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懂初中地理”驱动地理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丁海燕
[摘? ?要]“妙懂初中地理”是一款AR增强现实教育软件,它将所有初中地理知识难点逐个转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AR或3D等多媒体内容,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文章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教学内容,引入“妙懂初中地理”进行教学,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关键词]“妙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地理
[中图分类号]? ? G633.55?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87-03
一、理论综述
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它把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但是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如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信息等通过信息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投射到真实世界,从而使其被人类的感官所感知,继而给人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妙懂初中地理”APP就是一款AR增强现实教育软件,它是以课程标准为大纲,在专业名师队伍精心指导下,由教科所专家严格审定,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寰视乾坤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该APP将所有初中地理知识难点逐个转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AR或3D等多媒体内容。它主要包括AR难点妙懂、世界地理、中国地理、PK地理妙赛、Q&A小题妙做五大模块。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具有“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传统学习方式向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
二、基于AR的教学设计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是重难点,常规教学以地图为基础,采用圈、描、画、说等方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上很热闹,下课全忘掉”。本次教学设计引入“妙懂初中地理”进行教学,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展现立体的地形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图片的选择上,选用了一些教材现有的图片,另外利用CorelDRAW软件自绘了地形分布图、山脉分布图,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本节课以“猜老师所在地形区”这一情境贯穿整个学习环节,引导学生自我感知并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能力。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各类地图的技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入新课
视频导入:本校生物学科王老师在新疆克孜州支教。教师播放克孜州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地形区自然景观的视频资料,并请王老师提出问题“猜猜我在哪(什么地形区)?”。
问题引领:同学们,王老师在哪呢?她所在的地形区叫什么名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形”这一部分内容,一步一步地来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观看学生熟悉的王老师“猜猜我在哪?”的视频资料,可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进而激发学生研究新知的兴趣。)
引入课题——地形,并由此提问:同学们,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地形的相关知识,有谁知道有哪5种地形类型吗?
學生回答: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盆地。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入学习主题。讲出5种地形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且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教学环节二:识别特征——辩影响
教师提问:这5种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吗?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来看图。(利用“妙懂初中地理”立体地将中国地形图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并进行旋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有高原吗?有平原吗?有盆地吗?有山地吗?有丘陵吗?(学生举例回答)由此推断我国的地形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设计意图:用“妙懂初中地理”呈现中国地形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概念。)
教师提问:那么这5种地形类型各占多少比例呢?(展示中国各地形面积比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占到了近1/3。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叫作“山区”,“山区”和“山地”是一个概念吗?请快速浏览课本P23,找出“山区”的概念。
学生回答: 我们通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教师提问:山区面积大概占多少比例?
学生回答:2/3。
师生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地形的第二个特征是?
学生回答: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引导: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小组活动一:小组成员讨论,从利弊两方面进行辩论。
教师总结:针对不同的地形类型,我们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设计意图: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多个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环节三:归纳走向——觅踪迹
教师引导:王老师在视频中说到,她所在地形区的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那什么叫山脉?什么又叫山脉的走向呢?(展示中国地形图)我們发现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这样的山地就叫作山脉。山脉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叫作山脉的走向。山脉主要有哪几种走向?我们把东西方向延伸的山脉走向称为东西走向,南北方向延伸的称为南北走向,另外两种是什么走向呢?
学生回答: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教师引导:有的山脉一段可能是西北—东南走向,一段是东西走向,这样的山脉我们把它称为弧形山脉。
小组活动二:学生分5个小组分别在任务单里的图上描绘某个走向的山脉,并在相应位置写上山脉名称,完成本小组的任务以后,接着描绘其他走向的山脉,各组请代表上台在希沃白板上将本组负责的走向的山脉名称移到相应的位置。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判断山脉的走向,此时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王老师所在的地形区在哪?
学生活动:在希沃白板上的山脉分布图中圈出可能的区域。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地形区,但还是不能准确地进行定位。那我们继续分析王老师所说的那一段话。王老师说她所在的地形区四面环山,沙漠广布,那会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的地形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山脉的分布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四:探究地形——定位置
教师引导:我国的地形区有哪一些?它们又分布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我国的山脉分布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将走向近乎一致的山脉连成一线。可以发现,山脉构成了网格状,这些地形区就镶嵌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利用“妙懂初中地理”APP扫描地形地势学具,通过AR增强效果,展示我国地形区的介绍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在网格中的相应位置填写地形区名称,记忆地形区的特点。
(设计意图:借助“妙懂初中地理”,把我国的地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4位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将地形区特点与对应地形区进行连线;每小组2名代表共计10人排成一列,将希沃白板上出现的代表某一地形区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图或视频缩小后移到对应地形区。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国的地形区我们都学完了,现在可以定位王老师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总结:本节课,老师通过“妙懂初中地理”将我国的山脉、地形区以立体的模型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形的特征,学会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请同学们回去以后自己去摸索AR,立体地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
四、教学反思
在基于AR技术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选择适宜使用AR展示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又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方向,AR更是能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盲目跟风的情况,有些教师片面追求AR带来的视觉感受和信息技术带来的高大上的感觉。AR技术适合展示立体的、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因此,要在地理课程中选择适宜使用AR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等。
其次,要充分发挥AR的优势,努力克服其不足。AR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设备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比传统的设备、技术更加生动,能够快速地构建立体空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指点江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概念。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喜欢AR课堂带来的教学体验,并且认为其更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改善了学习体验,也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度。但是AR课堂也有明显的弊端。目前,AR需要一整套的移动设备对它进行支撑,包括展台、网络、投屏、学具等等,在班级之间来回搬运非常的不便;另外,如果没有这一套移动设备支撑,系统又成为制约的因素,目前其只能对iOS系统完美兼容,还需要无线网络的支持。如何将AR课堂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来,还需要开发者和教师的深入研究。
再次,要合理转换AR与课件的呈现。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展示课件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当需要使用AR课堂时得进行屏幕的切换,这就需要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再加上学生对新技术比较好奇,注意力集中在AR上,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注意力。
笔者结合目前非常流行的“妙懂初中地理”开展了“中国的地形”的教学,通过课后的调研发现,AR给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山脉、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可以以立体的形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甚至可以通过旋转,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拓宽视野,享受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努力探索课程改革,积极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丽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2]? 王为民.经典阅读对农村初中学生教育作用的个案调查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5.
[3]? 张越佼,徐宝芳.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以“大洲和大洋”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3(6):57-6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