这关乎着这个企业后续经营发展,对其意义非凡。从宏观的层面上着眼的话,资本管理的规范与创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企业在新时代下的自身内部要求,更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大金融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三点方针,指出要将金融资本更加强化,金融企业的授权制度更加的合理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完整化。故此要想提高我国金融市场个企业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资本管理规范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
三、金融企业资本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管理意识,工作态度不端
经过对于金融市场企业的内部访问发现了国内大多数的公司在资本管理上的意识仍然无法与国际相接轨,依然存在着管理人员思想上的松弛与行为上的不到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在金融企业中占比最大的商业银行,由于商业银行自己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对其的市场监管力度会相对宽松,给予其一定范围的合理自由范围,并且国家对于其的政策倾斜力度是比较大的。国家对于其的特殊照顾导致了这些企业忽视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包庇纵容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且,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完整的资本管理组织框架,管理人员不足,就算有管理人员,依然对这些职员的考核与入职规定的相对宽松。公司内部普及度较低,在大多数员工内心对该职位理解片面,从内心会抵触或忽视该部分员工。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职位员工工作态度不端,在该岗位丧失积极性,对本职工作疏忽懈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该岗位后续岗位的发展。
(二)管理目标单一,内部监察不足
部分已经在进行资本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管理目标和内部监察方面。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资本管理目标仍然局限与数据统计等会计计算方面,而忽略了管理二字的整体策划与预测,这也说明了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目标单一,没有合理运用好资本管理体系。并且这些公司仍然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细则不明确、无内部监管、未能合理利用风险收益模型来对于公司资本进行合理的优化。
(三)技术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在当前中国各行各业智能化、体系化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资本管理技术的不成熟就显得十分突兀。同时该企业效率低下也在快餐时代的对比下显得更加突出。与国外成熟的系统化阶段想比,我国目前的技术尚不能对资本运动实时监测、数据也不能合理及时的采集、对以往数据仍然无法横向对比等。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其数据分析手段也相对落后,数据采集仍然借力于传统手段未能优化为大数据手段,这些都导致了该企业的效率低下。
三、金融企业资本管理的规范与创新研究
(一)增强企业管理层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属于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公司,公司的每位职员都会向塔尖人员看齐,即向管理层人员看齐,所以只要管理层人员能够樹立起资本风险防范意识,那上行下效基层员工也会很快增强该意识,从而使整个公司都重视起来。其次,在我国经济转型之际,企业也应由高速发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内部的资本管理防控意识,通过增加相关内部管理成本,以降低企业经营时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小型贷款公司与区域性农商行,由于其注册吸收资本有限,一旦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或运行不畅,都极难从再次恢复资金运行。基于此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来应对资金链不畅带来的风险。并且,企业管理决策层应当及时与时代相适应,明确管理型会计是未来企业的发展目标,并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从风险防控、报表分析等方面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更多有力建议或支撑,并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事先有效了解所用资金可能存在的系列风险。从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相应的防范,做到在更高层次提升了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尽可能找出了潜在风险因素。因此,若是想要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那就需要促使企业管理决策层、各相关部门与每位职工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
(二)合理占用资本
金融企业的运营是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的,但又难以逃离企业的以利润为先目标,这就要求金融企业要从市场大环境出发,以自身目标为中心,推动自身业务的合理进行的同时也要对已有的资本进行合理的配置,防止空闲资本的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中,一是时刻根据自身目标调整贷款结构,做好相关风险防控,将中低风险贷款合理搭配发放。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给予相应优惠。这样不仅调整了内部贷款结构也承担了大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积极清收,对不良资产积极转化,做好内部企业资本管理,通过转化和清收,将资本的结构合理化,由此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资本有偿使用
市场经济中,没有哪个企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金融企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风险,要防控风险,就需要企业自身持有部分的资本作为底气。金融企业无论是通过增发股份、发行债券还是同业拆借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即存在风险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但我国的利润考核却往往会忽略掉风险资本,这会使得企业下属分支在经营业务室,出现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高风险的问题。由此,企业应当做好资本有偿使用的机制构建,及时补充与之合适的计算方式与概念,从而对下属分支仅仅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高风险的做法给予遏制。若是因为大环境原因,对于资本计量存在困难导致其无法进行统计时,总部应当制定相关规则从而对下属分支机构进行考核与调整相应工作。
(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运营过程之中,企业的资金筹措使用问题不仅与企业自身息息相关,这也与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与政府的关系,故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合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从而尽力做到企业资金的顺利集中营运,為此,政府与企业应各司其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政府相关部门人员不仅需要明确政企关系,推进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实施财政体制改革,从未为企业营造合适的资本积累环境,能够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获得相应的高效的政策去支撑。
2.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其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让企业自行运用资金的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性,极大的满足了企业资金管理的实际需要。
3.企业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沟通,特别是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在企业资金出现周转等问题时,确保企业可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如贷款等,从而获得足够资金来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并且在企业发展阶段,与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保证效果。
四、结语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发展环境,金融企业要是仍然不能正视其暴露出来的资本管理问题,不去思考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那么这些问题终究会积少成多,成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营运发展的阻力。 所以金融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寻找合适自己的解决途径,并做好资本管理的规范和创新,实现持续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目的,减少浪费,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企业更好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人大,2019(03):51-55.
[2]杨润贵.构建与管资本相适应的国有金融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机制[J].清华金融评论,2019(01):66-68.
[3]宗良.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变革的必然选择[N]. 中国财经报,2018-07-18(001).
[4]彭俞超. 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融资本[D].中央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