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在培智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陈瑜聪
◆摘? 要:本文概述了生态环境改善策略的相关概念,并根据正向行为支持理念,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初步探究了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在培智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正向行为支持;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培智;班级管理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普遍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不但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将初步探究正向行为支持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在培智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建立长期正向行为支持环境,减少智力障碍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
一、概述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根据美国学者U.Bronfenbrenner的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如家庭、社区、学校等,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同时还提出包含微观系统(mes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的生态体系及时间纬度(chronosystem)。
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因素或系统的影响,而是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指出个人行为问题同时受制于内在和外在因素,而造成行为问题是否会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人与环境之间的适配度。中国台湾地区学者钮文英也在《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一书中指出行为问题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介入智力障碍学生行为问题也应该从改善其环境入手,并提出如下生态体系图:
考虑到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的生态环境改善主要从学生的微观及中间系统入手。
二、生态环境改善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周围人的态度来支持个体
对于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强调改变其本身的行为,也要改变环境,尤其是环境中重要他人对个体的态度、期待与行为。
1.班主任方面。俗话说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学生评估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引导方式。同时还要用包容,期待的方式去看待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智力障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
2.家长方面。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智力障碍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容易出现两极化——期望过高与放弃式管理。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在特殊学校好好学习,以后就一定能回归社会;另一部分家长则觉得这些智力障碍孩子将来没希望了,无需花时间与精力在他们身上。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这两种错误认识及期望,这不仅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导致其行为问题的发生或加重。所以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正确看待、鼓励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为个体营造温暖与支持的环境
智力障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比正常学生遭受到更多的否定、批评及失败的经历,较少受到肯定、赞扬与成功的体验,同时由于常承受奚落和居高临下的恩惠而缺少平等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人的体验则更少。这些社会障碍不但会恶化这些智力障碍学生的现有状况,还会阻碍他们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活动,影响心理正常发展,从而增加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所以班主任要有爱心与耐心,通过创造温暖与支持的环境,让这些特殊学生也能更多的体验到肯定、赞扬与成功。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营建一个温暖而支持的班级环境,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和普通学生一样,每一个智力障碍学生都是这世界上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每个人身上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使用正向情感鼓励支持学生。然后引导班级学生了解与正确对待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而不是歧视与排挤。
(三)改变个体的生活形态
个体的生活形态要素包括社会角色、社会关系、控制与选择、活动参与等。据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生活品质绝大部分受生活形态影响,故下面笔者将从提升个体的社会角色、为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供个体选择与控制、提供个体活动参与的机会四方面,探讨如何改变个体的生活形态。
1.提升个体的社会角色
根据美国《国家社区服务法案》提出的“服务学习”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课程设计,融合服务与学习,让智力障碍学生由服务接受者变为服务提供者,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应该因为学生的身心障碍或行为问题而剥夺其服务的机会,反而要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这些智力障碍的学生能参与其中,服务班级。如设立课代表协助科任老师收发作业、组织早读活动;安排值日生负责班级卫生;安排班干部登记日常考勤情况等等。
2.为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由于智力障礙学生社会技能不足,他们很难主动地去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正向行为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除了教导学生的社会技能,还可以通过学校及班级活动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如参照Janney & Snell 2006年提出的“美好一天”策略,笔者每周利用班会课开展“每周一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班主任根据上一周学生的表现,选取一位学生当选本周的“每周一星”并给予奖励(由学生选一份自己喜欢的小礼物如食品,小玩具等),并在班会课上引导大家说出这位学生上周表现优秀的地方,帮助了哪些同学等等。本学期,我校一(1)班的班主任也开展了“聪明豆”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获得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其做法是在班级公布栏设置一排玻璃瓶(如下图所示),每个学生对应一个玻璃瓶并在瓶子上方贴上学生照片与名字,每当学生帮助其他学生一次,或者获得老师表扬一次则往瓶子里放一颗豆子,每周对获得豆子最多的或进步最大的学生奖励一次,从而营建班级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关系与氛围。
3.提供个体选择与控制的机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智力障碍学生都很难有机会去作选择和决定,多数情况他们都是被动的接受,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加强家校联系,让智力障碍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与控制的机会。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民主方式制定班规。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全班会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形成班规。
(2)实行班干部轮岗制,每月一换,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3)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班主任要懂得去聆听,在充分了解情况及各个方面意见下,再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班主任搞一言堂,武断的下决策。
(4)开展班级活动时多听取学生意见,甚至在适当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负责设计和开展活动。
在家庭生活中,班主任在与家长充分沟通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机会作选择,如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去哪里玩、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吃什么菜、如何安排时间等等。
4.提供个体活动参与的机会
正如前述,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智力障碍学生实际年龄的活动并不多,所以班主任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即使部分学生因为身体或认知上的困难,无法独立参与,教师也应该尽量让学生能在别人辅助或提示下参与活动。如笔者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位徐动型脑瘫学生小X同学,由于存在构音障碍,他吐字有些不清。但笔者从不因为他的功能障碍而减少他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每次学校举行的班级朗诵比赛,笔者从不会落下他一人,虽然每次安排给他的朗诵任务都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小X同学很珍惜、重视这些机会,每次排练和比赛都非常认真。也正是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校及班级活动,小X同学越来越乐观、活泼、大方,并且积极主动的去配合老师及班干部安排的各种班级事务,大家都很喜欢他。实际上笔者所在的广州康复实验学校除了文化课,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经常在国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相应的文艺活动、每学期开展春游或秋游活动、与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活动、绘本阅读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区各种艺术比赛等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智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从改善学生的生态环境入手,不断扩充学生的正向行为,不但是长期预防学生行为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同时还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以后回归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钮文英.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M].2016:341-362.
[2]康艳梅.做好培智班主任工作促进培智生成长探究[J].新课程,2018(09).
[3]黄银华.培智学校班级生态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0(52).
[4]刘玲.培智学校的班级管理策略探讨[J].
[5]陈铁军.漫谈生态班级建設[J].四川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