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思考

    王文娟

    〔摘要〕生命意义教育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确立理想和信念,以解决来自道德、心理、精神上的冲突为目的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这次疫情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契机。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生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生命意义教育;中小学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学生迎来了史上最漫长的假期。在这个假期中,学生不能与亲朋欢聚,只能居家隔离。疫情下,人们展现出了不同的生命轨迹:有人不顾安危与家人的担忧,毅然逆行勇赴抗疫前线;有人瞒报病情,不听劝阻聚会,造成聚集性传染;有人歧视疫区人民,区别对待。这些正是人们的恐慌防线被突破后,触及死亡痛点时的失控表现,就好比迷路的人在夜幕中拼命想要抓住一些光一样。失控源于死亡威胁,它是一切心理结构的底层,化解死亡的恐惧意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宁愿采用各种方式来应对和防御,回避直面死亡。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面对疫情这场“大考”,有的人积极“应考”,向死而生;有的人消极逃离,慌忙“弃考”,不同的应对方式源于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何理解和看待生命中正在经历着的事情,决定了他们将如何经验自己的人生。因此疫情背景下对他们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显得及时而又富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何谓生命意义教育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特别强调个体因为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以及感知意义带来的巨大意志力,对未来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1]。

    1946 年,意义治疗(Logotherapy)和存在分析(Existenzanalyse)的创立者弗兰克尔以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真实经历创作出了《人对意义的寻求》一书,来阐述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他提出的意义治疗学说,认为任何情景下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这种意义[2]。生命意义存在个体差异和时代差异,但都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追寻意义是人类活着的主要动机。追寻意义,使得人能够为他所信奉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向死而生。相反,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就会导致一种存在上的空虚。因此,弗兰克尔认為,探索生命的意义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的第一性的需要。弗兰克尔认为,人可以通过创造和工作、体认价值、承受苦难这三种不同途径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刘翔平博士[2]曾指出:“我们遇到的最严重的疾病不是癌症,甚至也不是什么艾滋病,而是普遍蔓延的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无论是马斯洛认为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是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学说,都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来帮助人们寻求有意义的人生。

    生命意义教育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确立理想和信念,以解决来自道德、心理、精神上的冲突为目的的教育。生命意义教育是人生哲学观下的心理教育,它重在挖掘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生命意义,使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这种目标奋斗。生命意义教育是融入德育的心育,是渗透人生哲学的心理疏导。

    二、生命意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项疫情期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理想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网红、直播主播、电竞选手等职业,原因是此类工作轻松,赚钱多,时间自由不受约束。另一项关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意义的调查发现,9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学习的理由是现阶段不得不去做、无法反抗之后的无奈之举,学生的厌学情绪与生活无意义感表现得很明显。

    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在2016年提出“空心病”的概念,这是一种“看起来类似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针对抑郁症的药物对此无效”的行为,它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生命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3]。这是由社会性的焦虑引起的,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家庭教育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单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最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放弃自己”的体验已经低龄化。

    在所调查的大多数学生眼里,人生目标就是有钱,追求个人小家的幸福,这样的价值取向明显由伦理取向向经济取向发生了偏离,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发生偏离。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全世界都在经历着病毒带来的生命威胁,多数学生看不到苦难的意义,有的学生只看到它的负面意义。

    生命意义感是后天习得的,是一种社会建构。若青少年处于一种不当的生活、学习环境之中,很容易导致其生命意义感的缺失和扭曲,发生越轨行为。在整个社会自杀率下降的同时,中小学生的自杀率却不断攀升,尤其是在疫情下的居家网课学习期间和复学之初,有关中小学生的极端事件频发。这些极端行为的背后,不否认有青春期冲动性的驱动,但功利性的社会评价体系,“你要好好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唯成绩论等,使得学生持续体验生命无价值感和无存在感,这些是推动极端行为的原动力。

    三、疫情下生命意义教育的实践

    疫情居家网课期间,父母对学习提出的高要求,让部分学生的无价值感持续上升,学生的极端应对方式体现了他们的“向死”大于“求生”的状态,表明现阶段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根源,对学生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帮助他们建构人生的理想与信念,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提出,“现实性”和“潜在性”之间的差距可以让人产生“精神动力”,驱使主体由“现实的我”向“希望的我”发展,实现自我超越[3]。小学高年级生命意义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合理的目标、理想,在使命感的驱使下,通过可完成的小目标促进自我成就感的提升。

    在生命意义主题课“发现自我 拥抱生命”关于乔哈里窗的四个区的探索中,学生小郭讲述了自己在家学习期间因焦虑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网课,又不能出门运动放松,就在家自己摸索出一套简单的动作。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有同学为他发挥创造力、积极应对负性情绪的做法点赞,小郭由此刷新了对自己的看法,他说:“以前总会在心里偷偷想自己的运动员梦,不敢说出来,怕被人笑话,今天同学们的反馈让我看到了我有成为运动员的潜质。我会继续坚持锻炼,为我的运动员梦做更充分的准备。”

    (二)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

    徐凯文博士曾说过:“当孩子的父母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很难学会如何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4]在复学后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中,学生小辰告诉我,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没有目标。他哭着说:“也许我离开了也没关系吧,有他,有他们就够了。”随后我了解到,小辰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弟弟,经常被父母批评;他想学习绘画,被父母严词拒绝,自尊心大受打击,内心自卑、压抑。我与小辰家长进行了沟通,引导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要急着否定和批评孩子,试着去发现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优点,相信孩子有力量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属于它的意义。家长听取了我的建议,为小辰报了绘画辅導班,小辰的状态也有了很大变化,眼里有了光。

    (三)帮助学生获取生命的意义

    理想、信念、价值观,是支撑一个人应对压力、挫折的最稳固的心理健康基石[5]。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故事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主题心理课上,我请学生分享:“疫情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小李说从新闻中看到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驰援武汉,还看到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在尽职尽责地为居民提供服务等,他们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未来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总之,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契机,利用抗疫中的人事物引发中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林祥.社会控制视野下的青少年生命意义教育[J] .心理学探新,2016,36(5):392-396.

    [2]刘翔平.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徐凯文.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EB/OL].2016-07-20.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51116.

    [4]黄保罗,徐凯文.通过芬兰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谈来剖析“空心病”的成因和治疗[J]. 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19,1(8):329-372.

    [5]罗慧玲.高职生生命意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定安小学,厦门,361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